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浦(犀溪)叶氏情况简介

 叶氏农耕文化 2020-08-30

 一、远祖分迁

     叶姓始于春秋未年,在《左传》中有七处记录叶公子高的言行与事迹,可谓显赫于朝野,青史永留。

北浦(犀溪)叶氏分支的先祖分迁简录如下:

     叶  望,汉建安二年(197)避乱渡江迁丹阳句容为南迁始祖;

     叶  俭,晋建武元年(317)始居括苍之松阳古市卯山;

     叶隆真,唐末从松阳古市卯山迁青田大柘(今景宁县辖):

     叶兴保,唐末从大柘迁往瑞安百丈青头山南峰懊(今泰顺辖);

     叶进成,从南峰燠迁平阳叶家岭头(今泰顺辖):

     叶景端,北宋雍熙元年(984)从叶家岭头迁平阳莲峰境红莲山;

     叶开祚,南宋祥兴元年(1278)从红莲山迁犀溪潘家凹,即为北浦(犀溪)叶氏始祖。

二、蕃衍及外迁

     北浦始祖百念一公(即叶开祚)至今已蕃衍廿九世,九代同村。一至五世都是单枝过叶,至第六世有兄弟2人,长和一公支徙迁寿宁凤阳乡下党罐岭村,分支又迁周宁溪尾村等地;次和二公仍居北浦至第七世也有兄弟2人。长容一公支始迁本县斜滩镇三澄田村,后卜迁竹管垅乡坑底林村;次容一公仍居北浦至第八世有兄弟三人,长杰三公支外徙霞浦山后村;次杰七公支暂失考:三杰八公支仍居北浦,至第九世有兄弟三人,长利十公支外徙泰顺县横坑朝坳村;三利十三公支外徙柘荣岭门宅中村;二利十一公仍居北浦村。以上是各大支的外迁情况,致于第十世以后的外迁也很频繁,就不一一表叙了。总之,北浦叶氏遍布浙江的泰顺、龙游、温州,福建的福州、将乐、武夷山、建阳、邵武、政和、福安、周宁、福鼎、柘荣及台湾和海外等地……

三、修谱概况

  北浦自始祖于南宋祥兴元年(1278)肇基以来,前后已修谱九次,其次是:

  首修:明正德十五年(1520):

  二修:清顺治十八年(1661):

  三修:清康熙四十三年至四十五年(1704—1706):

  四修: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

  五修: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六修:清道光十五年二月至十七年十二月(1835—1837):

  七修:清光绪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1900—1907):

  八修:民国32年至34年(1943—1945):

  九修:公元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九年;

  据统计,北浦叶氏人口达近两万人。

四、宗祠的筹建及修缮

 (一)建祠经过

     明朝中叶初,居住北浦村的叶族已繁衍至十一世,全都聚居在锦山大厝。大厝是由八世祖杰八兄弟等先祖,依中军府府堂结构而建,三进九直,回廊环绕,虽规模宏大,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已显得很拥挤,故此另建屋分居,并且腾出大厝的前堂,用来奉祀列位先祖之灵,以替宗祠之功能,族人的功名旗杆也立在大厝坪。

     清顺治五年(1648),国家刚经历改朝换代,社会不安定,匪乱频繁,大厝遭到焚毀。有挺(即16琳六,义房)虽刚过而立之年,就很热心族事,积极与族长等长者一起筹划建造宗祠。当时祠基选择在大厝数百步之西(今方位大约在锦山田岗附近),并启土竖柱,无奈国家处于动乱时期, “盗匪”过于猖獗,未竣工的宗祠又遭焚毁。

     清康熙中期,瑨五(即16理庵,信房)为首倡议建祠,尚盜(即匾亨庵,仁房)紧随其后。为建造宗祠累积资金,他们为首要求族人每丁捐谷五贯,统一生息,几年后,族中公产大大增加。他们还严格控制宗族事务开支,严禁铺张浪费。可惜瑨五赍志以没,而尚盜又远到闽南安溪县为官,族中公产有曰渐减少之迹象。为此,尚盗从安溪寄回宗祠建造图纸,并催促早曰动工。族长集群议,遂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推选十八人为首事,全工负责,着手建造宗祠。经勘察,祠基选择在东皋山之阳,虎耳扦穴之处,当时是14诚八(智一房祖)的养贤田,首事们不计劳辞,着手烧瓦二十万块,烧砖二万余块,安排砌基座、伐木等具体事务。建祠所需木料从溪头林山砍伐,由14贲园(元房,满一)慨然义捐,此林木是人房祖淳十四当年亲手种植的。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仲春望后十曰,眼看动工吉曰将至,恰逢早年溪水太少,在溪头的木料无法水运,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时,天气突变,下起大雨,傍晚时分溪水猛涨。次日凌晨,众木料抵达碓潭,大家惊讶万分,大大鼓动了全族建祠士气,真可谓“孝感天心,骤雨奔腾输大木,匾敦族谊,仁风笃行焕前徽”。四月初十日开工,孟夏十曰上梁,孟冬八日入祠。

