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戴锦华给孩子的50部电影,也是绝佳的电影爱好者入门指南

 脩姱 2020-08-29

在伴随影像成长的一代人的内心深处,总有几部电影,给予了我们似真似幻的知识,铺陈了我们特定记忆的底色,编织着我们情感的基调。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戴锦华老师说:

“看50部精选的电影,如果尚不足改变你的人生,也一定会充分富足你的生命。”

应北岛之邀,戴锦华老师为“给孩子”系列再添一部新作:《给孩子的电影》。

《给孩子的电影》

戴锦华 编著

活字文化 策划出品

《给孩子的电影》由戴锦华老师从百年电影史中遴选出50部经典之作,并做了详细解读。

这是一份成长中不可错过的必看片单,一份大师的电影独家解读,一份如何欣赏电影、读懂电影的权威课程。

优秀的电影会是一笔精神财富,可以丰富我们的生命、启迪我们的智慧,赋予我们毕生相随的心灵宝藏。

今天,我们与书友们分享戴锦华老师为《给孩子的电影》一书所撰写的序言。

8月29日19:00戴锦华老师将走进优酷直播间,参与《给孩子的电影》线上影展周云首映礼,发表主题演讲,并和嘉宾一起,与弹幕互动,解答大家关于电影的问题。(优酷线上影展周信息见文末)

戴锦华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1年,自1993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现为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电影、大众传媒与性别研究。开设“影片精读”“中国电影文化史”“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性别与书写”等数十门课程。中文专著《雾中风景》《电影批评》《隐形书写》《昨日之岛》《性别中国》等;英文专著Cinema and Desire, After Post-Cold War。专著与论文被译为韩文、日文、德文、法文等十余种文字出版。

《给孩子的电影》序

文 | 戴锦华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读《基度山伯爵》,牢牢地记住了一句与起伏跌宕的情节没什么大关联的话,大意是:

读五十本精选的书,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后来,我到北京电影学院任教,在几乎心醉神迷地“沉迷”在电影资料馆里观看电影史著名影片之后,深深地体认到:

看五十部精选的电影,如果尚不足以改变你的人生,也一定会充分地富足你的生命。

优秀的电影会是一座心灵的影像馆,世界的微缩图,艺术与社会、美与智慧、历史与此刻、洞察与悲悯、批判与反思的所在。那会是一笔精神财富,它无法变现,但一经拥有,永难剥夺。

电影《天堂电影院》剧照

电影,是人类所创造的第七大艺术,也是人类唯一一个确知其诞生日的艺术。其他的艺术样式: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绘画与雕塑)、建筑都诞生于文明之光最初照临人类之时。是艺术与劳动一起,将人成就为人。

而直到 19 世纪末,电影艺术方才在人类技术发明的大潮间姗姗来迟,尽管它与生俱来地沾染着浓烈的铜臭味与机油味, 却毋庸置疑地跻身于人类最伟大的艺术之列,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视听与时空艺术。

《给孩子的电影》在世界范围内遴选出50部经典电影,几乎囊括了世界电影版图的各个角落。用“极简电影史”的方式,回溯电影艺术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

不错,坐在电影院的黑暗之中望向流光溢彩的银幕,或点击你面前的黑色屏幕使之亮起、闪烁,奇妙的故事便从那扇透明的窗口中自行涌现。

但事实上,银幕 / 屏幕从不是“透明”的。对于电影人说来,银幕画幅更近似于一幅画,流转间的画,创作者在其上用光作画、 用光写作。

因此,一个可称“古老”的电影观念正是:

“摄影机——自来水笔”。

电影的创作过程是一次“写作”:以视、听语言写作,以时、空变奏结构。

电影《天堂电影院》剧照

不错,“年轻” 的电影艺术孕育、创生于古老艺术的母腹之中。

它自文学获取了叙事——情节、人物、视点与主题,

绘画习得了画框、构图、布光设色,

戏剧采撷人物造型与表演、对话艺术,更重要的是,从中获得了场面调度这一重要的电影语言元素,

建筑借来了蒙太奇 / 剪辑(预制件组装)这一使电影得以塑形的语言元素,

音乐,可以是银幕再现的对象,也是电影的听觉语言。

然而,这一切并非简单、 直接地将电影成就为一门“综合艺术”,相反,经由运动的摄影机,来自古老艺术的元素魔术般地创生为电影的视听语言与时空结构。

电影《天堂电影院》剧照

变换的摄影机位置生成了电影构图中的景别和角度,而特写和大特写镜头令演员的表演具有了迥异于舞台艺术的意味。

对于场面调度这一电影视觉语言的关键——我们间或将电影导演称之为“场面调度者”——而言,早已不仅是剧场之中、镜框式舞台之上的角色与角色、角色与道具间的相对位移,而且是运动的摄影机与运动的人物、变换的景物间的相对位移。

一如在剧场中,角色间的对话仍是电影(有声片)的关键元素,但它不仅有着对白、独白、旁白的不同,而且有着声音的画(框)内外的区分。

事实上,画外音,不仅是电影艺术重要的听觉元素,而且是电影艺术重要的造型手段,是声音将银幕世界无限地拓展到银幕画框之外。

蒙太奇/剪辑则是电影叙事的精灵仙杖:剪辑不仅将片片段段拍成的镜头、场景、段落连缀成未来的电影,更是在剪辑台、编辑机上点石成金,不仅完成电影的叙事,而且赋予影片以调性、风格和美。

而在电影的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之间,亦非简单的“声配画”,而且是丰富、奇特的声画对位

