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主正脉 书坛樵翁

 昵称Zpzg8fzu 2020-09-01

--田树苌

青主正脉 书坛樵翁

徐文达

回顾山西当代几十年的书法发展史,那些为推动山西书法事业的繁荣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辈们,受到后来者广泛的缅怀与崇敬,其中徐文达先生便是那个阶段,不惧风雨,不辞辛劳,以繁荣发展山西书法事业为己任的一位开拓者,一面山西书法的旗帜。他是那个年代山西书法界立足本省影响全国的优秀书法家之一。他辞世已二十年,但他的品格,他的艺术历久弥鲜,味久愈醇,焕发出新的光辉。

文达先生出生在一个耕读之家,家境尚属富裕,祖父是清末最小的功名监生,老人家乐善好施,喜欢书画,且家里小有收藏。每逢友朋在家中雅集,祖父总会取出藏品,与大家赏评,这时候老先生有意让年幼的文达厕身其间,得些熏染。祖父还经常领文达游走于悬挂书画的场所,给文达以启蒙教育。所有这些都在文达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爱好书画的种子。文达七岁上学,开始学写仿引就显示出出众的书写才能。小学教书先生高鼎寿,善书法,行草宗“二王”,小楷学《玉版十三行》,高先生书法流畅飘逸,有魏晋风范。文达在书法上的颖悟,深得高先生喜爱,他向文达传授执笔、起笔、行笔、转折、顿驻等要领,有时候高先生还会站在他背后,手把手教他书写之法。多少年之后文达都深深怀念这位一点一滴传授给他书法基础知识的启蒙恩师。先生年幼就受到正规的书法教育,使他在后来的学习道路上养成认真踏实,谨守法度的作风。根据先生自述,他正规练字的第一部法帖是柳公权的《玄秘塔》,从九岁练起,中规中矩,不逾法度。五年后考入高级小学,一个颇通书法的郑航之老师,非常赏识文达的书法才华,同时指出他写的柳字,其实是清朝黄自元所临。文达家藏有明代《玄秘塔》拓本,在郑老师指导下,文达改弦更张改写明拓本柳公权《玄秘塔》。这件事让他懂得了一个重要道理,学书法要学第一手资料,要取法乎上,否则会事倍功半,徒费年月。更有甚者,会误入歧路,积重难返。

在文达从少年逐渐成长为青年的这个时间段里,总是得到好的机遇,遇到书画上的高人贵人。他的舅父是个种地把式,但喜欢文化,会拉京胡,也能写画两下。舅父结识的文化人中,有几个给他以影响,一个是教师解庚中,是他拉京胡的启蒙师,另两个是教师郑子章与王老山,这两位都能书善画,他在这两位老师那里懂得了中国写意画如何下笔用墨,如何造型设色,以后受用终身。还有些水平较高的当地书法家,对他的书法之路,有易辙更弦之功。通过老师赵东兰的介绍,文达熟知了本县两大书家,即裘宜安、裘宜仁兄弟。宜安楷书宗颜,功底扎实,亦善大草,学王铎傅山,书风雄放。弟弟宜仁,也善草法,但主张以楷法入草,写来用笔工稳,字形端雅。接触到二裘的草书,让文达眼界大开,从此揭开他专攻草书的书法新篇章。所缺憾的是他家仅存有赵孟頫的几片残页草书帖,还有一部是董其昌的《前赤壁赋》行书帖。文达行草初学赵董,得其端丽雅逸,现在看先生的行楷行书,依然看出赵董对他的深刻影响。但也就在这个时候,文达心目中萌发了一种学习傅山书法的欲望,与傅山书法结缘的情结。

文达先生一生非常重视书法为政治斗争,为社会生活服务,那是因为他在成年后,经历了抗日烽火的洗礼。在那个已经不能摆放安静课桌的年代,文达也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他用手中的笔,写公文,写情报,写地契文书,来往信件,刻蜡板。他把这些都视作书法在实践中的锻炼,为他以后书法有较宽广的适应性,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打下了基础。

青主正脉 书坛樵翁

徐文达先生作品

在这个历史阶段,有几件事与文达先生书法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还是要格外提及。

第一件事是文达与武术。他的外祖父家是武术世家,外祖父曹占魁是当时中国四大拳术家之一的孙禄堂的高足,文达的舅父也从小练习武术,有童子功,外祖父的侄孙辈也多有习武者,常有人来切磋拳艺。受影响,文达十岁开始学习武术,先学五行、站三体式,后又学连环、杂式锤、太极、八卦、三才剑等,他曾跟着大人在少林会出场作表演。练拳一直到十八岁,因抗日战争烽火四起,荒乱动荡而辍练,直到1957年又恢复练起。先生对武术与书法的关系有独到认识,他说武术很讲身架体式的准确美观,这与书法的行笔有力,结字间架的稳定壮美是一致的,拳术的刚柔擒纵对草书有借鉴作用。

