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悸医案一则

 阁水施環 2020-08-30

病例  心悸(肿喘)

薛某,男,62岁,1973年5月25日初诊。

患者曾在西藏工作14年之久,患“肺源性心脏病”已有10年余。先后在杭州、青岛等地疗养院疗养,近年来逐渐加重。初诊时症见面色紫暗,动则作喘,喘时拾肩张口,呼吸迫急,喉中痰鸣,咳痰黄稠不畅,食欲尚好,有时腹胀足肿(自服双氢克尿塞则轻),睡眠喜左卧位,如仰卧则息促不能持久,舌质青紫、苔黄厚腻脉象滑实而数,脉搏110次/分,时有小促。

此乃肺失宣降,痰浊壅塞,营络受阻,心机乖乱之候。治宜宣肺降气,利湿化痰。

处方:白茯苓15g,炒杏仁9g,陈皮9g,炒苏子9g,炙桑皮9g.炒瓜蒌仁9g,甘草6g,5剂,水煎,空心服。

(按:这个方看着是不是很眼熟呢,和前两天我们学习麻瑞亭老先生的降气汤是不是很相似,除了炒苏子和桑白皮之外都是下气汤的组成。尤其是栝蒌仁这味药,如果不是看了麻瑞亭老先生的用药,在这很难理解。苏子在这是下气平喘的功效,化用了苏子降气汤苏子的用法,桑白皮泻肺平喘又可利尿消肿。患者有下肢水肿,而且吃了西药利尿药。这里为啥不用半夏呢,半夏虽可化痰降气,但是偏于温燥,患者痰黄,苔黄厚,热象明显,不宜用半夏。柴老善用经方,方子选的是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

5月31日二诊:服上药后,痰喘见轻,脘宽痰少,心动再未觉有顿促之状,余症同上。

处方:白茯苓30g,炒杏仁9g,甘草6g,川大黄4.5g(后3剂去之)。6剂,水煎服。

(按:为什么用大黄呢?我觉得就是患者面色紫暗。《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第40条云:若面热如醉状,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即苓甘五味姜辛加夏杏大黄汤。患者面色紫暗和面热如醉状有相似之处,此案虽不是胃热上冲,但是仲景示人以法,治痰饮可用大黄以利之。此患者舌质青紫,舌苔黄厚,属痰瘀热三者相互搏结,用大黄可去瘀热。)

6月6日三诊:病人谓服药3剂,每剂后便稀溏7次,3剂共便21次,先便量少色黑,最后色转黄,腹不痛。又服3剂,自觉泄后呼吸渐顺,气喘轻松,颜面色泽亦转佳,脉、舌、症有所改善。

(按:患者便黑,正是用大黄去瘀之功,而颜面色泽亦转好,亦是大黄之功。)

处方一:茯苓30g,炒杏仁9g,甘草6g,水煎服。

处方二:炒葶苈子9g,大枣8枚,水煎服。上两方交叉各服3剂,然后将一方服一段时间。

编者按:此候实为胸痹证也。《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云:“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前后三诊,皆以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减出入,案载虽无终末,但亦可见柴浩然临床辩证之一斑,录之可作参考。

(总按:金匮胸痹心痛篇最为常用的是瓜蒌薤白三方,此患者因痰饮而导致胸痹,如西医所诊断“肺源性心脏病”正合茯苓杏仁甘草汤证。金匮原文说“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痰饮停聚当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气滞当用橘枳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需要重用茯苓,原方茯苓三两,杏仁五十枚,甘草一两。麻黄汤中杏仁用到七十枚,可见茯苓杏仁甘草汤重在去停聚的痰饮,痰饮去而气自平。二诊中加大黄是神来之笔,若非谙熟仲景经典,绝对想不到。前贤的临床经验对我们后人来说,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