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书业谈南画史

 学海岸边一过客 2020-08-30

不知道童书业先生的人可以像我一样(此前我也不清楚他还是画家)上网查找。童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代史),同时也是山水画家,早年除创作外,曾临摹过很多古人名画,对“南画”名迹的临摹功力尤深。童先生对画理也很有见解,我不懂画,兹不录,只记画史。

童先生说,山水画有南北两派画法,北方人画山多用方笔、硬笔,南方人画山多用圆笔、柔笔;用墨、设色等也不同,大体而言,南画用墨兼浓淡、干湿和晕染、积墨,北画则有湿无干和有晕染、无积墨。这主要由于南北自然环境不同。南画气韵生动,个性明显,很难作伪;北画只需工力,作伪较易。

南宋以前,经济文化的重心在北方,所以画家多是北人;南宋以后,重心南移,画家多是南人。南宋以前基本上没有南画(当然已萌芽,习南画者也有北方人)。南画实质上是士大夫与文人画,中国的士大夫、文人自视甚高,轻视贵族、富人和权势,在艺术上既看不起为贵族服务的院画,也看不起工匠的艺术。

南方的山水画大家始自南唐院画家董源及其弟子江南和尚巨然;如果谨慎一点,可以说南画萌芽于北宋后期,二米父子(米芾、米友仁)是创立者。南画的始祖虽说是董、巨、二米,但正式的南画画格创建者,应是元初赵孟頫。赵孟頫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他说的“古”是与“工”对立的,所谓“工”就是南宋以来院画家工细的画格。元画的主要特点就是简率,高房山(克恭)是表现简率画格的第一人(赵画尚见工细,高画则一味简率)。

“元四大家”原是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吴镇四人(后来倪云林替换了赵孟頫)。黄公望(子久)师法赵、高二氏,他的画由赵的“骨”和高的“肉”所构成;但根据其“写山水诀”看来,他又是宗法董源的。王蒙是元代在技法上最有成就的大画家。黄子久还有作宋法的画,王蒙作宋法的画则绝无仅有。在元四家中,王蒙的笔法是最好的,古拙而灵活,细秀而雅逸。倪瓒(云林)则代表元画的极致。据传,倪云林不作设色画,尤其少画青绿山水,且画中不作人物。从画迹看,是这样;但文献常载云林着色山水,且有人物。

明代前期,画院复兴,北画又占优势;直到明代中叶,沈周(石田)、文征明出来,南画才有重振之势。但沈、文二人都不是纯粹的南画家,他们兼具北法。明代的南画,要到董其昌、陈继儒,方才成熟。董其昌是书家兼画家,他以行草书法入画,山水画进一步书法化;陈继儒则可说是董其昌的辅佐。

南画至清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渔山)、恽南田(寿平),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四王”中的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号麓台,王时敏之孙)都是江苏太仓人,人称“太仓三王”,“太仓三王”及其后学称为“娄东派”,与王翚(石谷)及其后学形成的“虞山派”相对。清朝四王、吴、恽,代表南画发展的最高峰。盛极必衰,与此同时,代表更新画体的大画家已经出现,那就是石涛和龚贤(半千)等(但他们还不能真正摆脱南画的圈子)。从清代中叶起,南画转入衰运,戴熙(醇士)、汤贻汾(雨生)等已是强弩之末。清末海派画兴起,已与南画气味不同;“五四”前后,更有不少新画派兴起了。

(童书业《南画研究》,载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三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