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拥有极低的心熵,将整个人生过成一场大福流(universal flow)

 心明斋 2020-08-30

郭家心理姐,帮你解开心理的姐,做最真实的自己!


你认为,什么是快乐?是给别人展现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还是一直开怀大笑?

答案是,都不是,因为,太假、太天真。现实生活,你没办法做到样样顺利、事事开心,如果你非要追求“教科书”式的幸福和快乐,可能会自取其辱。

事实上,积极心理学早前就提出过关于幸福的两种论调:享乐论(Hedonic)(展示幸福的笑脸,侧重愉悦和满足感)和现实论(Eudimonia)(侧重意义、成长和自我实现)。

今天我们要谈的就是现实轮的幸福,《反脆弱》这本书里提到,现实论幸福里的典范是“福流”,相关的理论叫作“福流理论”。

福流(Flow,也叫心流),是人们在行动或创造时,全神贯注、乐在其中的一种心理现象。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幸福的概念,它是由积极心理学的开创者之一的米哈里提出的。

福流理论则给我们揭示了什么是现实的幸福:有方法、有技巧、有乐趣的折腾,除此之外,你还必须在福流中达到心理能量上的“黄金分割点”:找到不折腾和太折腾之间的平衡点(最省力,获得最高的回报率)。

所以,真正的幸福、快乐不是像海市蜃楼一般悬在空中,不可触及,而是像土壤开花结果一般自然,可以扎根的一种生活方式。

那么,如何在福流中获得现实论的幸福呢?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福流(心流)

一、什么是福流?

事情太快地涌进来,我失去控制,终于迷失了......

这是某位精神病人描述自己接收资讯的过程,事实上,当不堪大量信息闯入的时候,人的确会出问题,比如,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的病人会变得极其敏感,环境中的所有讯息都会进入他们的大脑,所以他们会看到、听到、感觉到常人没法感受的人、事、物,事实上,他们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自己意识进出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要面对大量的、负面的信息,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和控制,你可能会深陷其中,甚至慢慢变得悲观、消极。

米哈里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应对这种负面信息的好方法,那就是,找到一项可以让你长久凝聚自己的注意力在上面的活动。

因为当你比较容易专注的时候,也就比较容易在面对众多信息的时候,进行筛选,从而屏蔽那些无关的、负面的信息。

而这种状态则是我们所说的最优体验:“一股洪流带领着我,然后我自然而然地进入福流状态......”要想更好地理解“福流”(心流),我们要先来了解几个相关的概念:

A、熵和负熵

《心流》这本书中提到,无序的量度被称为“熵”——你可以将一切大自然中自发的物理过程,看作是熵增加的过程(从有序到无序);

事实上,自然界中也有反例,比如,生命现象。很显然,生命现象不遵从从有序到无序的过程,相反的,它是一个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的过程,而这种反例,叫作“负熵”(从无序到有序)。

B、精神熵——最优体验

米哈里在上述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精神熵”的概念:当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构成威胁,将导致一个人的内心失去秩序,就是“精神熵”,它的反面是最优体验,也就是所谓的“福流”(心流)。

福流的成因和特征

①集中注意力——严格自律、集中注意力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②一个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可以集中注意力,是什么不重要

③即时的回馈——回馈要即时

④全神贯注于此——忘却或屏蔽日常的琐事,不受干扰

⑤达到忘我状态——状态要忘我

在这些特征里,要特别注意专注和集中注意力,因为他们是造就福流的关键。

我们先来看专注。说到专注,你会想到什么?你是否会想到在应试压力下很专注备考的高考生,他们体会到福流了吗?答案是,否。

为什么?因为高考不是学生心之向往,除此之外,反复复习,到最后会变成乏味的重复。

所以,需要注意的是,造就福流的活动需要具备:1、当事者自觉自愿、乐在其中;2、活动必须有挑战,且是动态的;

再来看集中注意力,既然要集中注意力,就需要一个目标,最好是“自成目标”——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是为了这件事的报酬去做。

