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气不足的人,千年的方子,吃上一个月就会有改变

 图书 馆员 2020-08-31

阳气不足的人,送你1个传承千年的方子,吃上一个月就会有改变

身体不通病来找,身体一通百病消!

无论是小病、大病,其实是身体不通的结果!

★通气血、通经络、通肠道;

★调脾胃、调肝肾、调阴阳;

50余年临床笔记,超过80个中医妙方,希望您不要错过这份弥足珍贵的专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一节的内容:


阳气对人体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常说“人活一口气”。在中医看来,这口气一定指的是阳气。阳气存在于全身五脏六腑及各个组织中,起到温煦、供能等作用,支撑人的日常生命活动。

当阳气虚损,不能温养身体,就会表现出怕冷、手足冰冷等症;阳气不能供养脑窍,就会反应迟钝、淡漠;阳气不能固摄,就会内脏出血、月经淋漓不净、尿频、腹泻、便次增多等。

虽然五脏六腑皆有阳气,但脾阳是我们尤其要关注的。因为“脾为后天之本”,脾又主运化,所以脾的阳气充足,就能向其他脏腑输送阳气,才能一身阳气旺盛、延年益寿。反之,脾阳不足,时间久了以后,全身的阳气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温补脾阳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温补脾阳最核心的药物,其实就是家家户户厨房里都有的姜。在日常生活中,鲜姜或者干姜不仅能作为调味料,更可以作为药材使用。

中医古籍中称姜“温五脏”,我们可以理解为它能温全身,就是说能通过温补脾阳来温暖全身的阳气。

由于姜既能治病又能养生,所以很多老中医都非常推崇它,自己也在身体力行地坚持使用。我们今天就来讲一讲温补脾阳的姜应该如何搭配使用。有人可能心里会有疑问,既然姜就能温脾阳,我们干嘛还要搭配使用呢?

主要是,我们要想让姜达到温脾阳的作用,必须要用到很大量,大家都知道姜是辛辣的,并且有一种特别的气味。如果真用能起到治疗作用的剂量,味道是非常刺激难以下咽的,并且这么大量用下去十有八九要上火。我在临床中就观察到,有的患者本身不是高血压,吃不适宜的补药能补出高血压,本身不咳嗽也能补出咳嗽来。

所以我们温阳气要用合适的量,也要搭配使用,用适量的姜搭配其他药物组成药对,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既温脾阳又不上火。但我们的搭配也要讲“法”,这样才能起到好的效果,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讲姜的搭配用法。

脾虚水停---养生堂

你知道人的身体里含有百分之多少的水吗?正常的水液代谢是什么样的呢?
     人体的成分70%是水,可以说人几乎是一个“水人”,所以要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机体在很大程度上就必须保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一旦代谢失衡,就容易导致“水”病。
     人体内正常的水称为“津液”,参与人体津液代谢的器官主要有肺、脾、肾、三焦、膀胱等,首先,我们喝的水先到达胃,在消化水的过程中脾也一同加入,吸收的水分由脾运转全身,其中由脾升注到肺的水液运行过程是脾输送水液的重要形式,肺主管通调水道到膀胱,肺接纳到水液后,即将水液输送到下焦膀胱,再由膀胱的主子肾脏进行进一步的代谢,而最终形成的代谢废物交由膀胱变成尿排出体外,或交由皮肤变为汗排出,每天如此,日夜不停。
 
