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石景山区古城村西的古城墙

 璇琮坑 2020-08-30

图文丨王春

石景山区古城村过去有个大影壁。“大影壁原在古城村前街西口,是古城村标志之一。石砌,素面,高4米多,长约30米,面东有佛龛,可蹲进三个孩子,有传说,旧时村民为亡故亲属接三,在影壁前焚香烧纸,按说,大影壁在村南或村东,可到了古城村它却到了村西,极为罕见”[1]。

过去大影壁西侧有约400米的残城墙,外面为石彻,后来石头被拆没,只剩风化土墙,村民不知为何物,俗称:土龙岗。

土龙岗在影壁的西侧,向南残存150米,向北残存250米。土龙岗又叫长坡,为鸡粪土,呈黑灰色。岗高2-3米,上宽2米,底部宽4--5米。生长着荆棵、枣树,农业学大寨中给平掉了。当时推土机还推出一个城门基座(又像庙门)和一个古村落遗址。出土了砖头、瓦片、阶石、盆、罐、灶、井等,以及井旁的一个古钱罐,内装古钱币百枚。在土龙岗西侧发现鱼骨盆残片最多。土龙岗(南端)内侧有一短墙,似街道(内护墙)。土龙岗的土质以锹横铲不入,竖铲若找到茬口,可掉10多厘米的一块,看来人筑的因素很大”[2]。过去土龙岗外是石砌的城墙[3]。

1996年11月,史学界一些专家专门在首钢红楼召开座谈会,对石景山古遗迹进行考察,对出土的遗物进行鉴定,认定出土的陶片为战国时期遗物。常征先生认为“燕国初封地在今天的琉璃河董家林村,后来迁都于蓟,这蓟城应在石景山区,”赵其昌先生讲:“西晋华芳墓志所指的蓟城应属晚期蓟城,因为城墙下压着三座汉墓,研究学问应认这个账,至于出土的战国陶片,夹砂且磨砺了棱角,应视为上游永定河水冲刷过来的,今吾所见到的当地出土的陶片,才原汁原味,也应认这个账“。时任北京市文物考古所所长的齐心认为:“这些陶片多方位的出土,说明战国时期这里有先民活动,这是个突破,为寻找蓟城提供了依据”。后来,关续文先生又在该地区发现了一块刻有象形文字的刻石和一块刻有图画的带有铁轴的圆形盘石,殊为罕见珍贵,以及一些石器”[4]。

由上文可知,早在1996年11月之时考古学家赵其昌先生是认可石景山区古城一带为“前期蓟城”所在地,即西周至西晋中期的蓟城所在地。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被平毁的这段南北向城墙位置在今天的古城西街。有考古工作者曾质疑这段城墙,认为是河堤,理由是没有见过黑色的夯土城墙。人的认知有局限,难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元大都城墙的夯土为黑色土[5],可见这段共400米残存的城墙是古城墙无疑。

几年前,我遇见家住模式口的李新明先生,他小时候住在北辛安村,曾见过古城村西的这段城墙,并且看到这段城墙的北端在金口河南侧向西拐弯的一段北墙,墙下是河卵石。由此可知,古城村西的南北向古城墙是东城墙。

上文所说古城村西头的大影壁位于400米墙体的东侧,又在墙体发现城门(类似庙门), 发现的城门类似庙门,说明城门是“拱券”形的城门洞。“拱券”是一种建筑结构,又称券洞、法圈、法券,关于拱券式城门建筑技术,从考古发现得知:券式砖门建筑技术最迟成熟于汉代。

可以判断发现的城门位置在大影壁之西,因为门外有影壁,也符合古代建筑的风水格局,再根据北京昌平区的南口古城的南门外尚存影壁一座,进一步确定古城村西头的大影壁当是东城墙城门外的影壁。

古城村西的石砌的城墙和城门洞为拱券式及石砌大影壁(图1),它正处于古蓟城之内的西南隅。

汉代长安城的未央宫正是位于城的西南隅的这种布局。

《三国志·二公孙陶四张传》:“公孙瓒于蓟城东南筑小城,与虞相近,稍相恨望”。幽州牧刘虞居故王宫,而公孙瓒小城在蓟城东南隅,与刘虞所居的故王宫相近,可知故王宫在蓟城西南隅。

由上所述,可判断古城村西正是汉代蓟城内的宫城所在地,即是在西汉燕王刘旦时期称“万载宫”的地方,在广阳王刘建时称“广阳宫”的地方,一直到西晋依然是宫城所在地。由图2所示,蓟城内的宫城,大约是一个由边长400米见方的城墙环绕。

根据考古和史料分析,在西晋中期(大约在公元300左右)在宣武区建成新的蓟城,石景山区的蓟城被废弃,被称为“蓟县故城”。由考古学家赵其昌先生把蓟城分为“前期蓟城”和“后期蓟城”。位于宣武区蓟城是后期蓟城,那么,位于石景山区的蓟城就是前期蓟城,即《水经注》卷十三中所称的“蓟县故城”,蓟城故城在唐代初期的文献中还有记载,之后就不见记载了,说明这个城的土筑的外城郭已毁掉了,可能毁于洪水或人为破坏,而王宫城墙的外表由于是石砌而保存的久远一些。

由此说来,古城村西的古城墙遗存是汉代至西晋蓟城内的宫城的东城墙。由于宫城墙是石砌,保留时间较久,建成于明代的古城村也因村西有这一古城墙遗存而得名。

 图1古城村西的城墙、城门和大影壁效果图


图1古城村西的城墙、城门和大影壁效果图

 图2汉代蓟城内宫城与公孙瓒小城示意图


图2汉代蓟城内宫城与公孙瓒小城示意图

参考资料:

[1] 门学文《古城村是何时的古城》。

[2]关续文《东周蓟城遗址踏勘记》,《北京文博》,1996年第2期。

[3]关续文《东周蓟城遗址踏勘记》,载于2003年《石景山文物》:“土龙岗所见为石砌土填之城”。

[4]王荣华《<水经注>水变迁和蓟城探索》,载《石景山文史资料》第九辑,2001年。

[5]赵正之《元大都平面规划复原研究》,《科技史文集》第2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版,第17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