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百巷(71)旧学前

 吴越尽说 2020-08-30

许多人都知道苏州有不少好听的地名,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苏州不少街巷的曾用名其实更好听。

      弦歌里,想必绝大多数苏州人都不会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但只要说是“旧学前”,老苏州们便会恍然大悟:是各个地方啊(苏州话)。

☉ 由于临顿路地铁施工,旧学前东侧被封闭,显得相当冷清


      旧学前就在观前街北面,出了玄妙观东脚门走一小段路就到了。它西面与因果巷、皮市街相连,东边跨过一座桥就是悬桥巷。

      如今在古城区里也算是比较宽阔的马路了,但从前也是标准的苏州小巷,窄窄的石子路,两边清一色都是低矮斑驳的老房子。


      据说这条巷子始建于宋代,古人十分看重音乐的作用,所以常用“弦歌”来指代礼乐教化,弦歌里这个名字的寓意也就不言而喻了。(《庄子·秋水》“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曾有人参照观前街把它叫做“观后街”,但这些曾用名很快就被取代了,因为这里来了一位重量级的嘉宾,长洲县学


☉ 偶有游客从旧学前去往观前街

      苏州街巷取名是很有规律的,基本原则有两条:附近有什么就用什么,附近谁最出名就用谁的名字

      比如有用历史人物命名的(干将路、学士街),有用地标建筑命名的(观前街、网师巷),实在找不到特别的,就干脆用花花草草来取名(丁香巷、幽兰巷)。

      细想想取名的方式都很直截了当,但听的岁月久了,也便觉得回味悠长。

☉ 旧学前的支巷书院弄

☉ 书院弄里遇见的小狗


      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长洲县学在旧学前西口设立

      据记载,这里原先是一座寺庙(广化寺,也叫崇吴禅院),千年的时光不知让多少往事灰飞烟灭,却在旁边独独留下了一条“因果巷”,当真是因果巷边说因果,旧学前里忆旧学

☉ 旧学前、因果巷、皮市街交叉路口


      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年),长洲县学搬迁到如今干将东路平江实验学校一带,被称之为“新学”,老地方自然成了“旧学”,这条小巷也顺理成章换上了“旧学前”的名字。

      送走了老朋友,也迎来了新朋友。就在同一年,一座专门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文山祠在旧学前建成。

☉ 据说如今华夏银行附近就是过去的文山祠所在

 昔日的文山寺与文丞相弄

      其实它也是从别处迁来的,那是数十年前(明正德十年(1515年))苏州人在阊门内中街路附近修建的一座文丞相祠,至今那里还有一座文山寺,而那条巷子也还叫做文丞相弄

      晚清及民国时期,旧学前是苏州城里有名的“服装一条街”,男女老少、高矮胖瘦,谁要买衣服在这里总能找到合适的。

      因此民间因有“着(吴语:穿)煞旧学前”的说法,想来那时苏州人在观前街“吃煞太监弄”后,刚好可以散步来旧学前逛逛,不失为饭后消食的娱乐活动。

☉ 远远便能看见玄妙观三清殿的屋顶

☉ 从旧学前拐入社坛巷可以直达清洲观前,也就到了观前街

      文山祠也没闲着,1897年,当时苏州举足轻重的名流张一麟、章钰等人为响应戊戌变法,仿照强学会办起来一所“苏学会”,地址就选在了这个祠堂里,专门教授学生西学。

      虽然如今文山祠早已没了踪影,但在苏州近代史里却永远留下了它的印记。旧学前的宿命,果然离不开“学”这个字


      说完“旧学”,不如再来聊聊“新学”。

      苏州城在历史上一共有三座文庙,最出名的是如今三元坊附近的苏州文庙,也是当年范仲淹建立的庙学合一的苏州府学,既是学校,也是祭祀万世师表孔夫子的文庙。

☉ 苏州文庙,by


      范仲淹首创之后,天下纷纷效仿,苏州城里也还有两座级别低一点的县学:

      一座是吴县县学,一座就是从旧学前搬来的长洲县学(清代后变更为长洲元和县学,简称长元县学)。

      吴县县学早已和吴县这个地名一样消失了;倒是长洲县学,如今还能从平江实验学校校园里那座大成殿和几棵古银杏树,看见一点当年的风采。


☉ 平江实验学校

☉ 新学门口的路曾经叫“新学前”,随着干将路改造而撤并(图为1914年苏州地图)


      大成殿是文庙正殿,如今我们看到的大约是光绪年间重建的,经典的中国古建歇山式屋顶,高约18米,面积为544平,在苏州现存古殿里排行第四。(玄妙观三清殿1125平方米、西园寺大雄宝殿672平方米、苏州文庙大成殿630平方米)

      长洲县学刚从旧学前搬迁过来的时候,有专家从风水角度考证,为了“以补形胜之不足,并壮学宫之声势”,又在县学东南方位修建了文星阁,也就是如今苏大的方塔,正好与千年的双塔左右对峙。

      难怪有人认为,明清时期苏州之所以盛产状元,与古城绝佳的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大成殿旧照

☉ 苏州大学本部内400多岁的文星阁


      民国时期苏州著名女教育家王季常在这里创办了安定中学,她是明代大学士王鏊的后人,她的母亲正是振华女校的创始人。

      他们这一家子的传奇可不只有这一点故事,以后有机会我们再慢慢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长洲县学一变再变,却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学”字:70年代后它变成了苏州十一中,99年与隔壁平江实验小学合并,正式成为平江实验学校,整日与川流不息的干将路、平江路为伴。


      这里还有一段轶事,据说80年代,上海虹口公园(鲁迅公园)相中了大成殿,想用帮建一幢气派的大楼来换

      用新楼换古建这样的案例在那时并不少见,尽管当时学校经费困难,但最终并没有答应。也幸亏如此,我们如今还能看到这样特别的画面:

      一座大殿,几棵古树,车水马龙间,一眼仿佛就能把古往今来看遍。

      只用这一点岁月略施粉黛,这座古城便会有千种风情

☉ 临走时遇到了一只小猫

来源:《姑苏好时光》公众号

2020年7月10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