1月13日播出:经典里的中医智慧(8)
喝进去的水在身体里以什么形式存在呢?难道就是喝进去的液态状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若是那样的话,身体内不到处都是水了吗?原来,正常的水液在体内运行必须是以“气”的形式,也就是液态的水必须转变成气态的“气”才能运行到全身,而要将水变化为气,就需要一种动力,这种动力就是火,生理的火就是人的阳气,阳气的温煦、蒸化作用促使水转变成气,这就像一锅凉水变成水蒸气就必须加火一样,这个过程中医称之为“气化”。
     所以如果阳气不足,就会使一些体内的水液不能转换成气,于是停聚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是停聚在松软的皮肤组织下导致水肿,或是停聚在胸、腹腔导致胸水、腹水,也可能停聚在内脏,形成五脏水病。
     所以中医认为水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阳气这个“火”的不足,因此在治疗水肿这些疾病时,加温阳的药物,以促使水尽快转为气运转全身。正如张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月13日播出:经典里的中医智慧(8)
那我们应该如何"治水"呢?
      《伤寒论》治水病可谓层次分明,基本上分为三个层次:化水(饮)、利水、逐水。
       当水湿不甚,可以采用温阳化气的方法治疗,就是通过用温阳药或芳香的药将水湿或水饮蒸化掉,犹如天下小雨,刚湿地皮或地之小凹处积水,太阳一照,则即刻蒸发一样,这叫做化湿法、化饮法,《伤寒论》中的茯苓甘草汤、苓桂甘枣汤基本属于这类方剂;
       但如果说水湿太重,甚至泛滥成洪水,或排泄道路堵塞严重,那就要强力疏导泄洪了,这就是中医的逐水方法了,具有逐水作用的药物有强烈的泻下作用,服用后不仅小便明显增多,而且大便也往往一泄如注,使用时应特别小心,中病即止。《伤寒论》中的十枣汤、大陷胸汤、牡蛎泽泻散属于这类方剂。
1月13日播出:经典里的中医智慧(8) 
“心水病”如何自诊?能否及早发现?
 临床辨识此病,当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
望色:多见面色黧黑,此为“水色”。病重者,在颧、颊、鼻柱、唇围、下颏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之黑斑,名为“水斑”。
察舌: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切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者见结代或沉弦不起。
辨证:
(1)有水气上冲之候。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
(2)胸痛胸闷,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
(3)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之后,或伴有左侧颈部血脉胀痛;

(4)短气。表现为动则胸闷发憋,呼吸不利,甚则冷汗自出

为什么中医总说你“湿气重”?

湿是从何而来的---      

湿的存在有主要三个因素:

一.因为吃了过多的油腻物,消化不了,堆积成湿;

二.虽然没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点儿就腻住了,也会成湿; 

三.还有就是环境、季节因素的影响,比如四川多湿,那里的人不吃辣椒就会不舒服。比如夏天,很多人体内都会有湿,身体会变得很重、很懒。

这三种症状归根结底都和脾肾气虚有关系,“湿重”是标,“脾肾气虚”是本。 

中医说的脾,是负责运转的,任何代谢产物的排除都要借助脾气的力量。脾气一虚,脏东西就要储留体内。

脏东西是什么呢?可以是多余的脂肪,也可以是异常的分泌物、排泄物。  

胖人多阳虚“湿重”,很多胖人看似壮实,实为虚寒。特别是肚子上脂肪多、游泳圈越来越大的人,更不能忽略他们体质的寒性。你如果去摸这种胖人,他们的皮肤一般都是凉凉的。就是因为他们的身体自己知道缺少阳气,本能地增多脂肪,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就像过去没有冰箱的时候,夏天卖冰棍的人,都会用一条棉被包住冰棍,棉被是防止散热的。胖人身上的脂肪起的也是这个作用,所以也就有“胖人多阳虚,而瘦人多阴虚”的理论,往往是越胖越虚,越虚越胖,形成恶性循环。

    胖人的正确减肥方式应该是温化寒湿,“温”是增加代谢脂肪的能力,“寒湿”就是指那些不该积存在体内的脂肪。

小心爱睡觉的孩子是“湿重”

有一个小孩子,很乖,而且特爱睡觉,这也是被湿邪困住了。这孩子之所以湿重,首先可能是孩子本身先天的脾胃不是很强,后天喂养的时候,家长可能没注意到,伤了他的脾气。

脾气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糟粕的能力,如果这种能力下降了,营养吸收不了的同时,糟粕也排不出去,留在体内就成了湿。带着这些废物,身体自然就觉得疲劳了,所以小小的年纪就容易犯困。

被湿邪击中的典型症状是:身体总觉得疲劳,但这种疲劳不是因为哪里酸痛,如果酸痛的话,可能是你有血虚、血不养筋的问题。

1.身体发沉、发重,头也发蒙,虽然头不疼,但是不清爽;