《给孩子的电影》书影

书中除精选出的50部电影外,还特意又以列表的形式,列出50部影片。一来求其全面,有些同样精彩的电影,遗漏可惜;另一方面,也是让有兴趣的读者作为延伸阅读与观摩的参考。

事实上, 我们从银幕 / 屏幕获得的触动与感动,并非通过透明的窗口窥见了“赤裸”的故事、 人物或表演,而刚好是电影的视听、时空叙事所精心营造的心理效果。

因此,观影并非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一如面对其他古老的艺术,必须经由有趣却严肃的美育教程。

人们之所以认定观影/看电影无须经由学习,一方面是由于电影(及电视、各类视频)造成的视听效应——因此不仅有“热爱”乃至沉迷于影像的人类,亦有迷恋影像的喵星、 汪星人或形形色色飞禽走兽;

另一方面,则是电影所创造并完善的影像艺术,早已成了 20世纪后半叶的空间与环境构成。

世纪之交,人们甚至将数码转型后的社会文化生态命名为“读图时代”;换言之,在以视听、时空语言编织之影像的包围下,已长成了几代人。

电影 / 影像,给予人们的似真似幻的知识,铺陈了特定记忆的底色,编织着我们情感的基调。

电影《天堂电影院》剧照

在此,人们忘记了,电影中,那些宛如我们的社会、我们生命之风景的影像并非自然风景,而是人文生态。

银幕影像可以是目击者、见证人式的记录,也可以是天马行空、子虚乌有的奇观、幻象;其意义的表达, 可以是宣言、演讲,更多是几不可“闻”的“腹语术”。

学习电影,是为了更宽的视域、 更多的快乐, 是为了欣赏电影的魔术表演,也是为了深入魔术师的密室、暗箱。

倾听电影的诉说,赏析说书人的姿态和音质,也倾听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思、题内真意。

《给孩子的电影》中不仅有对经典影片的鉴赏分析,亦有关于电影解读思路的深入思考与拓展研读,引领孩子在赏析电影中习得观影方法。

的确,银幕 / 屏幕并不是嵌着纤尘无染的透明玻璃的窗口,也不是静态勾勒出的图画。相反,它更像是一面变幻万千、奇妙迷人的魔镜。

事实上,电影出生伊始便伴随一种隐喻性的指认:

电影——梦。

初创期电影制作公司便自指为“梦工厂”,而直到电影的成熟期,人们才开始使用另一个隐喻:

银幕——镜。

我们说银幕如镜,当然不是说我们可以在银幕 / 屏幕上映照出自己的影子,而是说在我们面对着银幕影像的某些时刻,我们间或会混淆了真实与幻象、自我(观众)与他人(银幕上的角色)。我们沉湎于这样的时刻,犹如一个坠入美妙的白日梦中的人。

经由学习,我们将不仅能入梦,也能释梦,我们徜徉镜城,也随时可以碎镜而出。

电影《盗梦空间》剧照

不错,不同于其他古老艺术,电影自诞生之日起便并非十足的 “纯洁”“高雅” ,电影是艺术,也是商品与工业制品;电影是艺术家的神秘王国,也是资本涌流的文化产业。电影可以是娱乐、休闲、消费,但电影艺术却远未止步于此。

20 世纪后半叶, 电影已向整个世界证明了自己不仅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之一,而且它的确可以独到地处理任何高深、幽隐、玄妙的人类命题与境遇。

我自己一向喜欢的玩笑是,有不止一种电影,也有远不止一种观看电影的方式。

有可以只用眼睛去看的电影,流光溢彩、奇观频临,它取悦你的眼睛,抚慰你的心灵,所谓“眼睛吃的冰激凌,心灵坐的沙发椅”。

有需要动用肌肉去“看”的电影,精彩的动作片、战争片、中国的武侠片多在此列,我们会在对银幕世界的沉迷、对角色的认同间不自觉地追随着紧张的情节、激烈的打斗绷紧了全身的肌肉,直到结局出现,影院的灯光亮起, 我们才意识到那份淋漓的“酸爽”。

当然,如同昔日苏联电影艺术大师普多夫金的笑谈,尚有一些需要用上“肠胃”去“看”的电影:也许是在幻觉中引动你的味蕾和饥饿感的美食影像或令你作呕的“血浆片”。这里,“肠胃”是身体感官的泛指。

但是,不要忘记,有很多优秀的电影,我们是必须用头脑去“读”、用心灵去体认的它们没那么轻松、没那么简单、没那么容易;它们可以是歌、是诗、是灵魂的自讼、是哲人的随笔、是思想者的图绘。

它不是迷宫、寻宝故事,甚至没有现成的钥匙或密语让我们简捷快速进入它的世界。然而,常常正是这样的电影可以丰富我们的生命、启迪我们的智慧,赋予我们毕生相随的心灵宝藏。

《给孩子的电影》书影

犹记得,当我与电影初坠爱河之时,我已成年。彼时彼地,我心心念念的是,若是我在孩提时代、“青葱” 年华便能看到如此多丰富而杰出的电影,我的生命也许便会有所不同?

我也许能更早地窥破自己、洞察生命、理解社会、拥抱人生

因此,我和我不同代际的学者、学生们一起撰写、编纂了这本小书,希望和你们——今天的孩子们一起去认识电影、探索电影,让电影和你们一起去展开你们的生命,去赢得中国的未来和世界的明天。

二〇一九年八月 北京

“给孩子”系列新书

《给孩子的电影》由当代知名人文学者戴锦华编选,在世界范围内,遴选出50部经典电影,几乎囊括了世界电影版图的各个角落。在编选过程中,戴锦华跳脱出“横”的地理空间,以“纵”的时间的概念串联百年电影时光,囊括除大陆以外的港台及海外的各语种影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