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霍山县大化坪镇白莲岩村的叶氏宗祠

 叶氏农耕文化 2020-08-30

弘   扬   叶   氏   文  化  · 展   示   叶  氏  风   采

  祠堂也叫宗祠、家庙,是中国封建社会血缘文化的产物,是血缘氏族祭祀祖先和施行宗法的公共场所,一座祠堂,尤其是大宗祠堂,实际上是一部宗族历史。在绵绵的大别山深处,至今还有许多这样的家族祠堂,它们虽然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风风雨雨,虽然早已朱颜褪尽,有些只留下了断壁残垣,可是却依然坚强地立在那里,好像在诉说着一个个如烟往事,一部部家族历史……


位于大化坪镇白莲岩村的叶氏宗祠

  12月1日,正值深秋时节,满山红叶、丹枫如火。我们一行数人来到了霍山县大化坪镇,在这层峦叠嶂的大山深处,我们看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百年宗祠——叶氏宗祠。

溯源

  叶氏宗祠位于大化坪镇白莲岩村,据族人介绍,该祠堂建于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距今已有153年。

  叶氏宗祠座西北朝东南,祠堂四周群山环抱,竹林丛密,东南方下为山坳,背靠大山,西边为山坳。面阔三间,二进二包厢一天井结构。祠内木雕刻较多,有人物、花草等,雕工精美,保存比较完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受地震灾害,墙体受损,由于年久失修,屋面破损严重,有些木结构腐蚀。


叶氏宗祠内木雕刻较多,有人物、花草等,雕工精美,保存比较完整。

  据现存于祠堂中的《叶氏宗谱》记载:霍山县大化坪镇的叶氏一脉是叶氏第58世北宋词人叶梦得的后裔。叶梦得(1077~1148)宋代词人。字少蕴。苏州吴县人。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叶梦得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

  据说,叶梦得有三个儿子,因为某种原因分别到了湖此、叶集和霍山三地,而霍山大化坪这支叶氏就是其中的一支,他们在霍山定居后,于第70世左右建了这个叶氏宗祠,并以叶梦得最有名的《石林词》将祠堂命名为“石林堂”。

保护

  叶氏祠堂虽然已历经100多年,但整体保存完好,在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之后,为什么还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呢?

  69岁的叶氏后人叶玉香告诉我们,在文革中,为了保护这个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他们这些后人想尽了一切方法,“这个祠堂的锁匙一直由我保管,当时文革破‘四旧’,一些精美的木雕都被拆下来烧毁了。我们祠堂里本来有24块非常漂亮的木雕,每块都蕴含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可惜就被拆下来烧了许多,现存的这6块就是我当时冒着危险偷偷地从火里抢救出来的,然后藏在后山的山洞才保存了下来。还有这些家谱和这对红灯笼,也是叶玉波事先藏在他家墙壁里的夹层里才保管下来的。”


宗谱等一些重要物品在文革期间都是叶氏后人想尽办法保留下来的。

  “我们村里其实有三个祠堂,就这山下不远的地方本来还有朱家祠堂和俞家祠堂,但在文革中都被毁坏了,只有这个叶氏祠堂保存了下来,而且还保存得这样好,这都是因为叶氏族人全力保护的结果”,该村书记朱德林介绍说:“叶氏宗祠在文革中曾经当过仓库、学校,还住过下放学生,因为一直在被利用,所以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维修

  “这个祠堂既是叶氏祖先留给我们这些后人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国家的遗产,因此我们族人有责任和义务要把这个祠堂保护好、维修好”,叶氏第代后人、霍山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主任叶森说:“目前,我们已经联系了金寨、湖北以及霍山本土300多户、3000余人的叶氏后人,共同捐资,一起来把这个祠堂维修好,让这个百年祠堂重现往日的风采。”


叶氏后人正在介绍宗祠的历史和建筑特点

  “叶氏宗祠是我县保存比较完好,而且历史较长的家族祠堂”,霍山县文广新局局长翁达勇说:“因此首先要按照文物修复的规律将它维修好,做到修旧如旧,不能破坏它本来的面貌和价值,作为文物主管部门,我们将争取先将它申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逐步做好更进一步的保护工作。”(记者夏金华)

相关链接:

祠堂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在日本祠堂也经常出现,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建筑特点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历史沿革

  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的运动,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后世之人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痛心之余,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及宣城市绩溪县和江西省婺源县)等少数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等某些原因,部分祠堂得以保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