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欣赏|王羲之行草书经典碑帖

 ZGGDWWZS 2020-08-30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其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其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至今历代学书人,无不尊“二王”,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临河序》、《兰亭集序》、《禊帖》等,28行,324字。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书,米芾誉之为“天下行书第一”。真迹殉葬昭陵,有摹本、临本传世,以“神龙本”最佳,纵24.5cm,横69.9cm。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为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中记载:“《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

《十七帖》丛帖共二十九帖,目录如下:其中包含:《郗司马帖》、《逸民帖》、《龙保帖》、《丝布衣帖》、《积雪凝寒帖》、《服食帖》、《知足下帖》、《瞻近帖》、《天鼠膏帖》、《朱处仁帖》、《七十帖》、《邛竹杖帖》、《蜀都帖》(《游目帖》)、《盐井帖》、《远宦帖》(《省别帖》)、《都邑帖》(《旦夕帖》)、《严君平帖》、《胡母帖》、《儿女帖》、《谯周帖》、《汉时帖》、《诸从帖》、《成都城池帖》、《旃罽胡桃帖》、《药草帖》、《来禽帖》、《胡桃帖》、《清晏帖》、《虞安吉帖》。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

▼《长风帖》

《长风帖》为宋代米芾临摹本(或传为唐代褚遂良临摹本)。分别临摹自东晋王羲之《长风帖》、《贤室委顿帖》、《四纸飞白帖》三帖。因为一卷,故以首帖“长风”名之。

▼《远宦帖》

《远宦帖》亦称《省别帖》,为《十七帖》丛帖第十五通尺牍。6行,53字。王羲之在信中对周抚对家人的问候表示感谢,提及自己的妻子的情况时,对其病重非常担忧,信中还问及一些同僚的近况。《中国书法全集》对《远宦帖》的书法风格评价为“偏锋侧锋甚明显,体势多有章草意味”。

▼《姨母帖》

《姨母帖》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为唐摹本,6行,42字。其风格不类传世王羲之诸摹本,此帖朴厚而多隶意,殊少遒美俊逸之姿。公元696年由唐代武则天命人双钩廓填,集于《万岁通天帖》中。

▼《丧乱帖》

《丧乱帖》是包括《二谢帖》、《得示帖》在内的摹写于一纸的三件王羲之手札之一。此帖纵28.7厘米,横63厘米,为硬黄响拓,双钩廓填,白麻纸墨迹。收藏于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二谢帖》

▼《得示帖》

▼《平安帖》

《平安帖》,亦称《修载帖》,与《何如帖》、《奉橘帖》两帖连为一纸,也称“平安三帖”。三帖纵24.7厘米,横46.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何如帖》

▼《奉橘帖》

▼《上虞帖》

《上虞帖》又名《夜来腹痛帖》,此帖纵23.5厘米,横26厘米。收刻于《淳化阁帖》、《澄清堂帖》、《大观帖》等刻帖中。是王羲之因病未能得见朋友一面,而写的一封信。信中也提到其他亲戚朋友的近况。作品风格面貌属于王羲之晚年书风。

▼《频有哀祸帖》

《频有哀祸帖》与《孔侍中帖》、《忧悬帖》三帖合装,前后九行共一纸,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纵24.8厘米,横41.8厘米。

▼《孔侍中帖》

▼《忧悬帖》

▼《雨后帖》

《雨后帖》传为王羲之所书的一通信札,纵25.7cm,横14.9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妹至帖》

《妹至帖》为唐代双钩廓填的摹搨本,纵25.3厘米,横5.3厘米。因其篇首的“妹至”两字而得名。

▼《初月帖》

《初月帖》,墨迹为唐摹本,纵26.3厘米,横32厘米,《万岁通天帖》丛帖第二帖。用笔自然天真,率意畅达,有晋人倜傥之气。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行穰帖》

《行穰帖》,纵24.4厘米,横8.9厘米。此帖笔画厚实,不显锋棱,有篆籀意味。现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大道帖》

《大道帖》,纵27.7厘米,横7.9厘米。现藏于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传为米芾摹本。

▼《大报帖》

《大报帖》,长25.7厘米,宽10.1厘米。

▼《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纸本墨迹,纵23cm,横14.8cm,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它是作为一封信札写就的,其内容是作者在大雪初晴时以愉快心情对亲朋友人的问候。《快雪时晴帖》被誉为“二十八骊珠”,被古人称为“天下法书第一”,与王献之《中秋帖》、王洵《伯远帖》被乾隆合称为“三希”,且此帖列于首位。

▼《游目帖》

《游目帖》又名《蜀都帖》、《彼土帖》、《山川诸奇帖》。信中王羲之表达了他对蜀地山山水水诸多奇景的向往之情,他期盼一登汶岭、峨嵋而畅游意足,并希望这个日子早日到来。《中国书法全集》评价《游目帖》“行、草书间杂,笔画遒劲爽利”。

▼《大唐三藏圣教序》

《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宽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碑原在陕西西安弘福寺,后移西安碑林。

《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