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才辈出的惠州与海丰叶氏家族

 叶氏农耕文化 2020-08-30

  明初,惠州府城万石坊(今惠城区桥西中山南路)叶秀芳传下二至六世裔孙均经营米业,属于平民商户。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六世孙叶熙(湖广参政)、七世孙春及(户部郎中)和春芳(古田丞)等,始发奋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家族从此走上从政之路。至嘉靖四十年(1561)八世孙梦熊,乙丑科登进士第,官至兵、工两部尚书,上下二代的眷属均受到朝廷的封赠和荫授,是家族最旺盛的时期。

叶春及(1532-1595),字化甫,号炯斋、石洞。天资高明,少以古人自期,好读先秦以上书,尤致力于《左传》、《离骚》等。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授福建闽清县教谕。隆庆二年(1568)上书陈时政三万言,都人传诵。隆庆四年(1570)出任惠安知县,施政三年,政绩斐然。《惠安县志》载叶春及在任上“采风谣,询疾苦,清宿弊,均徭役,革羡余,毁淫祠,开凿鸠坝以通水利,减入寺租田,定官催征纳规则”。五年邑大治,升宾州牧,离任时惟“蔽衣一箧”。惠安父老数千人送出郊外,设祠立碑。当地有“叶公为政,惟饮吾水,设施不烦,五风十雨”之颂。万历二年(1574)离任。西迁四川宾州知州,以疾辞而忤当道,被削籍回归罗浮十余年。曾远赴江西“石莲洞”问学于著名学者状元罗洪先。返回惠州后,在罗浮山“石洞”读书讲学。万历十九年(1591)得佥都御史艾穆推荐,擢湖北郧阳府同知,迁户部员外郎,转郎中。万历二十三年六月,病卒于任上,终年64岁。平生著作等身,著有《惠安政书》、《絅斋先生文集》、《万历顺德县志》等,是全国著名方志学者、诗人、文学家。 

叶梦熊 (1531-1597),字男兆,号龙塘,又号华云。少有大志,读书通大义,年十六,补邑庠生。为文有气概,太守吴公至异之,后随兄梦麟等负籍南海,就学于何宗伯维柏。嘉靖四十年(1561),以《书经》中式辛酉科乡试第四名举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成乙丑科进士。历任福清县令、赣州知府、安庆知府、浙江副使、永平道兵备。明万历起官至山东布政使、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陕西、甘肃,因战功擢升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升兵部尚书,转调南京工部尚书。历官二十五任。出任甘肃总督时,创制轻车神炮,平定蒙古哱拜部落的叛乱,勒石贺兰山,功名显赫。万历二十三年(1595),梦熊以边患告靖,称病引退,经五次辞官始获准返乡。居家二载逝世。著有《华云集》、《太保集》、《战车录》、《运筹决胜纲目》等。万历二十七年(1599)七月二十五日,刑部主事王玠奉旨到惠州谕祭葬,大学士王宏诲作《龙塘叶公神道碑》,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杨起元作《叶梦熊墓表》,光禄寺正卿郭棐为作行状。御赐两面浮龙金牌,赐葬于菱湖畔的游龙山(今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御封墓碑:“葵心体国,忠义可嘉。” 

叶维城(1621-1683),字宗翼,号犹龙。叶世仍子。惠州(海丰螺溪)传下十世孙。受荫授堂上佥书管事、锦衣卫指挥同知佥事。维城为人慷慨好义,尤喜结纳四方朋友。明亡后,年方弱冠的维城隐居于自家庭苑西湖泌园,不惜“解百金赎归”流失市井的古名琴绿绮琴,以寄托自己对前朝的怀念之情。清康熙五年(1666),连国柱出任归善知县,参观了这座西湖名园后,对泌园景色和维城的思想行为,作了精细的描述。其泌园记曰:“叶君犹龙,其祖太保龙潭公也。太保文武才猷,勘乱功成,晋阶大司马。策勋者以金吾官厥后……未数岁而玉步改,叶君即归隐作烟霞泉石计,意不在烟霞泉石也。故因湖之龟山而作为别业,曰泌园云。夫衡门泌水,诗人以言隐居乐,而叶君命名,似非无意……若叶氏以弱冠之年遽作身退之地,视湖藤若莼菜,鱼鸟为亲,丘壑为伍,终焉湖上而欲视天下之盛衰,例之洛阳名园之兴废然乎?否也。时岁甲寅人日,燕游于斯,感而为记。”此文明确地指出,叶维城心怀大志,不忘前明对其家族数代的恩眷,故不愿仕清而“归隐作烟霞泉石计,意不在烟霞泉石也”。叶维城隐居泌园与本邑族孙维阳、举人姚子庄、姚子蓉等诗友时相来往,并与来惠的著名诗人澹归、屈大均、梁佩兰、何绛等赋诗谈文,成为交谊深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在园中终日唱和,怀念故国,坚守民族气节,最后以诗书相伴终老。

