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扁豆,别名藊豆、白藊豆、南扁豆,是豆科植物扁豆的成熟种子,呈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淡苋白色或淡黄色,表面平滑,略有光泽,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半月形种阜。咋一看,就好像棋盘上那一个个凌乱分布的白色棋子~ 白扁豆属于的地方品种,青荚做菜用,因其籽粒较大,老百姓习惯称为“洋扁豆”。蔓生,叶色浓绿,生长旺盛,青荚为绿色,枯萎为黄白色,荚长一般7~10厘米,每荚2~3粒籽,籽粒扁平,为白色。该品种喜温、通风好光、怕旱涝、耐肥。每667平方米嫩荚产量可达1500千克,高产可达2000千克。 扁豆原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地区,约在汉晋期间引入我国。 白扁豆的种植技术 选地与整地 以沙壤土、富含腐殖土的耕地、园内陆为佳,翻耕15~20cm,除净石块等杂物,做成高15~20cm、底宽40cm的垄。 栽植技术 用种子繁殖。春播,由于种子顶土能力弱,故播种前应先浇水,待可耕时立即下种,穴播,每穴放种子2-3粒,覆土0.6-1cm,略镇压。行株距(3-60)cm×45cm。 播种 北方地区以春播为主,4月中旬后,先将垄面耙平后,刨坑,穴距30~35cm、穴深8~10cm,施足底肥,底肥用厩肥、生物肥或有机肥均可,将种子播入,每穴3~4粒,覆土4~5cm,镇压。根据土壤墒情决定是否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 田间管理 在温、湿度正常的条件下,播种后15天左右陆续出苗。出苗后应立即间苗,每穴留2株,结合除草适当松土,当株高30cm以上时培土、支架。支架要牢固,要有一定的高度,注意透光性能。当株高达1m时打尖,以促进分枝,增加结实量。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涝,以防止和减少落花及病害的发生机率。 采收与加工 当果实由绿色变成白色或黄白色、且种子与果皮已经分离时即可采收,人工或机械脱粒均可,除净果皮及小瘪粒,晒至完全干燥,即可入药。还可以将扁豆置于沸水中煮至皮软后,在冷水中稍泡,取出,搓开种皮与仁,干燥,取其皮入药,即扁豆衣(仁也药用)。外观性状以子粒饱满、粒度均匀、色泽(黄白)一致、无虫口、嚼之有豆腥气为佳。 病虫防治 根腐病多发生于梅雨季节。症状:植株萎蔫、根系腐烂。主要病因:田间积水时间过长,使土壤的通透性能变差,为病菌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根系受到危害而死亡。 防治措施: 1、雨季及时排涝,雨后及时松土。 2、播种时先将种子用0.5%的多菌灵药液浸泡4~6小时。 3、发现个别病株及早拔除,用50%的多菌灵800~1000倍液浇灌根穴及周边土壤,防止病菌扩散、蔓延,病株集中销毁。 4、注意轮作。 虫害常见黑色蚜虫吮食嫩茎梢和花序。 防治方法:平时多注意观察,做到早发现、早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传统杀虫剂喷杀,如25%乐果800~1000倍液,或新型杀虫剂(按说明使用),一般1次即可见效,如需2次喷杀,应间隔7~10天。禁止使用农业部禁用的有机磷类农药。 白扁豆的花 “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每到扁豆开花的季节,庭院的棚架上总是红白紫灿烂一片~ 这满架子的扁豆花白白的等着凋零岂不可惜? 拿着篮子,一朵朵采下,晒干,泡茶喝…… 白扁豆的功效 白扁豆的营养价值较高,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比大部分根茎菜和瓜菜都高。 它全身是宝,果实(白扁豆)、果皮(扁豆衣)、花、叶均可入药。 其果实(白扁豆),味甘,性微温,具有健脾化湿、利尿消肿、清肝明目、消暑解毒等功效。 《本草纲目》记载:“硬壳白扁豆,其子充实,白而微黄,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人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消暑除湿而解毒也”。《中国药典》也说:白扁豆“健脾胃,清暑湿。用于脾胃虚弱、暑湿泄泻、白带”。 白扁豆的吃法 白扁豆一般用来煮粥、炖汤,当然也可以炒着吃,凉拌着吃,甚至可以用来做解暑冷饮…… 小编送上一贴健脾祛湿的“良方”——白扁豆跟茯苓、生姜一起炖排 不仅能脾胃除湿、消暑解毒,还能美容养颜呢! 白扁豆在临床上是比较常用的中草药,它的功效主要是补脾、和中、化湿。此类药物归脾胃经,并且能够起到甘、微温的作用。 对于大白扁豆的作用主要是由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它能够治疗脾气虚弱症。主要是起到补气以健脾,并且能够化湿,它的药性比较温和,补而不滞,适用于脾虚湿滞而出现的食少,纳呆,便溏,泄泻等疾病,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参苓白术散中就有扁豆之类的中药。 第二、对于大白扁豆,它还能够治疗暑湿吐泻,一般暑湿多夹湿。在夏日暑湿伤中,脾胃不和导致腹泻,它能够健脾化湿以和中,并且性味偏温,但无温燥助热,伤津之弊,所以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大白扁豆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很多的方剂中都含有大白扁豆的成分,在中医经典中《本草纲目》称之为止泻痢,消暑,暖脾胃,所以它的作用疗效非常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