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江作协】徐军︱青山如有待 苍翠自无私——记“三北防护林”战线的父子兵李兴山、李冬

 陈晓春 2020-09-01

 



青山如有待  苍翠自无私

——记“三北防护林”战线的父子兵李兴山、李冬

文/徐军

提起李兴山、李冬父子,可谓既有名又无名,说有名是在全国林业战线上,尤其是红松嫁接改造可谓是大咖级人物。现国内培育人工嫁接红松林果林两万余亩,无人能及。说无名,即使在龙江县这个60多万人口的东北小城,仍有人不知道其父子为何许人也。这常年转悠在山林里的父子,即使走在大街上,也看不出专家学者的派头,俨然普通的农民。

初次见到李氏父子,是在他们的鲁河乡高台山林场。来之前,同行的朋友简要地介绍了一些他们的辉煌过去,务实的现在。将信将疑的听着,因为那只言片语的描述,竟然像一段传奇,这更加重了我要去拜访他们的好奇心。

出了龙江县城,向西沿碾北公路20公里左右,驱车大约十多分钟的车程就到了高台山林场。进入林场,约一里多路,经过一个小山坡向四下望去,竟是另一番景象呈现在眼前,满眼是苍翠欲滴的绿色海洋。远处是层峦叠嶂的山林,松涛阵阵,眼底是鳞次栉比的一排排红松果林,风吹过来,松香扑鼻,尤其惊讶的是三五米高的小松树上,松果累累,三三两两地缀满枝头。一个个大如青芒的松塔,似乎每个都要压断枝头掉落下来一样,这样的红松果林还真是第一次见。

同行的朋友指着林间的一个中等身材,看上去既精明强干又满眼憨实的小伙子说,那就是李冬。下车后讲明了来意,李冬热情地表示欢迎,并邀请我们到屋里喝茶。婉拒后,我直奔主题,说道:我这次来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一下咱家这些年植树事业的发展历程、你们父子的初心和远景。在得知李兴山老人早上四点多就起来,依然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开始巡山去了,我便兴致勃勃的说,咱们就在这山林里一边转一边聊,一边迎着李老可好?李冬欣然接受。我们说是漫步在林荫中,却没有一条像样的林间小道,趟走在没过膝盖深的草丛中,偶尔野鸡从脚下突飞而起,扑棱棱飞向远方,着实吓人一跳。偶尔有松鼠跳来跳去,甚是招人稀罕。这置身山林的感觉还真不一样,仿佛身心这一刻都融化于大自然的原始之美。

一边走,李冬一边指着近处远处的山林,详细介绍起来,自2001年,鲁河乡政府为了完成植树造林任务,各村分派到水塔山客土栽植樟子松,人们肩挑背扛,手工抡镐,叩石垦壤,客土植树,付出了无数的艰辛,但树苗成活率并不乐观,好多人失去了信心,而一直热爱植树,怀揣绿色梦想的李兴山承包接管了鲁河乡境内大大小小的山头儿近4000亩,开始种植樟子松。2005年李老在时任鲁河乡党委书记吴久彬的介绍与联系下,从牡丹江聘请了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红松嫁接工作,开始了艰苦的创业。2006年,借着种山还绿的政策,李老投入全部家当,开始了红松果林人工嫁接的栽培和推广事业。直至今日,老人在龙江县境内已经有了4000多亩人工嫁接繁育的红松果林。脚下的这片林子所在的高台山占地有380亩,现在已经完成绿化了320亩。受父亲的影响,李冬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北京及沿海城市签约发展的大好机会,回到家乡,一心支持父亲的绿色植树事业,他成为父亲的好帮手,立志同父亲一道把荒山变绿,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誓要将荒山变金山。为了把事业做大做强,李冬招录专业技术团队,对红松嫁接技术不断进行实践和改进,对松花粉、林上观赏、采摘、林间养殖及林下种植经济的相关产业研发,开创网上促销林产品等新路子。

与李冬正说话与行走间,李兴山老人迎面走来,老人家中等身材,腰板挺直,步履稳健,和蔼可亲,浑身上下透着农民的朴实,让人亲切感倍增。我拉着老人的手说:“李老,今天我陪你巡一回山,咱们边走边聊。”握着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感觉是那么踏实,仿佛世上只有这样的手才配得上称作劳动人民的手。