叶梦熊曾孙自发、玄孙叶适,俱是惠州知名诗人。
叶自发(1641-1699),字如轩,一字星源;号拟园。幼敏慧,擅诗,尤精制艺。康熙十四年(1675)乙卯科第十三名举人,候补兵备道升授朝议大夫,钦加内阁中书。所著有《星源集》行世。
叶适(1656-?)字顾吾,康熙四十一年(1702)壬午科经魁,授潮州海阳教谕,博学能文,思维敏捷。长于诗,工书法。少与从叔自发读书于西湖,尝与四方知名士泛湖吟咏,斗捷骚坛以为乐。因自号西村,惠郡士大夫莫不知有西村先生者。曾纂清雍正《归善县志》、《海阳县志》,辑《国朝诗采》,著《韩江小草》、《西村诗集》等。其《丰湖秋月》诗云:“微微秋渚坠银蟾,一片空明百丈缣。红叶落疏山影瘦,白云飞尽塔峰尖。沿堤诗舫频移棹,傍水针楼不下帘。最爱六桥光霁夜,当年风韵想苏髯。”《清诗精华》论其诗“游心于石湖、剑南间”;陈融评其诗是“诗中有画丰湖句,得是鲜明失是纤”。至道光三年(1823),十四世后裔广东督粮道升万、兵部主事英发、连州阳山训导鸿仪、惠州永安训导秉春,也是家族出色的人物。

螺溪叶氏家族亦是八代务农,迨明隆庆六年八世孙叶石泉(字宗德)通过刻苦读书,赴试获岁贡生功名,始开螺溪叶氏科举之风气。明万历乙丑科举人叶逢春云:“常读伯祖《石泉公疏》,想见其世,吾叶家邑之螺溪,数代而得伯祖始尚诗书,有声于庠郡大夫。吴公选入经馆,居恒旬景山中修举子业。”逮至明崇祯元年,礼科都给事中叶高标一家三代,是螺溪五星宗祠人物最为兴盛的时代。其中声名卓著者有进士高标、洁齐,有举人逢春、正荃、天桂、祈鞉、祖翼、文峰、叶昌、初开等18位,有贡生宗德、天正、廷翰等25位。文风蔚然,成为海陆丰望族。

叶逢春(约1580-1646),字燮炫。叶高标堂叔。他平时孝敬父母,处事谨慎,以长厚称。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乙卯科举人,授云南腾越州知州。府县志称其“政教宽简,繁剧就理 。升江西赣州府同知,三载间军民颂之为贤宰,署府篆八阅月,劳心抚字,务剔奸弊,真古循吏也。” “任满归乡,亲族睦邻,恤贫惠寡,严训子侄耕读,外事丝毫不染,饶有仁德休风焉。”

叶高标(1593-1641),字自根,号大木。在螺溪族内私塾受启蒙教育时,就显示出聪颖绝伦的天性。长大就读于莲山鹤峰,博洽群书,对程朱理学和《左氏春秋》颇有研究心得。他对诸弟学业,不延他师,亲自督促学习。训迪诸弟同心共勉,考取秀才,俱入泮读书。明天启四年,乡试获取举人功名。崇祯元年(1628)春,获戊辰科三甲第42名进士,授安徽省歙县知县。在歙县任上,为当地百姓做了“治理地方秩序、驱除虎患、调解平定黄山案”等善政。他对教育勤于课督,对人才乐育其成。崇祯三年(1630),歙县子弟在各级科举考试中,成绩卓异,累登科名,名闻海内。有司各级交相推荐赞许,经朝廷稽核成绩评为卓异第一,遂升为刑科给事中。历升吏科右给事中、礼科左给事中、都给事中等职。在京任职期间,为明著名文学家、戏曲家、抗倭名将汪道昆的遗稿《汪司马太函副墨》作序。同时为方便惠籍人士到京城办理人事、经商和参加考试等活动,叶高标拿出薪俸并动员惠州府籍的京宦捐出津俸建置惠州会馆。竣工后亲题会馆大堂匾额曰:“丰湖天际”。从此,惠州府籍书生、候选官员和商人到了京城,就有了歇息、温习和会谈的地方。崇祯十三年(1640),在四方多事军饷紧急之际,高标被崇祯帝简授以总理十三省粮饷的权力。他殚精竭虑,总揽大局,杜绝情面之风,对户部钱粮进行清理,打击中饱私囊的贪污行为。终于清查出冗费70余万两,剔除弊饷数百万两,获得崇祯帝的充分信任。是明末一位理财有方,敢于谏诤、鞠躬尽瘁的清官,被时人誉为“谏议名卿”。崇祯十四年(1641),奉御命出外的叶高标病卒于河南怀庆府。崇祯帝追赠他为太常寺少卿,并派大臣到惠州西湖黄塘嶂举行祭礼,宣读谕旨。翰林院检讨梁兆阳作墓志铭曰:“湖水澄泓,潜鳞毓只;凤山嵯峨,群材育只;马鬣名封,于焉卜只;大鸟轩翔,绥而福只;子姓丕承,式而榖只;誉命松门,纷相属只;春露秋霜,椒浆馥只;白日无扃,千秋淑只。”惠州官府和海丰县府将其灵牌奉入乡贤祠世代崇祀。大学士黄士俊奉御命题赠“职任最为清要”横匾。叶高标在朝廷所用的御赐象牙朝笏,原存螺溪叶氏后人。解放后,献给陆丰县文博部门收藏。

