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波斯中世纪文学之一:概论2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0-09-01

波斯中世纪文学之一:概论2

菲尔杜西是继鲁达基之后萨曼王朝的大诗人,他的史诗《列王记》是中世纪波斯文学的顶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欧玛尔.海亚姆是波斯塞尔柱王朝时出现的著名诗人,他是四行诗的世界著名作家。  

内扎米(1141-1209 年)是波斯文学史上著名的叙事诗人,他的《五卷诗》是东方文学的瑰宝,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题材;当他的作品传入欧洲后,引起西方读者的浓烈兴趣,其中的《蕾莉与马杰农》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内扎米早年受过很好的教育,具有广博的知识,在神学、哲学、医学及天文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他早年的抒情诗写得很好,但他不屑于作宫廷的御用文人,这也使得他有二十几年的充裕时间来创作《五卷诗》。  

《五卷诗》包括《秘宝之库》、《霍斯陆与西琳》、《蕾莉与马杰农》、《七美人》及《亚历山大故事》。第一卷《秘宝之库》是以传统形式写的劝戒性故事诗;第五卷是以希腊征服者亚历山大向东方进军为背景的叙事诗,中间穿插不少轶闻趣事,把亚历山大描写为国君、哲人和先知。其余三部都是爱情叙事诗,《七美人》写萨珊王朝第15位国王的宫廷生活,其中有许多短小而曲折的故事,作者自己最满意于这一部。客观地说,第二部和第三部最具创新意义。  

《霍斯陆与西琳》是描写萨珊王朝第25位国王霍斯陆与亚美尼亚女王的侄女西琳的爱情故事,这一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大意是一个国王选异族的女子为后,遭到大臣们的反对;霍斯陆把西琳接到宫中,西琳嫉妒王妃玛丽亚,竟下毒把玛丽亚害死。内扎米的诗歌中改变了故事的矛盾性质,突出霍斯陆与西琳的爱情,诗人热烈赞扬人间的世俗之爱,把它提高到神圣的地位,这在神权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无疑是惊世骇俗的:宇宙中除了爱再无神圣殿堂,无爱的人世一片冷寂荒凉,作爱的奴仆吧,这才是人生真谛,有心人莫不对爱情以身相许。没有爱的种子庄稼不能生长,没有爱的鼓舞不会有纯真的理想。  

内扎米加强了人物性格塑造,以人物性格的发展来推动情节的展开,诗中还塑造了一个石匠的形象,以他对西琳的爱来衬托霍斯陆的爱。在诗人笔下,西琳的秀丽端庄,善良宽厚性格以及她对霍斯陆的矢志不移的爱,并为了所爱者勇敢献出生命的义举,使之婷婷卓立于东方文学的画廊之中。  

《蕾莉与马杰农》是内扎米的代表作。故事来源于阿拉伯的爱情故事。  

在宗法制社会,青年男女没有恋爱的自由,人们只能借助诗歌来寄托自己的希望。蕾莉与马杰农的故事讲的是两个来自不同部落的男女,由于同窗而相爱,但违背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而遭致非议与责难,蕾莉被迫退学,男主人公吉斯痛苦万分而失去理智,人称" 马杰农" " 疯子" ,后来流落山野与野蛮为伍。蕾莉迫于父命嫁给一个富人,但她出嫁坚决不与男方成婚。她终于与马杰农相见了一次,然而原来的吉斯永远不见了,他真的疯了。蕾莉不堪忍受封建势力的压迫抑郁而死,死后马杰农到坟上哭祭,也倒在了坟旁死去。  

长诗中没有什么反面人物,没有出现直接干预这对年轻人的什么冲突,然而美好而符合人性的爱情却被扼杀了,相爱的男女主人公死去了,作者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无形而强大的社会势力,指向封建伦理道德那杀人不见血的邪恶观念,使作品显示出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蕾莉与马杰农》的艺术成就也较高,风格凝炼、细腻、精雕细琢,字斟句酌,很见功力。作者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气氛,使读者沉浸于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之中,为之惜,为之泣;语言或形象夸张,或大量的排比,都衬托了气氛和人物,为塑造人物服务;诗人还常常让主人公直抒胸臆,发出对不人道的社会的愤怒控诉,例如蕾莉临终前发问:

我受尽了折磨,这算什么爱情。  我受尽了煎熬,这算什么人生。  

这是女主人公对自我命运的倾诉,更是诗人自己对人生意义的质疑。  

内扎米的创作从传统的劝戒诗发展到爱情叙事诗,从描写帝王将相的爱情到描写普通男女的爱情悲剧,不能不说是巨大的进步。给他带来世界声誉的正是这些对普通人性的探索与呈现。  

莫拉维(1207-1273 年)是苏菲派叙事诗的代表诗人。所谓苏菲派是波斯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原为伊斯兰教内部的一个神秘主义思想派别,传入伊朗后,与新兴的达里波斯语结合,逐渐形成流派。苏菲派提倡禁欲苦修,克己忍让,力戒骄傲和行善济人;在文学中先有用伊朗民歌阐释教义,后来发展了具有苏菲思想的叙事诗,到了莫拉维达到了高峰。  

莫拉维的抒情诗反复歌唱一个虔诚的信徒对真主的爱,提出根除" 心镜上的浮尘" 、尘世的欲念来达到与主合一。他把自己的诗比作芦笛,倾诉离别的烦恼与痛楚,表现对真主的向往。  

莫拉维的主要作品是六卷叙事诗,其中包括许多独立的民间故事和寓言。他一般在诗的开头先叙述故事情节,再指出故事的意义,从而使自己的故事符合苏菲派的观点。因此,他的诗作往往是前半部分形象生动,而后半部分的说教显得牵强附会。如故事诗《罗马人与中国人》写国王分别让中国人与罗马人在墙上作画,中国人忙忙碌碌,画出了精美绝伦的画,但罗马画家仅把另一面墙擦拭得洁白光亮,等双方拿出作品时,罗马人的画是中国人的画映到了他的墙上的显得"更加漂亮" 的画,作者称赞罗马人那种" 洗净自己内心,心中了无欲念,不贪不恨,把心胸磨洗得如同一面镜子" 的人生态度,把洗刷墙壁提到苏菲信徒自我修养的高度,从而宣传其教义。  

莫拉维的一些诗歌还涉及到当时的社会问题,《戒哈的孩子》揭示了蒙古人入侵后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受惊的市民》则写一个市民因国王下令捕捉驴子而极度惊恐的情绪,以荒诞的故事来揭露统治者掠夺百姓的罪行。  

只是莫拉维几乎无诗不渲泄宗教情绪,影响了他诗的统一性。莫拉维在波斯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地位,人们把他与菲尔杜西、萨迪、哈菲兹并列为波斯诗歌的四大支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