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度古典音乐简介 (一) 起源

 新用户69654608 2021-12-18

图片

导读

印度古典音乐是最易入耳但难于入门的音乐种类之一。如果没有一定印度历史,文化和音乐技术方面的背景知识的话,这道门是无法轻易进入的。但印度历史和文化上的纷繁复杂却让人眼花缭乱,本文则以最简洁的方式介绍了印度古典音乐历史方面的基本脉络,阐述了其起源和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历程,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印度古典音乐做好铺垫。

本文将分五个部分来介绍印度古典音乐的历史,分别是:起源,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英国皇室时期和后独立时期,将分五次连载完成本文的基本内容来自一个已经关闭的印度古典音乐网站 MusicalNirvana.com,剔除了一些明显的错误和笔误,并做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由于本人相关知识亦不完备,错误在所难免,望各位看官及时指正。

前言

印度音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且没有中断的音乐传统之一。本文尝试从历史角度介绍印度古典音乐。历史部分将从史前时代到今天的角度追溯这种艺术形式的演变。

什么是古典音乐?

古典指的是属于最高级阶级的东西。这里的阶级指的是社会阶级而不是他的主观价值。

Classic \Clas'sic\, Classical \Clas'sic*al\, a.

 [L. classicus relating to the classes of the Roman people, and especially to the first class; hence, of the first rank, superior, from classis class: cf. F. classique. ]

Of or relating to the first class or rank, especially in literature or art.

按照这个定义,普林斯顿大学词网对古典音乐的定义如下:

音乐符合一种既定的形式,并吸引批评的兴趣和发展的音乐品味。

西方古典音乐主要指:

  • 18世纪后半期和19世纪初的欧洲音乐

  • 一般来说,以欧洲传统的音乐,如交响乐和歌剧,与流行音乐或民间音乐相对。

印度古典音乐也不例外。它指的是基于古代音乐传统的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它是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化的一部分。

在技术上,在非常一般的广义上,印度古典音乐可以由两个基本要素定义: 它必须遵循Raaga(古典模式)和一个特定的节奏或Taala。

Hindustani and Carnatic

印度古典音乐有两个主要分支,北印度称为Hindustani和南印度称为Carnatic (或 Karnatak)。Hindustani传统一直在从北方的克什米尔,西部的旁遮普到东部的孟加拉/阿萨姆,南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北卡纳塔克扩展。在独立之前(以及次大陆的划分),Hindustani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同样强大,尽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这个传统在这些国家已经减弱。Carnatic传统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卡纳塔克邦、安得拉邦、泰米尔纳德邦和喀拉拉邦。

其它印度音乐形式

像大多数其他古典音乐传统一样,印度古典音乐只是印度音乐中很小的一部分,虽然非常有影响力。民间音乐已经成为印度社会的一部分,几个世纪以来,也许比古典音乐的演变还要早。在20世纪,电影音乐一直是印度最流行的音乐形式,并继续以非常大的优势超过所有其他形式的音乐。民间音乐,Bhajans(虔诚的音乐)和Ghazals也有众多的听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至少到最近,基于西方音乐的所谓 '流行 '音乐(这个词无疑是由不知道pop是流行音乐的简称的人使用的)的追随者最少。

历史发展

印度古典音乐的基础始于大约3000年前。音乐形式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和发展,才有了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印度古典音乐的音乐形式。这种历史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时期来追溯:

  • 起源

  • 古代时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1200年)

  • 中世纪时期(公元1200年–公元1857年)

  • 英国皇室时期(公元1857年-公元1947年)

  • 后独立时期(公元1947年-公元2000年)

起源

印度音乐的起源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讨论,一个是相信神性起源的宗教角度,另一个是试图参照印度的文明发展来追溯起源的世俗角度。

神性起源

音乐是印度教神话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印度教神话,音乐起源于宇宙中的第一个声音OM,也叫Naada Brahma(第一个音符)。OM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纯净的声音,只要吟唱OM就可以治愈身体。OM在印度哲学和宗教思想中的定位是与宇宙的节奏融为一体。它的正确演绎需要一个特殊的呼吸过程,因此被认为可以清除系统和因果循环。有几张音乐CD围绕这个主题的吟唱OM。其中一张CD的前言说: OM是音乐的幸福,通过定期聆听,一个不安的心脏和压力的头脑可以实现永恒的和平与和谐,他的狂喜悦和幸福将同造物主同在。

