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舔屏、流口水,这又猛又欲的新片根本没人能拒绝!

 在江南y22wxk0u 2020-09-01

8月。甘肃甘南。

海拔3000米,才让加一家的夏牧场,就像盛开在绿地毯上的繁花,星星点点…

这天,才让加打算宰一头羊。这可是夏牧场中,最让人期待的盛宴了。

平日,因为要根据气候变化,沿着海拔迁徙,为了赶路方便,牧民主要拿饽饽、馕等干粮,泡奶茶吃。

听说这天要吃羊,一家人都欢天喜地。不过,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

宰羊的第一步,是套羊。

这是技术活。要经过数次失败,才可能成功。才让家的年轻小伙儿,试了好几次,终于,这一回,长绳一甩,一只小羊被套住了…

下一步是宰割。

才让加和老伴儿娴熟地解羊。新鲜的羊肉,呈现出细嫩诱人的嫩粉色,筋膜纤薄…

更重要的是,由于短链脂肪酸含量较低,高原的藏羊,几乎没有腥膻…

接下来,就是令人叹为观止,见证魔法的时刻:

在甘南草原,由于海拔接近4000米,水的最高沸点只有80摄氏度,常规方式难以完成烹饪。

很难追溯,到底是哪位先祖想出了这样的妙招,延续至今:

他们洗净羊肚,灌入羊肉,加上葱和花椒…再把烧了一个小时的鹅卵石,塞进去封口。

很快,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密封着的羊肚,像气球一样膨胀…

原来,牧民自制了一只天然的高压锅…

在这个“锅”里,温度达200度的鹅卵石提供热量,羊肉被汤汁包裹,部分汁水又化为蒸汽,烤、蒸、煮,同时进行…

只需15分钟,烹饪完成。

切开羊肚,羊肉香软嫩滑,还有炙烤的香气。

这种用石头烹饪的方式,在藏语里,叫道食合…

这是纪录片《风味原产地·甘肃》的一幕。《风味原产地·甘肃》,是陈晓卿团队继《风味原产地·潮汕》、《风味原产地·云南》又一力作,7月24日开播,每集11分钟,10集均已更完。

很明显,甘肃篇的关注度不如前两个地域。但值得注意的是,《风味原产地·甘肃》,在豆瓣获得了该系列的最高打分8.7。

羊肉

东西横跨1600多公里的甘肃,地形多样。山脉、戈壁、高原、绿洲、沙漠…

这里孕育了数不尽的牛羊品种,哈尔腾哈萨克羊、肃南高山细毛羊、甘加羊、欧拉羊、玛曲牦牛…

不同地域、民族的人,根据牛羊的体形、年龄,琢磨出了不同的吃法:

8个月内的羔羊,肉质幼嫩,需要细心调味,适合爆炒和黄焖…

圈养的东乡羊拥有黄金肥瘦比例,简单水煮,便是美味的手抓肉…

超过两年的羊,则需要久煮获得醇香…

就连风靡全国的烤羊肉串,甘肃人也有一套独到的处理方法。

在甘肃,每一块待烤的羊肉,都不会提前腌制。他们会用一种纯天然的秘密武器:羊油

这是嘉峪关常备的烹饪原料。

羊油的制作很简单:选取羊身上的肥肉,小火慢熬,再加入香料…低于40摄氏度,羊油开始凝固,再等上几个小时,羊油变得细腻润泽、如同白玉,这便是炼好了。

甘肃人烤羊肉时,会借助羊油,先将烤串浸透羊油,再放到火上炙烤。

有羊油做缓冲,撒到羊肉的调料能均匀附着,并让内里弹嫩多汁…

甘肃人烤羊,不会放过羊的任何一个部位。一只羔羊,被分解成20多个部位,连骨髓都能烤,更别说烤羊肚、烤羊皮、烤风干肉、烤羊排…

更让人大开眼界的羊肉美食,还有羊杂汤、筏子、脂裹肝、羊肉垫卷子、血肠…

而说到牛肉,除了各种风干牛肉、牦牛肉,甘肃最富盛名的,莫过于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来说,汤,才是它的灵魂。

