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中药——白扁豆

 谭论古今 2020-11-03

白扁豆,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原产印度、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地区,约在汉晋年间传入我国,至今已有两千年左右的栽培历史。7-9月开花。种子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表面淡白色或淡黄色、平滑、略有光泽,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半月形种阜。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可晒干,炒后可食用。白扁豆是一种药食同源的农作物。

白扁豆,营养价值较高,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比大部分根茎菜和瓜菜都高,味亦鲜嫩可口。每百克白扁豆含蛋白质2.8克,脂肪0.2克,糖5.4克,热量35千卡,粗纤维1.4克,钙116毫克,铁1.5毫克,胡萝卜素0.32毫克,硫胺酸0.05毫克,核黄酸0.07毫克,尼克酸0.7毫克,抗坏血酸13毫克。白扁豆作为滋补佳品,夏暑又是一种清凉饮料。

白扁豆味甘,性微温,入脾胃二经,有健脾化湿,利尿消肿,清肝明目等功效,主治脾胃虚弱、泄泻、呕吐、赤白带下等病。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纂的《中国药典》说:白扁豆“健脾胃,清暑湿。用于脾胃虚弱、暑湿泄泻、白带”。另外白扁豆还能解酒毒。

白扁豆一身都是宝,它的果实、果皮(扁豆衣)、花、叶均可入药。扁豆衣健脾化湿,用于治疗痢疾、腹泻、脚气、浮肿等;扁豆叶能消暑利湿、解毒消肿,用于治疗暑湿吐泻、疮疖肿毒、蛇虫咬伤等症。

当果实由绿色变成白色或黄白色、且种子与果皮已经分离时即可采收,晒至完全干燥,即可入药。还可以将扁豆置于沸水中煮至皮软后,在冷水中稍泡,取出,搓开种皮与仁,干燥,取其皮入药,即扁豆衣。外观性状以子粒饱满、粒度均匀、色泽(黄白)一致、无虫口、嚼之有豆腥气为佳。

植物文化

1. 明代诗人王伯稠《凉生豆花》:“豆花初放晚凉凄,碧叶阴中络纬啼。贪与邻翁棚底话,不知新月照清溪。”意思是夜凉如水,豆棚之下和邻家老者闲话长坐,不知不觉中月色已把溪水照亮,夜很深了。短短四句,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令人回味无穷。

2、清代诗人黄树谷《咏扁豆羹》:“负郭无农课,他乡学圃能。短墙堪种豆,枯树惜沿藤。带雨繁花重,垂条翠荚增。烹调滋味美,惭似在家僧。谷雨方携子,梅天已发秧。枝枝盘作盖,叶叶暗遮旁。伏日炎风减,秋晨露气凉。连朝憧仆善,采摘报盈筐。”扁豆一生正如诗人所说是一种未经雕琢的新鲜,优雅而潇洒。

3.清朝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在一副对联中写道:“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好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农家画卷,通过一副对联作者把农家风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4. 清学者查学礼的“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虽带有对生命浅浅的哀愁,在斜风细雨中飘去。但是诗人那份原始的纯真,那份远离喧嚣的鲜活却是掩盖不住的。

5. 清人方南塘游宦天涯,其妻来信告知丈夫家乡的扁豆花已经开了,于是心中万分感慨,写诗云:“老妻书至劝还家,细数江乡乐赊。彭泽鲤鱼无锡酒,宣州栗子霍山茶。编茅已盖床头漏,扁豆初开屋角花。旧布衣裳新米粥,为谁留滞在天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