为艺术而艺术,为科学而科学,为你喜欢的劳作而劳作;

米哈里曾说:当你拥有自足目标的自我时,就比较容易自得其乐,自得其乐的人,他的目标不是来自于外界,他的主要目标时从意识评估过的体验中涌现,并以自我为依据。

那种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找到乐趣的人,大抵如此,对他们来说,他们有能力对外来刺激进行筛选,他们懂得如何控制意识。

他们只关注此时此刻,因为他们集中注意力时可以把其他不相关资讯都抛到一边,所以,对他们来说,集中注意力反而更轻松。米哈里把这种现象称为“自得其乐的性格”。

说完福流之后,我们来看看到底该如何产生福流呢?从两个方面入手:一,学会折腾;二、学会独处;

二、寻找折腾和幸福的“最大公约数”

我们刚才说,现实论的幸福是有方法、有技巧、有乐趣地折腾,当你身处福流之中,你会最省力,获得的回报率却最高。

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研究发现,“福流中的人”不仅付出的脑力会相对较少,而且,高度集中和有序的意识还会让效率最大化,所以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拥有极低的心熵,将整个人生过成一场大福流(universal flow)

福流、脑力与任务难度之间的关系模型 摘自《心流》

福流理论其实反映的是道家老子所描述的“无为而为”的境界:巨大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来自于驾轻就熟、高效使用能量的经验。

那如何才能实现“福流之道”呢?其实就是寻找“折腾”和“乐趣”中的“最大公约数”,简单来说就是,折腾有乐趣的事,在折腾中“见猎心喜”。

1、折腾有乐趣的事

首先,你要自己去发掘,什么事情对自己而言是有乐趣的?这里所谓的乐趣,可以是主观上的乐趣,也可以是客观上的乐趣。

A、主观上的乐趣——关乎热情、优势和人生追求

想想看,你有没有自己发自内心渴望去做的事——即便没有外部回报,你也心甘情愿会去做?可以是任何脑海中想到的,只要你对此趋之若鹜,就可大胆尝试。

可以是看书、写作、唱歌、画画、学英语等任何一个可以让你心甘情愿去做的事,你做这件事是自己主观想做,不需要别人强迫或督促(拥有“内在动力”)。

拿我自己来说,我很喜欢看书、学习,生病之后,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去阅读、学习,每周也会抽出固定的时间与别人分享、交流心得。

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什么外部回报,只是单纯喜欢,觉得读书让自己感觉良好,所以就坚持去做,并没有想太多。

虽然,生病之后,读书对我来说会有难度,太难得静不下心来读,读太长时间坐不住,但读书对我却乐趣无穷。

B、客观上的乐趣——一些特定活动

客观上的乐趣,在生活中很常见,最典型的客观乐趣活动就是游戏——设计符合福流的结构特点:具有挑战性、有提升空间,规则明确,反馈及时......最重要的是,任何人都很容易地能从中找到乐趣。

想想看,为什么会有人对运动手环爱不释手?为什么会有人对网上购物欲罢不能?因为它们完全符合福流的结构特点。

按照福流的结构特点来看,所有的游戏、竞技类活动、体育运动、文化艺术活动其实都具有这样的福流特征。

想要自己的乐趣多一点,其实也很简单,偶尔跑跑步、玩玩游戏、打打麻将、跳跳广场舞,就可以达到目的了。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的人生目标不与这些客观上有乐趣的活动高度一致,不要对其投入过多精力,否则你只会空虚和自责,所谓的乐趣也会消失不见。

比如,如果你不想成为“麻将冠军”,就不要废寝忘食地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放在打麻将上,变成“打麻将专业户”。

福流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折腾变成乐趣。什么时候,你可以不依赖事情本身的吸引力,而是在艰难、枯燥、痛苦的时候,依然能够调动主动性,依然能够创造福流。

