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度吠陀文学之一:吠陀本集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0-09-01

印度吠陀文学之一:吠陀本集

  古代印度这一概念应当包括整个南亚次大陆,它是对这一地区各个部落和国家的统称,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锡金和不丹等,其地皆属古代印度范围。中国很早就有关于印度的记载,汉代的典籍把印度称为" 天竺" "身毒"" 印度" 这一名称得自唐代高僧玄奘,他在《大唐西域记》中首次把它译为" 印度" ,并阐明理由:" 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

早在旧石器时代,古代印度就有居民居住。到公元前2500- 1750年,印度河流域已出现城市化的文明,出现了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两座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摩亨佐。达罗城址位于今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靠近印度河右岸;哈拉巴城址则位于今旁遮普地区印度河支流拉维河的左岸。每座城市的周长约有4.8 公里,皆由卫城和下城(居民区)两部分组成。卫城的中心建有一系列的公共建筑,其中包括会议厅、粮仓和大浴池,下城的居民区街道整齐,布局合理。两座城市都拥有严密的防御系统和较完善的排水设施,这表明其文明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哈拉巴文化时期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工具虽然还使用一些石制工具,但青铜器具已大量出现。制陶和纺织等手工业也相当发达。最值得一提的是,这时期出现了作为文明时代重要标志的文字,它们刻在2000多枚印章上及一些陶器和金属制品上。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这一文化开始衰毁,各城市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印度河流域的这一早期文化最终消失。关于这一古老文明毁灭的原因,至今仍是个谜。传统上有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其一为外族入侵说,认为文明为大规模的外族入侵所毁;其二为自然灾害说,认为该文明系毁于自然灾害,例如洪水及地震等。  

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代后期起,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部落大批地从西北方侵入南亚次大陆。" 雅利安" 意为" 高贵的" ,是这些入侵者的自称。  

公元前1500- 900 年,雅利安人居住在印度河和恒河上游,以游牧为主,在这一时代的末期,他们才学会农业,并定居下来。这时的雅利安人已进入到青铜时代。公元前900-600 年,雅利安人沿恒河流域东移,占领了整个恒河流域,其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开始冶炼并使用铁器,同时手工业和贸易也发展很快。  

吠陀本集反映了雅利安人社会发展的状况。" 吠陀" 原意是" 知识" " 学问" 之意,是雅利安人的圣书,本为祭司们在祭神时所用的颂歌、经文和咒语的汇编。吠陀本集共四部,即《梨俱吠陀本集》(简称《梨俱吠陀》)、《沙摩吠陀本集》(简称《沙摩吠陀》)、《耶柔吠陀本集》(简称《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本集》(简称《阿闼婆吠陀》)。其中以《梨俱吠陀》最为古老,其编纂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200- 1000年,其中的一些诗句年代可能更早;《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的编纂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000- 800年。

除了这四部吠陀本集外,吠陀文献还包括解释、阐发《吠陀》的诸《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梵书》最初仅为口头流传,后来才形成为文字,其编纂年代大约为公元前800-600 年。《梨俱吠陀》所反映的时代通常称为"早期吠陀时代" ,《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及诸梵书所反映的时代通常称为" 后期吠陀时代"

以上四部吠陀本集是印度现存最早的文献,它们是用吠陀语写成,采用的体裁是诗歌体。诸梵书所用的语言是由吠陀语演变而成的古梵语,采用的文体是散文体。《梨俱吠陀》分10卷,共包括1028首诗,每首诗长短不一,长者有58节诗,而短者只有一节。《沙摩吠陀》实际上是一部歌曲集,共包括1875节诗,其中大部分选自《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又分为《黑耶柔吠陀》和《白耶柔吠陀》两种。前者要比后者早,后者是从前者分离出来的。《白耶柔吠陀》只包含祈祷词,而《黑耶柔吠陀》除此之外还包含有关于祭祀仪式的讨论。《阿闼婆吠陀》20卷,共含731 首巫术诗。  传统上的印度文学史都起于吠陀文学。印度古代文学通常被分为三个主要时期:第一,吠陀时期(公元前15世纪- 4 世纪);第二,史诗时期(公元前4世纪- 公元3 4 世纪);第三、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公元1 世纪-12 世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