2.皮肤上会有湿疹,胃口也不好,吃什么都觉得没味道,嘴里发黏。

3.舌头伸出来时,你会发现舌质很胖,颜色偏淡。症状严重的,舌头边上会有齿痕,甚至像孩子的小裙子似的,这叫“裙边舌”,这就是比较严重的脾虚湿困了。

艾灸是补阳祛湿第一方

艾灸是纯阳之物,春夏养阳,夏季阳气足,阳气外泄,阳气盛于外而虚于内。同时夏季阳气足,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毛孔开泄,阳气容易得到补充和渗透。所以在三伏天艾灸调理身体,可以补肾助阳,健脾和胃,祛湿散寒,疏通经络,所谓“冬病夏治”正是这个道理。所有冬天的问题:比如寒症、痛症、骨关节疾病、抵抗力低下、妇女疾病和小儿疾病都可以在夏天得到治疗和调理。

补脾祛湿的药

要想祛湿,你首先得健脾补气,几乎所有健脾补气的药都能间接地祛湿。你还可以到药店里去买中成药,比如“参苓白术丸”,这是补脾气的好药,性质很平和,可以长期吃来缓慢地改善脾虚湿重的体质。

乾隆的养脾秘方:“八珍糕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皇帝,活到了89岁,他就非常注意养生,特别是晚年,尤其注意养脾气。他自己创造了一种“八珍糕”,其中的成分是:党参、茯苓、陈皮、山药、白术、薏苡仁、芡实、扁豆、莲子、糯米,都有健脾的作用。当初乾隆皇帝就是每天晚饭后,用这个当点心的。

如何效仿:可以将这些食材打碎后像蒸发糕一样蒸成糕,也可以打碎后熬成粥。只要坚持每天吃,一个月以后都有很好的健脾作用。

入秋养肺先养脾

中医养生讲究天人合一并与四时对应,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入秋后,日照变短,外界阳气收敛,因此秋季养生要注意收敛阳气,以备冬季御寒防病及来年助长之用。《黄帝内经》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充分说明养生之术的本要在天人相应的基础上合理构建饮食起居,规律的作息。

    指导专家:吴文笛,昆明市中医医院中医师。系云南省四大名医吴佩衡先生嫡重孙,吴氏火神派中医学术第三代传人。

    午后小憩晚12点前睡

    秋季养生,首先从早睡早起开始,对于现代人而言,能够保证晚上12点前入眠的都少,但专家提出,秋季养生,还需要保证两个时段的睡眠。一是子时,即晚上12点前入睡,最佳的入睡时间在晚上10点~12点间。这是因为晚上12点(子时)过后,阴气最重,阳气初生,在此前休息有助于秋季收敛养阳。二是午时,即中午12点后小憩,最佳睡眠时长在30分钟~1个小时。午时后阳气最为隆盛,随之阳气由隆盛转为收敛,阴气见长,在此阶段午休也能起到收敛阳气的作用。除了入睡的两个时间点外,晚上别熬夜,早上别赖床,也是秋季养生作息的关键。

    锻炼以有氧运动为主

    秋季是收敛阳气的季节,激烈的运动会使体内阳气过于亢奋,因此温和的有氧运动更适合秋季。专家建议,瑜伽、步行、太极等不剧烈,但是能够起到很好锻炼疗效的运动方式不妨在秋季多做做。对于年轻人来说,打球等激烈运动要适当而为,不要让身体过于疲累。按照昆明气候条件,入秋后早晚温差较大,特别要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秋天干燥,容易伤及呼吸系统,在身体慢慢适应逐渐变冷气候的同时,需注意对肺之阳气的固护,不要忘记对呼吸系统进行保暖。专家建议,早晚出门时,一个口罩就能起到很好的保护呼吸系统作用。

    饮食养肺先养脾

    秋天气候干燥,很多人认为应该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专家表示,滋阴润肺的食物往往带有清凉的作用,秋季养肺,是要增强肺的抵抗力,过多食用清凉的食物会引起体内痰湿过重,反而引起疾病。中医讲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五季对应五行,而五行相生,肺属金,脾属土,土生金,因此要想养肺还先养脾。养脾要温养,过于滋补就会成我们说的“贴秋膘”,反倒增加身体负担;过于清凉又会损伤脾阳积攒体内痰湿从而引发系列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在饮食中要选择具有温和补身疗效的食物对脾进行保养,从而起到增加肺部等呼吸系统抵抗力的作用。