因为人一生大多数的时间都会在工作中度过,所以你可以从自己的工作中找乐趣,与其“爱一行,干一行”不如“干一行,爱一行”。

如果你还在抱怨工作太繁琐,太无聊,不妨试试积极组织行为学中的“工作重塑”法(Job Crafting)——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将工作内容、方式和活动都按照福流的规则来重新设计,使它更具乐趣。

如果你认为福流只属于那些原本就有乐趣的人,你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它属于每一个人,包括遭受最深苦难的人。

试想一下,那些在纳粹集中营中度过漫长时光——每天除了要目睹狱友绝望自杀,还要忍受惨绝人寰的环境,却依然能让自己幽默,并帮助身边的人找到活下去的意义的人是如何做到的?

是的,他就是“意义治疗法”的创始 人——维也纳精神医学家弗兰克尔,这其中的秘诀就是,他选择用最有福流的方式度过。

2、在折腾中“见猎心喜”

要折腾就要接受挑战,而当挑战与你的技能相匹配的时候,你就会产生一种“见猎心喜”的冲动:你拥有明确的目标和即时的反馈,一切尽在掌控,你高度的专注和娴熟的技能,使行动毫不费力。

要想在折腾中“见猎心喜”,你要知道福流会在什么情况下产生。

如何拥有极低的心熵,将整个人生过成一场大福流(universal flow)

经典福流模型——福流通道 摘自《反脆弱》

当你挑战的活动的难度刚好是技能所能及,除此之外,你拥有明确的目标,能够从活动中的到即时的反馈,你就有可能进入福流通道。

挑战的活动和你的技能存在如下关系:

挑战与技能匹配——有心流;

挑战目标高于技能——产生焦虑(应降低挑战目标)

技能高于设定目标——产生厌倦(应提升设定目标)

所以,福流的确只会出现在一个狭窄的“通道”里,一旦刚才所说的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你就会进入一种低效的、非福流通道的状况:焦虑或厌倦。

事实上,当你在折腾中“见猎心喜”时,你已然忘我,而已然就是最大的回报了,因为它会让你体验到福流的幸福、乐趣。而这种乐趣与愉悦截然不同,因为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出击,

既然,任何有乐趣的事情都少不了折腾,就请大胆地挑战、学习、成长,享受属于自己的福流幸福吧!

三、如何在独处中找到乐趣?

喜欢独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英国培根

米哈里告诉我们,一个人若能从独处中找到乐趣(不需要靠他人、工作、电视等文明生活来规划自己的注意力,拥有一套自己的心灵程序),就能达到福流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适当的独处有利于形成“自我”。缺少独处就缺少自我,所以看看大多数喜欢嬉皮笑脸的“中国人”吧,他们在逢迎他人的时候,也打压了“自我”。

那么,该如何独处呢?如果你认为“独处是灾难、无法独处”,可以试试“快乐预测表”——预测自己独处以及和其他人一起工作娱乐时获得的快乐程度,将其与实际的快乐程度相对比。

具体操作如下(在两三周内进行四五十次这样的活动):

第一栏——填写具体的实验性活动的日期;

第二栏——填写当天计划的实验性活动;

第三栏——填写陪你一起完成活动的人的名字(如果你一个人完成,则填“我自己”);

第四栏——用0-100%预测你从该活动中获得的快乐程度(请在活动开始之前填写);

第五栏——活动完成后,用0-100%记录实际的快乐程度;

具体表格如下:

如何拥有极低的心熵,将整个人生过成一场大福流(universal flow)

快乐预测表

实践之后,你会发现几个有趣的现象:

1、在预测自己独立完成的活动的快乐程度时,你往往会低估;

2、和别人一起完成活动时,有时根本不如预计中快乐;

3、许多时候,一个人反而会更开心;

你甚至会发现,独处时的最高分=>和别人在一起时的最高分,因为当你向别人证明自己一个人也能快乐的时候,你会越来越自信。


@郭家心理姐 一个零药物对抗躁郁症,靠心理学自救实现人生逆袭的心理咨询师,要不要关注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