图片

Narada Muni

天界的音乐是由半神Gandharvas演奏的。因陀罗(Indra)和其他诸神请求造物主梵天(Brahma)给人类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仅可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使他们远离恶行,而且有助于他们的提升。梵天同意了,并通过一个具有非凡能力的人类,Narada Muni(圣人),给人们带来了音乐。即使是现在,那Narada也是以他手持Tanpura的形象为代表。梵天也被认为是四部吠陀的作者,其中《萨玛吠陀》是以明确的音乐模式吟唱的。其他吠陀赞美诗则以朴素的旋律唱出,只用三个音符。

图片

Sarasvathi

许多神话人物都与音乐有关。Sarasvathi,学习和知识的女神,被展示为演奏古老的乐器Veena的形象。事实上,最常见的Veena形式被称为Sarasvathi Veena。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反派Ravana就精通Veena。

考虑到这些信仰,即使到今天,音乐和乐器被认为是神圣的也不足为奇。所有的古典作曲家都被视为圣人,并受到崇拜(特别是像Sri Purandara和Shri Thyagaraja这样的Carnatic作曲家)。

印度河流域文明(公元前2600-1900年)

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IVC)最早是在1920年代在哈拉帕和莫汉乔-达罗的城市中发掘出来的。后来,不仅在印度河(辛杜河)沿线,而且在现已干涸的Gaggar-Hakra河(Saraswati)上也发现了一些城市。这些发现涉及的时间非常长--公元前7000年至1300年。在文字、远距离贸易方面达到文明的高度。公元前2600-1900年间出现了大型城市居民点和通用的计量器具,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印度河流域文明。城市遍布现在印度西部和巴基斯坦东部,65万平方公里,是四大文明古国(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和印度)中规模最大的文明古国。在那之后,IVC走向衰落, 定居点变得更小,没有长距离贸易,也没有书写或测量重量的证据。

图片

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

虽然有人声称IVC与梨俱吠陀文化相同,但除了他们留下的小雕像外,人们对IVC人或其文化知之甚少。舞蹈俑充分证明了舞蹈和音乐在IVC时期是很流行的。但该文化与后来的恒河平原或德干文化的联系尚未建立。毕竟,在IVC后期(公元前1900-1300年),IVC的很多文明方面,如文字,都已经消失了。因此,我们将不得不把梨俱吠陀时期作为印度音乐的起点,而不是更古老的印度河流域文明。

主要城市中心的衰落和印度河文化的分裂,部分原因是由于河道变化破坏了农业和经济系统。大约在1700年 公元前,Hakra-Nara河的支流改道到西部的印度河系和东部的Jamuna河,随着河水的干涸,人们迁徙到印度河流域中部、Ganga-Yamuna河谷或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肥沃平原。印度河本身也开始改变其路线,导致毁灭性的洪水。印度河文明的某些显著标志消失了。

非神性起源

最古老的印度教经文是《吠陀》。其中有四部--《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唱或诵的赞美诗被称为Sama Gana。用来娱乐的世俗音乐被称为Gandharva gana。据说Gandharva gana是从Sama Gana发展而来的。虽然它们很可能是平行发展的。

图片

《梨俱吠陀(Rig Veda)

关于吠陀的年代,没有共识。另外,在政治上这也是一个非常具有爆炸性的问题。我们应该注意到,历史总是被用来代表历史学家的政治观点。

吠陀时代 - 雅利安人移民理论

伊朗古老的阿维斯塔语,与吠陀语非常接近。阿维斯塔,琐罗亚斯德教(现代帕西族)的旧经文,很像《梨俱吠陀》。阿维斯塔人和吠陀人自称雅利安人(伊朗语--airya)。事实上,波斯国王以自己的雅利安血统为荣,在雅利安人种论之后,将自己的国家命名为伊朗。

