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个假期要么去扫墓祭祖,要么趁着春色正浓外出游玩,与以往没有不同,都是些“惯例”动作。 清明到底是什么?昨天,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试图用他们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同时,记者还采访到了民俗专家,窥视古人过清明佳节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清明是一个怀念的日子,但不代表悲伤” 在我国传统节日体系中,清明是个极具特色的节日。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它将生死并置在这个节日里,死亡与再生交织,欢乐与伤情共存。 对先人的祭奠、追思,是清明作为节俗的一项注脚。于是,在这一天,万千炎黄子孙都会踏上祭祖之路,这也是中华民族申之以孝悌之义的集中体现。 这份情感往往令人动容。张弈是河南郑州人,现在在开发区一家企业就职,从事财务工作。 在张弈念初中时,他的父亲就因过度劳累患病去世。从那以后,张弈每年清明节都要回老家,去给父亲扫墓,送些祭品,给父亲磕三个响头,再道一声:“爸,我来看你了。你还好吗?” 如今,张弈已经32岁了,去年,他随着老乡一起来到丽水打拼。由于路途较远,今年的清明节他无法回家祭拜父亲了。张弈告诉记者,按照家乡的习俗,他要在路边幽静的地方,画上一个圆圈,用箭头指向北方家乡,再行祭拜,这样也能略解心中的思念。 张弈说,在这一天,他不会哭,但并不代表他不思念父亲——他对于清明节的理解是,这是一个怀念的日子,却并不代表悲伤。向父亲报一声平安、唠唠妻儿的近况、谈谈工作上的事情,其实是在向父亲报喜,让父亲安心。既然是说的都是开心的事,为什么要悲伤呢? “一年也许就‘见’父亲那么一面,还是一副哭丧脸,他老人家一定也会难过的。我觉得开心最好,父亲应该也是这样想的。”张弈说道。 “清明是游子的思念,是认祖归宗血脉情” 松阳叶氏,被认为是天下叶氏之源。根据《叶氏宗谱》里记载,以往的清明节,子孙都会进行庄严的祭祀礼仪,以表追思。 叶平是世界叶氏联谊总会的常务副会长,这些年身在松阳的他一直致力于叶氏文化的研究。他告诉记者,家谱上对于清明祭拜祖先有详细的记载,祭祀时的奏乐、祭品、祭文都很有讲究。不过,近年来,由于祠堂和墓地已年久失修,大规模的祭拜已不复当年了。可即便如此,仍有许多叶氏子孙前来祭拜祖先,认祖归宗,其中就包括了很多在海外的游子。 叶平告诉记者,来祭拜的叶氏后人遍布全球各地,每每清明节,一些在奥地利、美国、马来西亚的华侨会不远万里前来寻根。对于这些游子来说,清明就是一份对家乡、对祖先的思念,是认祖归宗的血脉情。 “是强大的血缘将人们凝聚在了一起,这是根植于每位中国人内心的一种情感寄托,因此即便相隔万里,也无法阻断这种血脉亲情。”叶平说道。 “清明是团圆的时刻,亲情在这一刻凝聚” “春节可以不回家,但是清明一定会团聚。”龙泉的余先生说,清明节对于他们一家来说,就是个团圆的时刻,每年如此。 羊年春节,余先生就留在了丽水市区过节,但这几天,他准备回家祭祖了。余先生说,每到清明,他们家的所有亲戚都会从各地赶回老家,一起到祖宗的坟前扫墓,一起享受母亲烹制的饭菜,特别是那口清香的清明粿。 余先生说,很多人将清明节与悲伤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有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渲染,这种理解可谓根深蒂固。但“奇怪”的是,在清明节这天,他不记得有过什么悲伤,存于心中的只是亲情无比凝聚的快乐。 “于我而言,清明更似春节,这是全家人团圆的时刻。”余先生说道。 “清明是外出踏青的好时节” 市区的小刘最近已经订好了车票,今天下午她就将启程前往南京,与当地的一位朋友汇合,两人将一起在南京度过这个清明假期。 “感觉现在假期挺难得的,不出来玩,感觉都对不起这大好的春光,更对不起自己。”小刘如是说。至于上坟,她则表示,对亲人的思念未必要通过这些老的传统习俗来表达,这份思念更多的是放在心里。 随着清明小长假的设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抓住这难得的假期外出游玩。可你知道吗?清明出游,并非今人所创,在古代就早已有了清明踏青的习俗。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自然界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此俗在唐朝时就开始盛行。古诗云:“踏青结伴过南塘,二月春风夹路香。蜂蝶紧随衣袖舞,田野十里菜花黄。”描述的就是清明节亲近自然、踏青春游的民俗风情。 “在路上,透过车窗,看着山间那一抹绿色,我会安静地思念过世的亲人,这一刻,内心确实是轻松的。”小刘说道。 专家视角: 尚礼崇德 清明祭祀是文化传承 “清明节的祭祖礼仪并不在于焚香烧纸,而在于追忆与传承。”丽水市文史专家毛传书告诉记者。 “清明扫墓是丽水人祭祖的重要习俗,扫墓的时间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扫墓时,丽水人会准备酒、菜,点香,向先祖祈祷,以求先祖的护佑。祈祷好后,扫墓人挖几块草饼压住放置在坟上各处的黄纸,这叫做飘坟。扫墓日,家中要在先祖灵位前做羹饭祭祖,祭品中必备有蓬点心。”毛传书介绍说,扫墓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清明祭祖、中秋赏月、春节团聚,都是我们中国礼仪之邦优良的文化传统,是文化延续的精神濡养。清明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这种文化的传承,所以,他觉得要将自己的孩子带去扫墓,耳濡目染,让我们优良的传统文化在下一代传承。 在毛传书的理解中,清明节祭祀的“礼”,并不是喧嚣的烧纸钱、放鞭炮,而是一种缅怀,一种通过对死亡的敬畏与思考,反哺精神生活的礼仪,通过自己的怀念,不忘自己的祖先,通过对祖先的追忆,鞭策自己,让自己的德行丰满,心灵充实,这才是清明祭祖的意义。 古往今来 传统非一成不变 丽水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方明对于古代习俗颇有研究,他告诉记者,一般来说,清明节的由来有二:一是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二是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其实质既体现地方事物、气候的特点,又因此而彰显文化特色,即万物复苏,农耕又开始繁忙;春意盎然,可郊游踏青;慎终追远,缅怀祖先等等。 在方明看来,清明节的习俗难以一概而论,也不是一成不变,须在具体历史时空中去理解。如往昔的禁火之俗大抵已被忘却,但踏青却越来越兴盛。曾经坚固的祭祖传统甚至也在逐渐淡去。 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在2009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如今,传统节日的假日化倾向十分明显。 对此,方明说:“我个人的态度是无须悲天悯人式的悲观,积极乐观地静观其变。” 链接 古代人在清明都干些什么 清明节祭祀,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祭祀扫墓时都庄严肃穆,规规矩矩,但仪式结束后,就变得非常轻松。在反映清明扫墓结束后的古代图景中可以看到,各家各户的孝子贤孙会借着祭祀后的机会,尽情游乐,活动的项目还很丰富多彩。明朝王磐在《清明日出游》一词中写道:“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反映了清明时节除了要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荡秋千: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 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 放风筝:放风筝是古人在清明节的传统娱乐项目,古人放风筝有讲究,古人会把自己害怕的各种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面,然后等到风筝升到空中,立刻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而逝,这样晦气也被带走了,这就是古人清明节的“断鸢去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