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犀牛角雕件“连年有余”-亚洲犀牛角

 知识聚滴成海 2020-08-31

人们常说的“竹木牙角”四大雕器中的“角”,说的就是犀牛角。犀牛角是几千年来都非常有名的角雕料之一。在中国古代,犀牛角就已十分珍贵,多为国家之间进贡礼物。《汉书》中记载:“南越王赵陀献文帝犀角十”。《战国策·楚策》中记载:楚王“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 在唐、宋、明各代,犀牛角除由外国使节作为礼品赠送帝王外,还流传民间。犀牛角雕刻艺术品历来受到人们的追捧,被誉为古器物中的奇珍异宝。由于年代久远的犀角会被侵蚀,目前流传下来的犀角成品少而又少。犀牛角雕件历来弥足珍贵,由此可见,角雕原料也更价值不菲。犀角自古就是珍贵的药材,其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镇惊的功效。因其材料的特殊药理作用,并传说毒酒与之相遇,则即刻呈现白沫,所以常常被雕刻为各类杯具。较为丰厚的外壁给予能工巧匠施展才华的空间。犀角杯在具有一定药效实用性的同时,也成为历代文人官宦所追捧珍藏的物品。

犀牛角雕件“连年有余”-亚洲犀牛角

犀牛角雕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极富艺术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除此之外,犀牛角还是清热解毒的名贵药材。目前科学临床研究发现,犀牛角最大的功用是抗癌,还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有研究证明,犀牛角可以抑制癌肿生长,特别是对癌症术后康复患者有明显疗效;作为名贵中药,犀牛角是著名的寒性药物,具有清心安神、凉血、止血、泻火解毒之特效;现代犀牛角也用于治疗乙脑、流脑等急性热性传染病。犀牛角因其稀少和奇特的药用功效,经济价值日趋凸现。犀牛角药用价值的无与伦比性和无可取代性,也一定程度上使犀牛角雕原料身价的徒增。

犀牛角雕件“连年有余”-亚洲犀牛角

亚洲犀牛角:

亚洲犀牛分类学上是指独角犀的印度犀牛和爪哇犀牛.以及双角犀的苏门答腊犀牛三种(包括它的三个亚种),印度犀是草原型犀牛.也是世上体型最大的犀牛(印度犀应该有个尚未被证实的斯里兰卡近亲),爪哇犀和苏门答腊犀则是丛林型犀牛.体型只有草原犀牛(包括非洲白犀.黑犀)的一半大小。

明清以前亚洲三种犀牛在中国被统称为通犀或通天犀牛,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三:

一是其角心中有金黄色通花贯穿其间。

二是说它们的药效通天。

三是描述犀牛的神秘性,犀牛在古时的印度和中国都一直被当成神兽看待,古人认为月光下的犀牛似乎能透过角中的通花感应于天....

犀牛角雕件“连年有余”-亚洲犀牛角

犀角雕刻古已有之,从宋代开始,文人雅士开始在犀角酒杯、盏、觚上进行雕刻,以显示雕工和画工。至明代中后期,东南亚、非洲犀角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大量流入中国,犀角雕刻工艺也迅速走向成熟,并涌现出一大批角雕名家。清代宫廷大约自雍正朝起开始制作犀角器,至乾隆朝达到鼎盛。

现今流存于世的犀角雕器大多为我国明清两代所制。清宫廷犀角来源于越南、南掌(在今老挝境内)、暹罗(今泰国)等国进献的礼物和各地督抚的贡品。犀角器因受形状的限制,以整角制成犀角杯为多,还有盅、碗、钵、盒、鼎、炉、瓶、笔山、笔架、笔洗、花篮、盆景、嵌件以及供欣赏陈设用的人物、动物等雕刻器件。

犀牛角雕件“连年有余”-亚洲犀牛角

此物为明代时期用犀牛角雕刻的摆件“连年有余” 重171.1克

,莲”是“连”的谐音,年是“鲶”的谐音,“鱼”是“余”的谐音,又年年有鱼.连年有余是称颂富裕祝贺之词。每逢春节,人们总要供奉活鲤,并要在晚上吃芋(鱼)头,以示来年丰收。在包饺时也要剩很多菜馅以示来年财余。今天,连年有余不仅常见于平常百姓,在各企业单位中亦能盛行不衰。

犀角雕件收藏前景逐年向好,犀角杯市场价格每年涨幅均在30%左右.在拍卖市场上也屡屡有天价成交。从2006年开始,不论是香港市场还是欧美市场,不断有明清犀角雕精品突破千万港元大关,犀牛角 雕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极富艺术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亚洲犀牛已近灭绝存世的亚洲犀牛角屈指可数,大多在战争年代流落海外,亦在大收藏家手里拿出来转手的更是屈指可数,近年来亚洲犀牛角市场上更是以克定价。犀牛角雕比牙雕稀少,比核雕珍贵,且增值空间较大,是杂项收藏中的上上品收藏对象,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市场前景.因此,明清时期所留下的犀角艺术品已是稀世珍宝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