特别是气质的训练,凡习武者,均先树立英雄气概,胸中充满英雄主义,如兼习书法,会直接影响书者的气象格局。另外,习武者讲究功夫积累,只有勤学苦练,坚持不懈,才能积功深厚,此点又与书法合拍。

青主正脉 书坛樵翁

徐文达先生作品

第二件事是文达与雕刻。文达小时候也经常练习做木工活,所以后来他说自己也是半个木匠,平常很注意雕花活,后来就学习雕刻,在做木工活时,自己打制两把刻刀,无师自通学刻印章,学会在各种材料上镌刻。那时候除了给各色人等刻私人用章外,也给公家刻章,还刻发布公告上用的大章。他还在一次书写纪念碑的碑文时,细心观察书丹与刻工的关系,学会了一些刊刻石头的技法。所有这些都为他以后的篆刻与边款,在青石板上镌刻自己的书法作品,雕琢澄泥砚器形与铭文等等铺垫下基础。

第三件事是感叹文达先生所具备的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了写字作画刻印外,在四十年代后期从事文艺团体的行政领导工作之馀,他拉二胡,拉小提琴,还自己制作这两种乐器。他进修于省艺校戏音班,学会谱曲,他创作过歌剧、话剧、电影文学剧本,同时还能画布景,做道具等等。这些多样的艺术活动也滋养了先生的书法篆刻艺术。就此点,在当代山西书坛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第一人。

1954年,先生工作调动来到山西,迎来了人生新的春天,开启了艺术事业新的航程。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书法的临习与研究上,主攻行草,著力于“二王”诸帖,暨王珣《伯远帖》,反复临摹力求逼肖。他临写的王羲之《兰亭序》,为浙江绍兴兰亭纪念馆展览后收藏。与此同时,他涵泳于唐怀素,宋苏东坡、黄山谷、米芾,元赵孟頫,明董其昌等历代大家,同时亦兼顾对篆隶书的研究临习。先生还重视读帖,会对先贤法帖,凝神静思,反复品读,穷微测隐,契于玄妙。这期间,先生心无二用,耽于翰墨,寒暑无间,书艺日进。1955年得到一个机会,全方位了解了傅山的生平概况,近距离拜览了傅山书法真迹,傅山高蹈风尘,不入时流的人格品德,雄浑豪放,汪洋恣肆,出神入化,意境高远的书法艺术,在先生心中引起震憾,遂立志攻傅山书法,重点学傅山大草书。当时有关傅山书法的资料尚属稀缺,他从友人处得到一本山西出版的《傅山书画集》,购得上海博物馆编印的《傅山书法》专刊,还收集了一部《段帖》,就此铺开了学习傅山书法之路。

青主正脉 书坛樵翁

徐文达先生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文达先生对傅山书法的研究学习的逐步深入,先生一下笔,已是一派傅山书风。1976年他在50块青石板上书写50首毛泽东诗词,每块高32公分,宽40公分,先生自己书丹,自己动手刊刻,历时三年才告竣。刻好后再捶拓成黑底白字的拓片。这套五十件的作品,传递出傅山书法的艺术风采,向世人展现了文达先生多年研究傅山,学习傅山的丰硕成果。这套作品一面世,便受到广泛好评。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先生认真思考后认为,尽管多年学习博山,但真正深入研读他的书法理论,精深分析傅山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涵,准确把握傅山书法的笔墨技巧,还远远不够。这时候,他利用在省博物馆工作的便利条件,取出馆藏的傅山书法真迹,进行双勾填墨,先后勾填了二、三十件真迹精品。从雄健豪放之笔力到天然超逸之神韵,让先生对傅山的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入的领悟。就此先生慨叹,至此才算走进了傅山的艺术世界。1999年夏初,笔者因山西与日本方面举办篆刻交流联展事宜,专程赴日本大阪拜会日方篆刻界泰斗梅舒适先生,晤谈不久,梅先生兴致盎然地取出一件他收藏的傅山传世行草精品,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与我们共赏。这件作品正是他八十年代初,随日本书道团访问太原时得到的一件文达先生双勾填墨的傅山作品。

