分享

《中庸》:孔子一席话,本是谈自己,却间接说出了道的特点

 昵称32901809 2020-08-29

中庸之道,并非我们理解的凡事得过且过,过得去就行,更不是凡事和稀泥,蒙混过关就行,而是说,做事有一种内在的自我的原则,并且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是在认识事物和办理事情时避免偏激而已。很多时候,我们只理解了其最后一点含义,且理解得多有偏差。

孔子对于很多理念的诠释,并不是直接去描述它,解读它,而是通过间接的说明,用一些事例或者其他解释,都表明一种观点的具体含义。请看下面一段话: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这段话意思是说,探寻隐晦的真理,做些怪诞之事,即便后世有人去记述称赞他,我也不愿为之;君子行中庸之道却坚持不下来,我是不会这么做的;君子依中庸之道行事,隐遁世间不为人知或者他做的事情不为人知,也不后悔,这恐怕是圣人才能做到。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经历和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和观点,上面言论之最后一句,很明显是孔子从自身之经历,推广开来来谈的。但是一个人不可能说自己是圣人,那样太不谦虚,所以孔子说,“唯圣者能之”。孔子一生的很多政治理念,为当时的各国统治者所不能采纳,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著书立说,把思想记述下来,流传给后世,终于大放异彩,影响至今。

《中庸》:孔子一席话,本是谈自己,却间接说出了道的特点

从上面一段话也能总结出三点道的特点:

第一,为了留名而哗众取宠,那不是真正的道

孔子为什么这么讲呢?那是因为有的所谓学者,可以提出一些怪诞的一般人分不清楚对与不对的学说,用来取得别人的关注和留意,这样的人,他也能在著作中留下自己的名字,孔子不屑于成为这样的人。

当你处在一个较高的位置,有一定的话语权的时候,你所说的很多话,一定会很很多人相信和回应,孔子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说的,在那个位置,要哗众取宠,很容易,想要的效果一下子就可以达到,但是孔子说:“吾弗为之矣”,可以看出孔子既有气节,也有原则。

第二,行中庸之道,却总是半途而废,这也不可取

中庸之道的原则之一,就是做事不要半途而废,这既是指做别的事,也指行中庸之道本身。没有恒久为之的心态和行动,万事都难以成功,浅尝辄止的结果是,什么都没有真正的品尝过,什么也得不到。

曾国藩在立志求知的一套理念中,其三个方面依次为:有志、有识、有恒。曾国藩家书中,很多篇幅也在劝自己的弟弟们,做事要有恒,他也常自责自己做事恒久不够,浪费了很多时间,这既是一种自我鞭策,也是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

《中庸》:孔子一席话,本是谈自己,却间接说出了道的特点

第三,依道行事,即便不被人知,默默无闻,也不后悔

这一句话,很容易使人想起孔子的另一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不是君子之为吗?

别人不理解自己,这在社会上来说,可能是一种常态,因为人的兴趣点都在自身,除非你对他有某种利害关系,他才会关注你,尝试解读你,最后理解不理解他还两说呢。

所以不被理解,是一种“可以被理解的状态”,这话有些绕,就是说你得理解别人对你的不理解。毕竟孔子又说了另一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不要纠结于别人不理解你,而要想想你理解别人吗?可见孔子总是懂得换位思考,这也是情商特别高的一种表现。

由以上分析,可知,道不是以哗众取宠得来的,也不要做事总是半途而废,遇到别人不理解你的情况,不要往心里去,知道自己做的事是值得的,就可以了。毕竟在这个世界上,被理解,是一种“稀缺产品”。

《中庸》:孔子一席话,本是谈自己,却间接说出了道的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