一碗销魂的面汤,需要慢火熬煮5个小时,等到牛肉纤维松弛,鲜味物质融入汤汁… 而这里的牛肉,则非得是甘肃本地的牛,才能取其真味…

牛羊肉,本就是很挑地域的风味,而在甘肃,还有更多浓烈口味,让人咋舌…

比如,筏子

它的做法,是将羊心、羊肺剁碎,加入葱姜反复揉搓,再淋上胡麻油,搅拌均匀后灌入羊大肠…

比如,脂裹肝

生长五年的藏羊,提取羊腹腔上的一层油脂膜,用来肠衣;内里,装满剁碎的羊肝馅儿。处理好后,可以蒸、煮、煎,待脂肪受热融化,渗透进羊肝,便成绝味…

主食

恐怕,在全国,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地域,能像西北,把淀粉类的吃食,折腾出那么多花样。

兰州拉面、张掖牛肉小饭、临夏河沿面片、河州包子、武威面皮子、高担酿皮…

胡麻油黄米饭、烧壳子、卷卷、馍馍、凉皮、呱呱、皮皮、捞捞…

搓鱼面、饸烙面、臊子面、炮仗面、行面、浆水面、土豆焖面、驴肉黄面…

烧地锅土豆、洋芋搅团、流汁宽粉…


甘肃人对于淀粉类食物,有一种近乎偏执的钟情。

甘肃人不推崇“三菜一汤”,经常是,一个碗“菜饭合一”:或是加了菜肉的面,或是带有浇头的饭,甚至是一份酿皮、荞麦凉皮或呱呱,简简单单,就构成了一日三餐。

别看地域狭长、面积不大,但从北到南,即便同一种原料,甘肃各地都有自己的制作手法,从性状、口味到叫法,从来没有达成过共识。

在兰州,当地人管牛肉面叫牛大

因为地处黄河上游,日照充足,降雨量少,当地特有的砂田,孕育了独特的小麦品种。兰州小麦颗粒饱满,蛋白含量高,让面团更有韧性。

同样的面团,能变幻不同的模样,从粗到细,扁宽两指到韭菜叶宽度不等…

技艺高超的厨子,通过力道把控,将面团拉伸九次,能变成粗细均匀的256根面条。最细的,直径只有0.3毫米…

在兰州以东的陇东高原,夏至过后,农民们收割完冬小麦,会播种另一类谷物:荞麦

荞麦生长期短,只需3个月即可成熟。

成熟的荞麦是黑色的,等待被磨成淀粉…

去壳的荞麦,放入水中浸泡,反复搅拌直到汁液缠绵,投入石磨,荞麦碎被碾磨成更加细小的颗粒,用木搋锤捣,过滤,熬煮粉浆…

等到粉浆被搅拌至,成为胶状。冷却,盛出,此时,便得到含水量高达85%的凉粉。甘肃人叫捞捞

在天水街头,小贩们用特质的花刀,将捞捞刮成长条状。半透明的香芋色,像果冻一样晶莹水润,清凉柔嫩…

还有一种荞麦制品,成了天水的一张名片:呱呱

熬煮好的荞麦粉浆,需要比凉粉静置更长时间,形成呱呱。

做好的呱呱呈半透明的粉色,具有弹韧的肉感,凹凸不平的肌理,便于调料附着。

解腻的醋汁、醇厚的麻酱、油泼辣子,调匀这些香辣奔放的酱汁,就是一碗辛香入魂的呱呱。

《风味原产地·甘肃》的制片人李洁,评价甘肃:这是一个在味蕾上极富创造力的地方。 看上去很单一的谷物,能被甘肃玩出各种花样;原料和制作都通过发酵饮料,离开甘肃,就变得难以驯服…

就如这个系列的标题所述:风味原产地。地道的人间至味,一直被美食家强烈推崇。陈晓卿曾这么诠释“地道”:

在地美食,是在地人生活的一部分,你把他拿出来,放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味道就会发生某种变化。

当一个地方的东西,搬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处理的方式、食材的原材料,以及掌握烹饪秘诀的人,是一个整体。

这话拿来说甘肃的美食,最恰当不过了。

因为特殊的自然、气候环境,甘肃境内,野菜品种丰富,若不是亲自去到那儿,你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听说:凉拌乌龙头、油泼灰灰菜…

还有“三月三,苦苣芽儿打搅团”这样的歌谣…

甘肃人对野菜,还有一种特别的处理方式:制成浆水

面汤煮沸,放入断生的蔬菜,倒入旧浆水,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天然发酵…

这有点像东北酸菜的酿成,味道却迥然不同。奶白色的生浆水,味道有些冲,在天水等地风行,并不是所有甘肃人都能接受…

还有兰州百合。

作为知名的配菜,百合很常见。几乎全国菜系,都有它的身影。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体味到,百合的妙用。

因为在很多地区,不论是放到绿豆汤,还是做成荷塘小炒,食客尝到的百合,都是苦的!