文达先生常讲,书法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了哪方面都会是跛脚之巨人。先生自己力行,书法理论以孙过庭《书谱》为依托,对该书反复研读,时读时新,《书谱》的许多重要学术观点,一直以来指导着先生的艺术实践,提升着先生的学术品位。先生常说,咱不是书法理论家,要在能于实践中学,然后用来指导实践,循环往复,如此而已。先生撰有多篇学术论文,均是在实践过程中的思考和经验总结,不事辞藻,不玄高深,对于同道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先生非常重视文学与历史的学习,尤喜好诗词与联语的研究与创作。他写诗多是因景因事而发,从不故作吟咏,因词伤意。他的诗见情见兴,生动率性。作品刊发于多种报章,入《山西诗词作品选》,并被推为省诗词学会顾问。先生善思考,生活中时出妙语。他曾记述过一件趣事,那是1983年春节,先生去原平县为群众写春联,曾为一位致富的农民拟一联曰“这几年咱真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多的花不了;那光景谁都说四季发财万事亨通高兴的睡不着。”联称不上工对,但信手拈来,通俗而生动诙谐,博得众口称赞。

青主正脉 书坛樵翁

徐文达先生作品

先生一生与书法结缘,也与篆刻结缘,刻石赏石始终是重要的爱好,也是他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生篆刻以齐白石开蒙,后学汉印,兼取邓石如、吴昌硕,几十年积功至深,刀笔双辉。一生刻印达四万馀方,以名章居多闲章次之。先生擅刻印钮,刻薄艺(印章边侧浮雕),印钮多取动植物与自然景观,造型生动,刻工考究。先生刻的边款,堪称绝艺。先生能写清隽典丽,功力扎实的小楷,加之几十年的镌雕功底,边款书法的金石趣味自胜过纸上墨迹效果,他的边款书法成为人们争相欣赏收藏的珍品。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张颔先生赞誉先生边款书法“不让古人”,诸多资深篆刻家对此也佩服不已。省内行业人士称先生边款书法具有独立的审美地位与审美价值。也有的评价说先生边款书法拓印后,置于古代刻帖中,也毫不逊色。还有的推许先生边款书法是微型字帖,拓印放大后可以作为习字范本。先生边款书法的艺术成就置之全国不敢妄评,放眼三晋,当无出其右者。

青主正脉 书坛樵翁

徐文达先生作品

先生在少年时打下绘画基础,在学校曾学过素描色彩,也临摹过山水花卉,还给老百姓画过素描肖像。入晋后,书法篆刻占的时间较多,但兴致来了,也常常操觚弄翰,点染丹青。题材多为花卉果蔬,鱼虾蟹蛙之类,也作林木山水。他画熟悉的物象,画生活中的所得所感,再题上含意隽永的诗文,直可视作新文画。让先生颇为得意的是他突破了陈规题材,竖式画面上画两株挺立的钻天白杨,枝叶茂威,生机勃发,题句曰:“凌空亦高洁,同生无横枝。”题句引深了画意,得到好多朋友的赞许,并向他求画。

先生的可贵之处在于,总是思考静不了,两手闲不住。总是在生活中捕捉艺术灵感,给艺术想象寻找碰撞出火花的契机。在省博物馆工作期间,先生突然对根雕产生兴趣,几年间先后做过几十件根雕作品。他用荆条根做孔雀、金雕、狐狸、麋鹿,用茄子根作雄鸡,用狼尾巴花做骆驼,用敦煌带回来的树枝,做跳舞的少数民族少女等等。这些根雕作品在具象与抽象中,在似与不似之间,充分展现了先生化腐朽为神奇的创造能力与艺术才情。

众所周知,山西澄泥砚向来被誉为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砚”之一,但自明代以后渐渐沉寂寥落,濒于失传。先生从1974年起步探索澄泥视的制作工艺,刚开始时困难重重,既无文字资料可查询借鉴,也无人传承指导,几次到汾河滩实地察看,每次都无功而返。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古玩市场买到一块明代澄泥砚残片,如获至宝,带回去砸开进行化验分析研究,终于在这块残片上获得了许多重要信息,解开了澄泥砚物质构成的神秘密码。1980年正式进入研制阶段,曾数次下到黄河汾河河滩,寻找合适的泥料。从采泥,到沉积塑形,雕刻与烧制,每道工序,先生都事必躬亲,一丝不苟。为此在他办公室外边,专门建了一个烧砚砖窑,先生为澄泥砚的烧制,亲自看火候,测炉温,掌控烧制时间。为了保证砚品的烧制成功,先生有时顾不上吃,顾不上喝,晚上还要加班加点,随时观察炉温的变化。当第一批澄泥砚终于烧制成功时,先生百感交集,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其中甘苦,先生自知。他亲手制作的砚有五百多方,从造型、雕刻、砚铭设计与镌刻,都倾注了先生的心血与汗水。他研制的澄泥砚获得国家专利,并出版《徐氏澄泥砚》专著。他制作的澄泥砚精品,成为传世佳作,为广大砚品爱好者珍藏。