     宗祠竣工之际,有挺同榜进士、晋江李观国书额“叶氏家庙”,遥寄奉贺。

 (二)、修缮概况

     北浦叶氏宗祠进行很多次修缮,现有资料记载的有:清乾隆壬申年(1752)、清乾隆壬寅年(1782)、清咸丰三年(1853)、清光绪戊子年(1888)、民国27年(1938),等等。

     “文化大革命”中,祠內牌匾、板联被视为“四旧”,大部分被抄砸。1987年冬,由族老承建、承瓯、承友、在五、在钦、在修、在礼、申泰、作棋、长銮、于铭等为首,在祠中集资7149元,修理部分围墙、栋面、房间、戏台、神橱等,对宗祠起到保护性作用。本次修祠中,收集到散落于尸下的五块旌匾,还新制了进二卜匾、桌、凳等。

     1999年春,以宗祠面前将拓建为双(港)湖(塘坂)二级公路为契机,由于杰、树傅、培旺、根进、祖苍、在邦、在积、履祥、于南、于斌、于新、其二、圣强等十一人组成修祠筹备组,并邀迁居外地的宗亲及各房代表参加,理事会成员达125人。首先在宗祠后山麓新建160平方米的后堂(即报本堂),于八月初一重安神主;然后对腾空后的中堂(即原报本堂)整修成穿堂式、前堂翻新瓦栋、重绘戏台藻井及彩画、重制牌N匾25块及板联10副;恢复祠外周围明沟、增设文史陈列室等。同时,在原“善堂”的旧址上新建店面五间,面积为155平方米,其中一层的四间店面归祠管会管业。本次修祠在规模程度、参与宗亲、捐款赞助等方面,创造了历次修祠之最,不仅扩大了宗祠规模,还对睦族敬宗起到很好的良效。

(三)、宗祠现貌

     北浦叶氏宗祠坐东南朝西北向,依山傍水,按照中军府府堂式建筑,木结构,总面积达1156平方米,2003年2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宗祠结构完整,布局匀称,四周围墙环绕,院内是封闭的空间。在祠前的大溪中,有一巨石形似官印,与宗祠构成北浦独特的画面。清嘉庆八年(1803)知县萧颖有诗赞曰:

     溪流上下任西东,几度危桥曲径通。

     树杂人烟村落近,堂开绿野锦飘红。

     翩翩公缙皆名宿,奕奕孙谋见祖风。

     信是根深叶自茂,莫忘培养百年功。

     宗祠的门楼、戏台、前堂、中堂(中军府)、后堂(报本堂、享堂、寝堂)等依序在一条中轴线上,轴线两旁廊院对称配置。现依序一一介绍如下:宗祠大门门墙呈八字形,左、右门墙上方各有六幅故事彩画、“弘扬祖德、继往开来”八个大字及两副楹联。宗祠门前称谓广坪,在民国时期,广坪两旁竖立有数十对功名旗杆,还有两个大石门,分列两旁与左、右宗祠角门连接,是平时谒祖进入宗祠的通道:在左、右石门上匾额为:“此谓知本、所以祀先、南阳源远、北浦流长”,石门上还有楹联:“入门合讲同宗谊,出产须歌世德诗:宗有功维祖有德,义为路亦礼为门”。古驿官道从石f]~t-穿过,宗祠外景煞是壮观!就是路过的人一瞧也便知,此族为一方望族。1966年,寿泰公路从祠前经过,石门、功名旗杆、围墙等被拆,旗杆被迁移后大多散佚。1999年修祠之后在门墙前重立两副有代表性的功名旗杆夹,即进士有挺与最后一位贡生蕃升的旗杆夹。

     门楼为牌楼式,面阔三间,悬山顶,檐下用三跳插拱,斗拱形似卷云,雕刻华丽、讲究,中间悬挂“叶氏宗祠”牌匾,两边有清康熙翰林院侍读学士孟亮揆书赠“凤阁三千字,鳌阳第一家”的楹联。左、右角门上方分别悬挂有晚清时寿宁知县赠送的“盛甲鳌阳”与“犀水流香”的牌匾。在民国时期,角门上方悬挂“兄弟登科”与“同胞拔选”的牌匾,两扇大门上分别刻有老门神秦琼手持回马枪与尉迟恭手握九节钢鞭的浮雕,栩栩如生,威武尊严,可惜毁于“文革”时期。

     正中大门后为戏台,面阔4.7米,进深4.3米,高2.55米,距地面1.7米,歇山顶结构。戏台中央有八角藻井,绘有25幅故事彩画。梁枋斗拱精雕细刻,浓墨重彩。戏台面朝前堂,前左、右廊高仅一层高,两侧有木构围栏高约半米。戏台主要由四根主柱支撑着,主柱的础石为长鼓形,很有特色。副柱也是四根,础石较为简单。在大柱上各有一只木雕雄师镶嵌其上(可惜毁于“文革”时期)。戏台右边在1999年修祠演戏时临时搭建有副台,宽约一米。戏台纵向中央铺1.8米宽的活动木板,由副柱支撑。遇到春秋祭祠、请大神、祠下裔孙中举后拜祠堂、官宦拜祖、宫府借用宗祠办事等,都是从正大门进入,卸去活动木板后穿过戏台,经过鹅卵石缀就成双鹿棋盘的通道,再登五级石阶而上,到达前堂。

