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潮祖医案精解》——眩晕(六)

 陈潮祖医学论坛 2021-02-21

王某,女,52岁,2004415日初诊。

患者头晕头痛伴失眠5年,西医诊断为“高血压”、“高脂血症”。最近因天气转暖而头晕、头痛加重,每日虽服用西药降压药及镇肝潜阳中成药(具体用药不详) ,但血压仍高。

现症:头晕而午后较重,头痛绵绵,睡眠较差,血压155/110 mmHg,时觉心悸气短,乏力,口苦。其体形偏胖,舌淡而胖,苔薄润,脉沉弱无力。

处方五苓散加味

桑寄生 20g     桂枝 15g      茯苓 20g

川牛膝 20g     猪苓 20g      白术 20g

草决明 10g     白芍 15g      泽泻 30g

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

422二诊:头晕头痛较初诊减轻,自诉服药4剂之后血压即在正常范围之内,本次测得血压 130/80 mmHg,但患者仍感心悸乏力,口苦,眠差,舌脉同上。

处方二处方一减去草决明、桑寄生,加生晒参 10g五味子 10g川芎 20g7剂,水煎服。

429三诊:患者血压稳定在130/80 mmHg左右,头晕头痛大有改善,气短乏力亦明显减轻,惟心悸仍存,舌脉依旧。

处方三处方二川芎、五味子,加制附子 30g(先煎40分钟生姜 15g大枣 10g5剂,水煎服。

56四诊:患者血压稳定,舌质转红,诸症皆愈。

处方四处方三中制附子减至10g , 继续服药2周。并嘱患者如若血压偏高则可服用此方数剂。

【侍诊心得】 患者因阳气不足,三焦水气不布而致水液壅滞,甚则水气上泛。水饮并于脉管之内则血压升高;寒水凝滞,膏脂凝聚,故体形偏胖,血脂升高。本案证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停聚,予镇肝潜阳之方药,药不对证,故治无必效之功。恰当的治法应化气行水,导水外走,五苓散是体现该法的代表方。

加桑寄生以补益肝肾,川牛膝以引血下行,草决明、白芍以平肝柔肝。二诊时患者头晕头痛改善明显,且血压已在正常范围,故减去草决明、桑寄生。但仍觉心悸乏力。心悸之成因,既与水气凌心有关,又与心阳虚损有关,尚与心脉痹阻有关,故加人参合桂枝温补心阳,加五味子、川芎安心神、通心脉。三诊时患者血压一直稳定在正常范围内,气短乏力也明显改善,但仍觉心悸,舌质依旧淡而胖。

陈老言:《伤寒论》曰“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辟地者,真武汤主之。”考虑单用五苓利水行水之力较强,温阳之功不足,遂合用真武汤。方中附子与人参、桂枝合用,则振奋心肾阳气之功尤彰。四诊之时,血压稳定,心悸消失,精神较佳,舌质转红活,说明心肾阳气来复。故减附子至10g,继续服药2周以巩固疗效。

【按语】

1 此案患者,头晕而兼见心悸、气短,舌淡而胖,显系肾阳不足,气化不及,水停三焦,上干清阳之证,用五苓散加味,虽然血压降到正常,但其心悸乏力依然存在,提示心阳亦虚,并非仅因水邪凌心所致,故三诊、四诊先后加入人参、附子温补心阳,心悸乏力之象才渐消失。由此可见,临床应当扩大视野,主次兼顾,综合分析。

2 桑寄生、川牛膝、草决明、白芍据中药药理研究显示有良好的降压、降脂作用。本案以五苓散加上述降压、降脂药,与胡光慈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之眩晕,于平肝清肝药中配入杜仲、益母草、桑寄生而创制的天麻钩藤饮如出一辙,反映陈老不拘成法,兼收并蓄之大师风范。

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肥甘厚腻饮食不绝于口,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不能布散津液,水湿内停,容易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上扰清窍,则头目昏眩,故朱丹溪 “无痰不作眩”之论,对于当今治疗眩晕之疾,尤有指导意义。临证辨治高血压,万不可拘泥于阴虚阳亢一端,水湿阻滞亦为常见。

目前部分中医师多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上扰”立论,机械地照搬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一类,收效甚微。今选眩晕数案,介绍陈老治疗水气上逆型眩晕的经验,以期逐步提高中医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本文摘自《陈潮祖医案精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