老人亲切而又健谈,指着身边一棵约两米高的小松树问我:“你知道这棵树的树龄吗?”我试探着猜测:“大约四五年吧!”老人笑着对我说:“错了!你看,这是樟子松嫁接的红松,这是嫁接点,以下是樟子松,这个砧木经过两年育苗儿,三年移杯,两年栽植缓苗’才能用从国有种苗林场高价买来的80年以上的红松接穗嫁接。这每一层树枝之间的距离,就是每一年的生长线,这个已经有四层,就是说它已经长了四年。加上育苗期,它已经超过十年了!”天然的红松果树要待30到40年之间才能结果,而经过人工嫁接改良的樟子松与红松,十年左右就可以结果了,而且15年左右就可以进入它的盛果期。它的盛果期大约在100到150年左右。红松生长期大约200到300年,最长的可达到500至700年。无论是作为经济林还是用材林,红松都有着极其珍贵的价值。嫁接后的红松。果实成熟需要十六个月,也就是说要两年的时间,果实才能成熟,所以说它的营养价值相当高,益智健脑,可以开发深加工保健品医药等多种用途,有长寿果之称。

老人心疼地掂量着从地上捡起的一段儿松枝说:“这是一棵被人为折断的红松果树主干,这片山,因为缺水、土质瘠薄等缘故,松树的成活率很低,通过多年的引水上山,技术改良,现在的嫁接成活率可达90%以上。但因为放牧、偷果折枝等人为破坏,保有率不足30%。年年缺苗,年年补,年年嫁接,重复工作量很大,而且也真的很费钱啊!林木的种植嫁接,防虫管护,资金项目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听着老人的诉说,望着那一片片茂密的红松果林,一下子觉得老人手中的树枝仿佛是一座山林,沉重了千百倍,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啊!那里有春风刺骨,手刨肩扛,挖坑运土、备苗嫁接忙碌的身影;那里有夏日炎炎除草、护苗、剪枝、驱虫的劳累;那里有秋收时节的喜悦与憧憬;那里也有冬日里那留在雪地里深深的防火、巡山足迹。四季的苦辣酸甜,亦如人生的顺逆,李氏父子十七年来悉数尝遍,唯独没有改变的是那份不悔的初心与不懈的坚持。

老人用树枝拨开杂草兴奋而又感慨的说:“你看这地这土层只有薄薄的一层,下面全是石头包,我承包这山林时,这里就是一座光秃秃的石头山,开春儿时山上的草,长不到一寸就被放牧的牛羊,连草芽带草根儿一同啃没了,只剩下光秃秃的一座石头山。这么多年来通过封山育林,你看这没膝盖的草,不但有山韭菜、防风桔梗等中药中草药和野菜,就连蘑菇也是多种多样的生长在林间,野鸡野兔灰喜鹊松鼠都回来安家落户了。从春到秋,山林间的山花儿,你方唱罢我登场,红的粉的黄的,一直到开满白色的雪花,美不胜收啊!我住在这儿就是世外桃源啊!”听着老人诙谐幽默而又饱含深情地讲述,不禁被老人的坚韧与坚持所折服。我似乎明白了老人的坚韧与坚持的根源。

一阵呦呦鹿鸣把我从遐想中重唤回到现实,转眼来到一处围栏圈成的鹿舍,老人指着那一群欢蹦乱跳无比招人喜爱的梅花鹿说:“为了发展多样林下经济,我还养殖了这些梅花鹿,现在有50多只,每年六月、八月份左右割两次鹿茸,加上鹿心血鹿胎膏,产仔等,综合算下来,每只鹿一年收个五七八千的不是问题。前期还出栏了一批养殖的野猪,因为对树木的破坏性较大,目前正在研究新的养殖方式以求达到野猪的习性尽量不变而又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树木的破坏。因高台山严重缺水,加之土地过于瘠薄石化,没有较好的林下种植项目,而对于条件好些的林地,正筹划林下经济种植、养殖旅游采摘等相关项目的开发研究。”

李老一边走一边介绍,详细到每一株大树,每一株幼苗儿,他说自己就像大夫一样,一年365天从未间断。在山林中如同大夫查房一样,看一看哪一棵树需要剪枝,哪一棵树需要除草,哪一棵树需要养护。行走在林间就有干不完的活儿,可他却从没有抱怨与疲惫感,而是干劲十足,信心满满,用他的话说――这就是最踏实的人生。