     前堂面阔五间,穿斗式减柱构架,悬山顶,由四根大柱支撑着,大柱下有建于明洪武年间中军府的虎爪础石,虎爪形式逼真。堂内悬挂各种赠匾,柱上悬挂板联。

     出前堂,再经廊院,沿五级石阶而上至中堂,悬山顶,顶上塑造有双龙戏珠造型,惟妙惟俏。中堂上挂“中军府”牌匾。

     沿中堂两旁厢廊,再登十二级石阶而上,至享堂。整座宗祠由外而内,逐渐升高,显得肃穆、庄严。堂内供奉始祖及各先祖的灵位,上方悬挂“灵爽式凭”的牌匾,前左侧建有烧香亭炉,右侧建有纸钱炉。

     自1999年修祠以来,每年的中元节恢复了祭祠拜祖活动。

五、奖学、助学情况

     犀溪育英基金会于二0 0九年成立,成立三年来得到在外宗亲及乡贤的大力支持,共筹资30多万元。每年将其利息收入发给老师和优秀学生奖金4万元,同时给能上一中、二中的毕业生补助200—260元。  

六、寿宁第一进士叶有挺事略

     叶有挺,字贞孚,号果庵,福建寿宁北浦人氏,出生于明历四十六年(1618年)。叶有挺聪明好学、孝义卓著,学业曾得到宦寿文学家冯梦龙的指点,才名闻于遐迩。

     清顺治七年,叶有挺特举孝廉,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叶有挺以礼经中举,是时寿宁知县姓李,沿旧习把钱粮赋税交由下属乡里征收保管,因群众确实贫困,该收钱粮多有欠缺,造成兵响难以兑现,拖欠数目累积,李知县于是派兵逼迫群众限期交纳钱粮,兵差在催逼钱粮时又倍行索勒,扣押欠户。因此群众不堪忍受,多有举家逃亡,叶有挺中举后,认为“宄寄钱粮流弊甚多,怡害里民最惨”,就申文减免赋税,减免后该收的钱粮力主县主“由各图各催起运,宫收官解”,革除积弊。因此,“民颂其德,逃者俱归”。叶有挺由此贤名远扬。

     此后,叶有挺上京会试四次,但都名落孙山。叶有挺并不气馁,而是更加发奋。在龙潭之畔建庐苦读,终于在康熙九年(1670)考中进七。同榜的有福建安溪李光地(后为内阁大学士),江苏常州孟亮揆(后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叶有挺成为寿宁县建县以来第一名进士。

     叶有挺中进士后,在家侍奉老母三年。康熙十三年甲寅春,叶有挺敕受为江西省观政,但未上任就逢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联合反叛的“三藩之乱”。耿精忠镇守福建,早知叶有挺有经文纬武之略,必须揽为己用。遂发檄文召为伪职。叶有挺坚决不从,躲进北浦溪头后坑茅舍,耿精忠不死心,加强力量搜寻,叶有挺连夜走小路,潜至浙江松阳。这时叛逆势力已蔓延大半个中国,叶有挺因人地生疏,被叛乱者抓获,但矢志不改,便绝食抗争。叶有挺粒米未进,滴水未饮长达七天,判乱者无奈,将其释放。释放后的叶有挺又毁容改名继续隐于松阳卯山寺院中,但还难逃叛乱者耳目,他们派兵包围了卯山,逼授叶有挺为伪处州刺吏,叶有挺知势难违,又怕连累寺僧,于康熙十四年(1675)二月二十曰自经古木而死,终年58岁。

     康熙十五年(1676)三藩乱平,康熙二十年(1681)耿精忠被清廷戳于市,康熙二十二年被清廷崇为乡贤,名标褒忠祠,其事迹载入国史《清史稿.忠义传》。同时,省、府、县也相继把叶有挺事迹载入史册。康熙三十年翰林院侍读学士孟亮揆书赠北浦叶氏匾联“磊落多奇才,杏苑看花成进士:从容就大义,薇山尽节旧名臣”,省学政旌匾“海矫孤忠”,福宁府旌匾“忠孝两全”等。寿宁县建乡贤庙于孔圣庙右侧,列祀叶有挺。叶有挺读书处被称为“龙潭书斋”,载入《福宁府志》。清廷还把“龙潭书斋”作为生员考试命题,作为仕者楷模。嘉庆十二年诰命特旨封叶有挺玄孙叶伊霖为“恩骑尉,世袭罔替”。

     叶有挺死后已有三百多年了,也许有人会说“叶有挺对封建王朝的痴忠不足仿效”。但叶有挺体现的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民族气魄,他力求团结稳定,反对分裂,忠贞不二和关心群众疾苦,孜孜不倦,百折不挠的精神,是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是值得尊崇的。

北浦(犀溪)叶氏祠管会

二O一一年十二月三曰

------------------分界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