兰州百合就不同了。兰州的百合,生长期长,6~8年才会收获,成品大,含糖量高,是世界上唯一的甜百合。

百合花,可以直接焯水凉拌,像木耳一样爽滑…

百合根,更是甘甜得让人惊叹:蒸熟,挖着吃,像冰淇淋一样绵软;就算直接烤,也是外焦内沙的美味…

事实上,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甘肃,是颇有历史文蕴的地方。

黄土高坡和窑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敦煌莫高窟,留存、镌刻了五个朝代的生活和艺术变迁;夹杂在群山和沙漠之间的河西走廊,有着陇西小江南的美誉…

这里,有西方与东方的交汇,古代与现代的碰撞。

这里的万象人间,充满极致诱惑。异域的宗教融合,让甘肃的美食,流露着文化交流和传承的痕迹。

比如,甘肃重要的油料作物胡麻,两千多年前,由中亚传入…

被甘肃人被叫做洋芋的土豆,则在400年前,传入中国…

胡麻

洋芋

曾经,民国时期的一位英国领事官,写下了自己在1916~1918年的西北旅行。他盛赞甘肃独树一帜,相对于中国其他省份,更适宜欧洲人居住。

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甘肃,有上乘的小麦粉,鲜美的羊肉和浓醇的牛奶。“尤其,羊肉和牛奶在其他地区难得一见”。(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领事官在中国西北的旅行》)

就连现在,还有这样的童谣唱着:美国大鼻子,爱吃兰州的酿皮子。辣子溅了一鼻子,跑到河边洗鼻子…

可以说,在甘肃,不同的移民背景,迥异的口味喜好,在一串串烤肉、一碗碗牛肉面、酿皮、油泼辣子中,达成了共识。

事实上,甘肃风貌之丰富,就连甘肃本地人,也不一定都游遍。甘肃的宝藏美食,甘肃本地人,也未必一一品尝过。

这也是为什么,10集的《风味原产地·甘肃》,都没能把这个神奇的异域,打捞而尽。

太多人提意见:散饭、小饭、麦饭去哪儿了?李广杏、沙葱呢?还有那么多甜品:甜胚子、杏皮水、灰豆子…知名的黄河啤酒、胡萝卜果汁…

在电影《新龙门客栈》,嘉峪关黄沙漫卷,客栈宰羊的屠夫,一口地道的兰州话。残阳如血,也比不上张曼玉饰演的老板娘,一把柴烧光了客栈,来得火热…

在《太阳照常升起》,张掖的丹霞山,成为世界的“尽头”,棱角分明的层层绚烂中,一个深情的拥抱,道尽浪漫…

这是一个给人太多想象的地域,即便你步入的是甘肃的都市,繁华、摩登的背后,仍能感受它的千年沧桑。

常年生活在甘肃山区的人,脸上有高原红,他们张嘴就能来上一段秦腔。 

甘肃人离不了面,离不了辣子,离不了洋芋。

如果你到甘肃的乡村做客,热情的主人,会丰盛地招待你:加了胡麻的卷卷、只要清水煮就很美味的手抓羊肉、放了盐和红枣的茶…

这片土地,让人向往,可能就是因为,它历经沧桑,却不张扬。它底蕴深厚,却仍旧淳朴。它兼容并蓄,却没有失去个性。

今年夏天,野孩子乐队的一曲《黄河谣》,几乎唱哭全场…

还有那首《兰州兰州》,里边念着:

兰州 总是在清晨出走
兰州 夜晚温暖的醉酒
兰州 淌不完的黄河水向东流
兰州 东的尽头是海的入口

好像道出了这方土地的奇幻密码。

勾起乡愁,生发迷醉,这就是风味原产地:甘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