青主正脉 书坛樵翁

徐文达先生

历经几十年的风磨雨洗,几十年的博取深汲,年逾古稀的文达先生已然进入通会之际。经过精心准备,“徐文达书法展”于1996年1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涵盖各种书体,多种书法形式的作品一百三十馀件,另有篆刻澄泥砚等。展览开幕式之隆重,观众之踊跃,都可以说极一时之盛。不太熟悉和略知先生一二的京城书法界人士热议,山西真乃藏龙卧虎之地,居然有这样高水平的老先生。专家学者或赞曰人书俱老,末年乃妙;或曰艺术修养全面,思想活跃,表现手法多样;或曰既广博又专深,既狂放又精微。中央、北京和本省诸多媒体都及时作了报道,展览获得巨大成功。如先生自己所说,这次展览既是对他书法集中的、全方位的检阅,也是几十年的创作成果的极具影响力的展示,通过展览也进一步坐实了先生在当代书坛实力派书家的地位。展览后的几年中,先生应邀参加了多个重大展览,声望日隆。

综而述之,文达先生之所以取得丰硕成果,建立不朽业绩,重要原因在于他眼界开阔,志向高远,他“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他不依傍于一书一体,也不胶着于一帖一碑,而是“握要以图之,择精以求之”。有两句话先生常挂在嘴边,就是孙过庭所说的“专工小劣,博涉多优”。先生擅诸体,又有专攻。他的楷书以柳立骨,兼取颜之宽厚,欧之劲峭,赵之秀润,中岁以后,掺以北碑之拙朴旷逸,故先生楷书沉雄峻厚,而不失清隽典丽。先生精小楷,少年时宗魏晋,尔后对唐宋元明诸家小楷均有涉猎,虽不多作,然端整伟秀,圆静古澹。先生善作榜书大字,字形端庄,气势开张,在三晋足称巨擘,毕生为众多文物古迹、山川名胜,革命遗址留下题记墨迹,题写店铺匾额亦为数不少,至今省城大原街头的鸿宾楼、乐仁堂与开明照相馆,仍作为榜书经典,熠熠生辉。先生隶书宗《曹全》、《礼器》、《石门铭》,作品厚重笃实,浑朴雍容。篆书学《石鼓》、《墙盘》并秦汉小篆。先生作篆,常常合大小篆笔法为一体而出之,沉著凝整,朴拙古茂,被识者称之为“徐氏家法”。但是,最具先生个人风格,最能代表先生艺术成就的还是他的大草。几十年的笔耕墨耘,吸收融会,渐次升华。特别是五十年代入晋后对傅山书法艺术的膜拜、研究、学习,先生成为继承发扬傅山书风的代表性书家。先生作品那深厚扎实的点画功底,变化无端的结字造形,婉畅通达的墨迹流转,率意天然的章法安排,和豪宕激越的精神气象,多自傅山来。吾晋自傅山之后,书家或隶楷,或篆籀,鲜有继承傅山书风者,先生是学傅山而能发扬光大的卓然大家。

青主正脉 书坛樵翁

徐文达先生作品

先生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宏扬傅山书风的同时,不断地探索实践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行草方面,还有两种别样的书写,令人称道。其一是以“二王”与《书谱》为基础,济之以赵董的韵味,结字轻丽妍美,书写简约流便,不作过多连属,书风从容雅致,潇洒淡逸。其二是使用长锋羊毫作行草,点画凝练遒健,字形正欹相生,线条巧妙无痕地吸收了黄山谷点画的张力,结字的奇崛,写来弛张有度,韵趣十足。

先生从来不提碑帖融合,也从不轻言创新,他的艺术之树,深深地扎根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他的艺术实践一以贯之,心无旁骛地行进在继承中发扬光大传统书法艺术的大道上,他以雄深、豪放、朴厚、奇伟的艺术风格,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书法经久不衰的魅力,为后来者如何正确继承和繁荣发展中国的书法艺术树立了榜样。

文达先生为了山西的书法事业,在推动组织建设,开展书法培训,培养书法后继人才,繁荣理论研究与书法创作,以及书法的国际交流合作,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当代山西书法事业有开山之功。

先生的嘉德懿行,他的杰出的艺术成就,必将彪炳于史册,芬芳于未来。

二0二0年七月于古并州四宁轩

青主正脉 书坛樵翁

本文作者--田树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