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的本质

 秀水村人 2020-09-01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中写道治学的三层境界。其原文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对于这三句话,以前并非没有体会,不过现在有点恍然大悟。因为工作的关系,自己一直试图破解到底什么是管理,并试图从管理中得到组织或者事业应该的效率回报,尽可能的压榨组织的业绩表现。所以这块的书也看过不少了,曾国藩、明茨伯格、德鲁克,然而这种按图索骥的方式,是线性的理工科思维,并不适合在组织管理上。所以强迫自己大量的阅读,细节的东西没有记下来,却发现了这些管理学大师许多共同的观点,这些共同的东西非常简单,极其精练,而且很多都是自己之前知道或者其他的前辈反复强调的。

虽然花了时间看了不少的书,才知道管理是没有秘诀,也没有境界的。所谓,境界不过是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带有特殊性,所以唐骏写的那本书《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至少从标题看来,基本是哗众取宠的,然而马化腾的“我的复制可以成功”,确实地地道道的的干活,因为是从实践的经验中来的,从这个角度,此两人高下立判。

但是自己当时根本不相信事情就这么简单,心里面着了道一样,真的不太相信这么重要的秘密,别人会轻易给你说。一直以来,总是傻逼一样坚信这世界上有什么秘诀,不管是向EMBA其他长袖善舞的企业家同学高手请教学习,还是反复去研读中外大师级别的言论和著作,都试图拿来主义学以致用,然而这却变成了缘木求鱼。就像武侠小说里面通常写的故事那样,一定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武功秘籍,只要学习了就可以成为世上的高手。到今天看完大师的著作后,发现并不存在一个这样的东西,看到的依然是最初的时候,领导或者前辈轻描淡写的内容,再失望之余,才恍然大悟。在学习管理这一路的过程,相当迷茫和艰辛,自己走了很多重复的弯路,希望有幸看到这篇文字的兄弟姐妹,不要再浪费大量的时间。

管理其实就是做产品和做人,而且管理没有定法,不会因为你多读了几本书,多吃了几年饭就能够做好管理。管理与投资是一样的,绝大部分时间在理解和对抗人性。所以,管理这活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事情,虽然有这么多管理大师的作品,以很多案例和经验来进行总结,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自己从你的实践来总结,所以管理不是从书本中能够获得的。更加不要期望看过了,就可以管理好一个公司成为一个管理者。

所以还是以武侠小说的情节来比喻,为什么最终大师都在在武当和少林呢?因为,武当和少林的武功来源于生活,都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武当的功夫是从日常务农的方式来训练的;而少林的武功因缘际遇都在日常平凡的体力劳动中。所以要从日常的经验和对人性的了解来悟出不同组织和不同对象的管理之道。今天看完《管理的实践》后,又回想起海尔的张瑞敏在前的推荐中写下的话,就是最佳实践的管理框架。

张瑞敏先生总结的心得较多:一、二、三、四。我称之为“四大皆空”,因为空,才能用你自己的经验去填满它。

一,就是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创造顾客;
二,企业只有两个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
三,管理的三项任务:管理企业,管理者管理,管理员工和工作
四,企业规模的四个阶段;

具体的操作,无论对人还是对事,应该是因势利导的。如果再加上柳传志的9音真经(9个字)——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我想应该这就是管理实践本质吧。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带队伍,而张瑞敏总结的这4点,就是一个典型的带队伍的框架,在这些框架的基础上,管理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最后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

另外推荐老少皆宜的几本书、工具和方法: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旁观者》
明茨伯格《管理工作的本质》翻新写的叫做《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管理者而非MBA》
埃里克·莱斯《精益创业》

熊猫大侠推荐的最佳管理工具:纸和笔

最佳管理方法:对自己或者组织做每日每周每月的日志,然后反复分析总结沟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