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靴城情怀|周东华:中鲁岗村支书赵玉林(28/36)……

 唯我英才 2020-08-30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靴城情怀》编辑部编发了一组30年前《古城宣传》上刊发的《新时期共产党员形象演讲会》的资料(预计编发36期,此为第28期),让我们一起领略当年的演讲人和里面共产党员的风采。

一、《古城宣传》

1990年,中共保定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古城宣传》封面

《古城宣传》封底,该刊物由保定市华孚商标印刷厂印刷

演讲目录之一

演讲目录之二。可以看到主编是张广琦,副主编是赵昌治,责任编辑是王永芳

二、周东华演讲的《我们的好带头人》

《我们的好带头人》
演讲者:新市区中鲁岗村 周东华

新市区韩村乡中鲁岗村党支部书记赵玉林,这位憨厚的党支部书记,五年来,把自己的身心奉献给了党的事业,奉献给了中鲁岗的村民。他把一个帐(账)面上仅有80元钱,而实际上分文无存的穷村变成了拥有120万元固定资产,人均产值过万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的房顶上电视天线林立,村委会办公室里也挂满了锦旗,这一切从何而来呢?

1985年5月,他受命于艰难之际,率领支部一班人走马上任。当时中鲁岗村集体事业没有一点基础,支部连个会也召集不起来,村里的一切费用要靠换户去收,人均收入只有400元左右。面对这样的局面,赵玉林下定决心:要想富还得兴办集体事业走共同富裕的路。

中鲁岗新区位置

决心已定,赵玉林和干部们开始办橡胶厂,但是办厂谈何容易。缺原料,少资金,没厂房,靠什么办厂?赵玉林自家的马车卖了,卖来的800元钱拿到村里办企业,之后,干部们集资了,党员们集资了,共集资2000多元,再把破旧不堪的牲口棚充当厂房,厂房和资金算有了着落。接下来的问题是没有工人,连续三天广播,嗓子都喊哑了,没有敢到牲口棚里来,这情景不亚于当头一盆冷水。赵玉林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动员自己在乡塑料厂当工人、搞运输的大儿子,当木匠的二儿子都来上班。儿女们獗起嘴都不愿来。他说:“我是村里的带头人,你们不去别人更不去,集体事业何时才能起步?”就这样,好说歹说,第一批18名工人上了班。一个月下来,他东借西凑找了点钱给群众的子女开了工资,他的儿女们白白干了一个月。尽管这样,不知详情的中鲁岗村民看到从牲口棚里竟能拿回钱来。他们看到了希望,一批工人向牲口棚走去。中鲁岗的集体事业,从此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赵玉林没有就此止步,紧接着又利用闲散的知青房办起了食品厂。那是什么样的食品厂啊。工人每人从家里背点面来,每人拿300块钱作基金,晚上趁老大哥食品厂休息的机会,请行家来指导,工人只好天天晚上开工,白天关闭。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批产品出来了。村民高兴之中饱含着自豪,我们村也能生产点心了!从此群众更相信党支部了。为使集体企业扎扎实实开展起来,赵玉林东奔西跑,在上级的支持下,使塑胶厂与四八二厂联营,生产越来越红火;油毡厂的产品已经打入亚运村和京津其他重大工程项目,产品供不应求。去年集体企业产值近600万元。村里人均收入达1100多元。有了集体事业的靠山,村里的福利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村委会和支部每年组织村民外出旅游观光,独生子女从幼儿班到小学毕业,一切费用由村里负担。上年岁的老干部、老党员每月可领到30元的补助费,他们感动地说:“还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这一切多么令人激动!有人对赵玉林说:“老赵,要是你自己办个工厂,早成了存款几十万元的大户,你何不自己顾自己呢?”他回答说:“我是党支部书记,致富的路上我绝不会丢下一户!”赵玉林正满怀信心,带领全村人,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向前走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