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颈内动脉走形图谱(2):岩段和破裂孔段

 prjbbg 2020-08-29

往期链接:

内动脉走形图谱(1):概述及颈段


颈内动脉走行分段(2)

岩段和破裂孔段

C2岩段:

颈内动脉岩段通过骨膜被覆的颈动脉管而入颅,全程被颞骨包裹(颈内动脉还真是找了个好地方)。

在骨管中颈内动脉被静脉丛包绕,此丛是海绵窦的外侧伸延。一些来自上部颈神经节的颈内动脉支的颈自主神经丛也包绕管内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岩段有二明显的亚段:垂直段,水平段。二亚段的交界处为膝部。

垂直段

ICA在垂直段上升,在膝部向前内转。垂直段长约10mm。

水平段

自膝部ICA向前内走向额骨岩部尖端。水平段长度为垂直段的2倍。

脑血管造影上,对颈内动脉理解最关键的就是岩段的走行。

岩段完成了颈内动脉向“前内”的走行。

迷行岩段颈内动脉,颈动脉管及颈内动脉的正常行程用虚线表示。

临床上表现为鼓膜后搏动性肿块。此种变异在外耳道后方进入颞骨,在面神经管与颈静脉球之间上升。进入中耳腔后,突然向外前急剧成角再转向内进入颈动脉管水平段。

C3破裂(孔)段:

破裂段起于颈动脉管末端,动脉越过破裂孔,但不穿过破裂孔,而是在破裂孔的垂直管内上升,向着海绵窦,止于岩舌韧带上缘。

破裂孔是由蝶骨体(前方边)、枕骨底部(内侧边)和岩尖(外侧边)围成的近三角结构。破裂孔并非单一的孔道,而是由两部分组成:颅外骨膜上的一个孔和一个垂直管道。

垂直管道由破裂孔四周的骨结构和纤维软骨构成。所以与其叫破裂孔,不如叫“破裂窝”。破裂孔的叫法,对颈内动脉走行和颅底的理解存在重大误导。

颈内动脉破裂段止于岩舌韧带。

岩舌韧带是前方的蝶骨舌与后方的岩尖之间的骨膜小反折,颈动脉管骨膜的延续,连结前方蝶骨小舌和后方的岩尖之间。此韧带以远,颈内动脉进入海绵窦。

所以,岩舌韧带是骨膜,岩舌韧带以近的颈内动脉破裂孔段也还在硬脑膜之外。

所以此文,将岩段和破裂段合并来理解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是颈内动脉的硬膜外段。


兰大二院周保元收集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