叶维阳(1612-1688),字必泰,号许山。高标长子。海丰螺溪上祠十二世裔孙,也是五星祠传下在惠州创基的第一代。明崇祯十五年岁贡,授广西桂林府同知等职。明清鼎革之际,出任南明中书舍人。南明灭亡后在惠州南山兼园(今市十一小学西侧高地)隐居,撰有《水晶鱼说》。清顺治三年春,他出资募壮士设奇谋击退10余万巨寇对惠州4个多月的围困。《归善县志·前事记》载:“顺治丙戌春二月,参将车任重、中军罗昌兵叛,连山寇陈耀等众数万攻城。守道杨彝瑀等登埤守,绅衿同各官分守城门,复募死士开门冲杀,贼氛稍夺。六月,抚院调援兵,围始解。其捐资募卒,郡人叶维阳与有劳焉。” 顺治五年,参与校雠《苏文忠公寓惠录》为之作序并出资重刻。康熙元年(1662),为反清复明大业,岭南名士屈大均来到惠州,叶维阳将其留宿在兼园多日。清康熙四年(1665), 澹归和尚亦接踵来到惠州,受到维阳的盛情款待。康熙初年捐巨资以为倡率,修筑加固平湖堤等。《修西湖北堤碑记》云:“叶君维阳捐资过半。叶君视公事如己事,固抱德而隐者也。”康熙年间,接待来惠的岭南诗人陈子升等,并与当地名流曹彝伯、姚子庄等在兼园、泌园、准提阁中醉赏明月,寄志唱酬,静待时变。陈子升《中洲草堂遗集》和陈恭尹《独漉堂集》都留有《寄叶许山》诗。从叶维阳遗留下来的诗词中,亦可看出他们的深厚情谊。其《偕同社穷泛湖源》律云:“横槎一望白云间,曲曲清溪曲曲山。纵目长塘悬怪石,快心半径泻澄湾。鹤田拂翠苗初熟,渔艇高歌钓自闲。千顷浮光从此发,扁舟引胜不知还。”诗中记载他与岭南名家屈大均、南明举人翟祖佑等诗友乘舟畅游丰湖,寻访湖源至西南二公里处的对门岭的经过。并有《准提阁送澹师还山》诗:“浮生半百此生多,回首风尘觉梦过。明月洲前曾指点,丹霞杖底唤蹉跎。招携有意凌烟浪,扳陡何时上薜萝。瓶钵悠然丝不挂,去来消息竟如何。” 

叶本穗(1647-1703),字瑞五,号石亭。许山子。郡廪岁贡生。清康熙十五年,随抚蛮灭寇傅大将军进广西征剿吴三桂,累立战功,授广西太平府左州知州。性刚果严毅,慷慨豪迈,广结纳,善施与。任职期间,为改变左州贼多而读书人少的文化氛围,将州内应童子试者十人放宽尺度予以录取,使其得到鼓励勤于功课,不一年而弦诵之声不绝,达於四境。平时集中壮丁、捕快、乡勇进行训练,一闻有警,不用出动营兵武弁,即召集乡丁杀贼。征剿时身先士卒,冒冲矢石毫无畏惧之色。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本穗从广西太平府左州知州任上退职回到惠州,奉侍年老的父亲。时岭南诗人何绛来惠,本穗在南山兼园的寿燕亭招待了他。后何绛撰《丙寅春三月叶瑞五招饮后山寿燕亭》诗,详细地记述了兼园的地理环境和宴饮情景。康熙三十五年,本穗被合族推为族正。平日敦亲睦邻,劝善惩奸;康熙四十二年,本穗病卒。其长子珍献,归善邑庠增广生;次子绍元,字奕昌,号到亭。归善岁贡生。

明末清初,叶氏家族约有进士、举人、贡生60多位以上,其中被列入惠州和海陆丰等乡贤祠崇祀的有叶春芳、春及、叶萼、叶荣、春秀、宗德、梦熊、高标等,入祀的乡贤人数为惠州其他姓氏之冠,亦可看出叶氏家族人才鼎盛的局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