这时,李冬掏出了手机,让我们翻看着他们父子这些年获得的各项荣誉证书、奖状奖杯等成绩和荣誉。望着这几十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荣誉证书,李老最得意的就是2019年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厅颁发的,由李老带领的技术团队获得的“半干旱浅山丘陵区红松异砧果林营造技术研究”的科学技术成果证书。别的荣誉对他来说都是过眼烟云,只有这技术才是发展最有力的坚强后盾。

老人踌躇满志的说,我这辈子最爱这山,这林。红松果林的果树的嫁接与繁育,就是我的终身使命。这一专利通过实践,我已经后来居上,不但在种植面积上,而且在存活率与保有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居首位。

我要成为“红松之父”,我要让红松果林绿遍家乡的每一座荒山,绿遍祖国的每一处适合它生长的土地。听着老人的梦想,看着老人的神情,不由得感叹道,您不就是一株坚韧不拔正直向上品质高洁的红松吗?

指着那张“龙江县十大杰出青年”的奖状,李冬说,和父亲相比,我还要加倍努力,既然选择了这一事业,就要为之努力,把父亲的技术学过来、传下去,发扬光大,争取有新的建树。爱上红松,爱上造林,不但是看到它的绿化、生态价值,更看到了它的经济价值。红松果林就是咱的铁杆庄稼,就是咱近乎一劳永逸的摇钱树,可以世代相传的朝阳产业。

这几年为了推广红松嫁接技术,扩大种植面积,为防风固沙保持水土,防止沙化,拓展林业林上林下林间多种经济发展,我和老爸联合有志之士,积极向外发展,先后在内蒙古宁夏等地采取承包,合作股份制等多种经营方式,扩大红松果林种植面积。现在有2万多亩红松果林,实现了林上观赏采摘、林间养殖休闲旅游、林下种植栽培。听到这里,我心里暗暗为父子俩竖起了大拇指,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粗略的算了一下红松果林的经济账,按一棵刚结果的树产松子近二斤,三十元一斤的市场价格计算,每棵树的效益大约六十元,每亩地果树约七十棵,两万亩的效益已经相当可观。虽然还有产量、果树的亩保有量、松子的市场价格等波动元素的影响,但一百五十年左右的盛果期,松子的产量会逐年增加,应用市场逐步开发,前景依然相当看好。

一路走来,老人步履轻松,毫无倦意。倒是我们这几个年轻人,首先感到脚步有点跟不上老人的节奏了,真心为这个68岁的老人能有这样一副健康的身板而感到骄傲,衷心的为老人祝福。

在植树造林的同时,父子二人还不忘带动周边的农民增收。从林地平整到挖坑起苗、栽树、浇水、嫁接、林间管护,四季有活干,使周边不能外出打工的人有了可观的就近务工收入。而且,他们父子还热衷于公益事业,极富爱心。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参与执勤站岗与疫情防控宣传工作,捐赠防疫物资,出人又出钱,无私奉献;多年来,他们资助了十余名学生上学,从小学到高中,有的已经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精准扶贫期间还向山泉镇的贫困村捐款2000元;连续16年坚持照顾头站镇的陈国江老人,资助十多万元,这样的善事不胜枚举,累计几十万元的爱心捐赠,体现着李氏父子的胸襟与大爱。子承父业的李冬激动的说:“我从最初的只想拥有一片自己的小山头,想做点什么就做点儿什么,到现在想要带领更多的人去绿化更多的山,向荒山秃岭要绿色,向红松果林要效益,一同享受这大自然之美,和大家一同致富,实现我和爸爸的梦想。”

自2006年的第一棵樟子松,到现在的两万亩红松嫁接果林,期间的辛苦坚持,绝非常人能做到,因为他们相信,不懈的努力,隐忍的坚持,就一定会成功!红松果林有朝一日会绿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在每一处适合自己生长的地方枝繁叶茂!“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红松的价值,无论是生态还是经济前景都是可期,而且是无可限量的。道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我此时感受到的是十年树木,百年传承,就像他们父子初始创业的水塔山一样,如今已苍翠满山,如绿色苍龙蜿蜒盘亘在龙江大地,像极了他今天的名字----龙腾岭。期盼他们的绿色事业也像那山岭一样如巨龙腾飞,似那红松一样茁壮长青!


作者简介

 徐军,我是风,我爱蓝天白云,山川大地,江河万物。我是风,行走在喜爱的文字星空中,用心将它们排列,希望会感动你,更希望让它们带你认识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