    专家妙方

    ●都说昆明进入“秋老虎”的时节,天气炎热,人体阳热也同时向外排出,此时人体内往往容易虚寒,因此要少吃生冷的食物,否则外热内寒,会引起肠胃等消化系统的疾病。

    ●葱姜蒜等调料属于温性食物,不妨在菜肴中适当加入这几味调料。另外,胡椒也属于温和补身的调料,在熬汤的时候适当的放一些进汤中,方便又温补。

    ●早上起床是阳气开始升发之时,在洗漱前喝一杯温开水,温暖你的五脏六腑,不仅有助于胆汁排泄预防结石,还能够助你提升阳气。

    ●将生姜、红枣切成小片,配上枸杞,似泡茶方式泡饮。生姜、红枣具有温脾暖胃的作用,脾胃在经历一天三餐之后,已经疲惫不堪,这两味药可以起到滋补脾胃,减轻痰湿的作用。枸杞味酸,有助阳气收敛,上方尤其适合在晚上饮用。

夏天就要来了,保你周全的驱寒秘法还能少吗?

虽然还有一周就立夏,天气也渐渐热起来,但小编提醒道米们,天气炎热,人体内反而会阳气不足,脾胃容易生冷生寒。

当然啦,咱们同样可以借助夏天外界的阳气,驱寒强身!保你周全的驱寒秘法还能少吗?

说说夏天

夏天,代表离卦,离中虚,夏天阳气外浮,身体里面反而是虚寒的状态,寒凉伤中,这时候如果贪吃冷饮会大伤脾胃。

除了夏天不要贪吃寒凉之外,我们还要利用夏天阳气充足的条件,好好的冬病夏治,祛寒强身哦!

冬病夏治是什么?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风靡全国,在南方尤甚。此法是我国古代医疗“治未病”思想的体现,疗效独特。

“冬病夏治”,简单的说就是冬天发作的病通过夏天的治疗,达到扶正祛邪、预防和治疗,减少冬天发病次数和程度,从而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是据《黄帝内经》里的《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和《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是利用夏季气温高,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

提早进入冬病夏治,可以及早祛除体内寒气哦!

驱寒秘法

还有几天就立夏了,咱们要提早做好冬病夏治的准备了!尤其是长期受鼻炎、哮喘、咳嗽、咽炎的朋友们,包括长期脾胃虚寒的小伙伴们,治病的最佳时机到了哦!

①姜枣茶——驱寒补血!

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有健胃散寒的作用。

红枣味甘性温,能养血补脾。

红枣与生姜搭配,温暖脾胃,温暖子宫,是夏天必备的饮品哦!

原料:新疆和田大枣5枚掰开,生姜10g切片,红糖适量

制作:姜、枣放入锅中,加水400ml,大火煮沸之后转小火将水煮至200ml即可,去渣后加红糖即可饮用。

特点:枣香浓郁,甜辣适中

②艾灸

天气热的时候艾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艾灸位置以中脘、神阙、关元为主,一天选择2-3个穴位,每个穴位艾灸时间为15-20分钟。

③四逆汤——驱寒秘法!

推荐经方——四逆汤

四逆汤原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

参考剂量:附子15g 干姜24g 炙甘草30g

四逆汤是恢复脾肾功能的根本法,脾肾功能强大,身体自然能暖起来!

四逆汤中可以加葱白、橘皮、半夏等,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随证加减,具体用药一定要系统学习优酷视频《小道经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在专业经方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最后,小编提醒大家:

《小道经方》开方严格按照汉制权威标准,一两=15.625g,临床为方便计算,一两约等于15g。市面上中医也有按照一两=5g,或者一两=3g。另外,真正的中医思维不是一个病对应一个方,用药一定要针对每个人身体的情况,辨证施治,动态把握病情,切不可死守一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