1786年,加尔各答首席法官、亚洲协会的创始人威廉-琼斯爵士提出,欧洲的古典语言、希腊语、拉丁语以及印度的古典语言梵语都是一个共同的源头(《印度人三周年纪念演讲》,1786年),这是人类语言之间关系的第一个系统理论。证据来自于语言的结构--梵语语法与希腊语有相似之处--以及语言的词汇。因此,英语中的父亲与德语中的Vater、拉丁语中的pater、希腊语中的patêr、梵语中的pitr.、波斯语中的pedar等相比较。另一方面,阿拉伯语中的父亲是ab,这几乎不像是其他任何一个词。这就成了印欧语系的理论,今天,将所有印欧语系语言(语言家族树--印欧语系)的共同源头的假设语言,现在被称为原印欧语系。

首先,人们认为印度是一切文明的可能起源(伏尔泰等启蒙学者)。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把人类的起源放在西藏。18世纪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1772-1829)认为,在印度北部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向西方蜂拥而至,在欧洲定居。后来有人推测,印欧人最初的故乡是中亚,(因为共同的词根是冬和雪,而不是米和海,也有马的存在--所以最初的故乡一定是远离海洋的寒冷之地),各种人群向南迁徙,占领印度和伊朗,向西占领欧洲。法国作家阿瑟-德-戈比诺(1816-1882)提出,欧洲贵族是雅利安人,农民不是雅利安人,反犹太人的反犹思想应运而生。

德国学者马克斯-穆勒(1823-1900)接受了这一流行的理论,他解释说,印度雅利安人从西北方向来到印度,征服了居住在那里的德拉维德人,把他们赶到了南方,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到1000年左右。他认为高种姓是雅利安人,而低种姓是非雅利安人(就像在欧洲中所论证的那样)。在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莫汉乔-达罗--公元1920年)的发掘和发现后,英国考古学家莫蒂默-惠勒爵士在1946年理论上认为,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的城市,使这个非雅利安人的文明结束。雅利安人入侵理论(Aryan Invasion Theory ,AIT)成为公认的理论。

图片

Aryan Invasion Theory

近代以来,几乎没有人支持雅利安人入侵军队从欧亚大陆往下迁移,摧毁印度河流域或其他地方的定居者城市的理论。在印度河流域文明遗址或其他地方,没有任何考古学证据表明入侵军队摧毁了IVC文明。AIT已经被一种移民理论所取代,这种理论认为人们从中亚草原向欧洲、南亚和东亚移动,传播了印欧语言(《印欧人和土耳其人在草原上的传播》)。印度文明被认为是这些迁徙的人和已经存在于这里的人的产物(Romila Thapar《雅利安问题再论》)。现在,人们认为印度河流域文明被遗弃的原因是河道的改变,而不是因为雅利安人的入侵军队。公元前1700年左右,Saraswathi河的支流改道加入Jamuna河,导致Saraswathi河干涸,可能导致定居点的放弃和印度河谷文明的最终衰落。

一些与印度教意识形态保持一致的作家,将雅利安人入侵理论视为殖民宣传。这些作家包括Shrikant G.Talageri(<The RigVeda - A Historical Analysis)、David Frawley(《The myth of Aryan Invation Of India》)、Dinesh Agrawal博士(《Demise of Aryan Racial/Invasion理论》)、Subhash Kak博士(《雅利安人与古印度史》)、N.S.Rajaram(《雅利安人入侵》)、Dr.S. Kalyanaraman(《Sarasvati-Sindhu文明》)、Koenraad Elst(《The Vedic Harappans in writing》)和S.R.Rao博士(《The Lost City of Dvaraka》)。他们提出,雅利安人是印度的原住民,并在亚洲和欧洲传播。我们可以称之为 “走出印度'理论(Out Of India theory ,OIT)。

马克斯-穆勒的学术和诚信受到了质疑(马克斯-穆勒《一个传教士的偏执者》),他也被OIT的支持者们妖魔化了。OIT的支持者认为,穆勒和其他19世纪的欧洲学者都相信《圣经》中所说的生命的神圣起源。爱尔兰大主教曾在1664年下令,创世是在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上午9点发生的,谁要是再对此说三道四,就会被视为异端。因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才开始的,根据他们的信仰,他们必须使其他一切都符合这个时间框架。

此外,在过去20年里,在巴基斯坦、拉贾斯坦和古吉拉特,沿印度河以外的其他河流挖掘出了一些新的遗址。许多遗址都在一条干涸的河流的岸边,OIT的支持者断言这就是《梨俱吠陀》中广泛提到的Sarasvti河。因此,印度河流域文明已被OIT的支持者改名为Sindhu-Sarasvati流域文明。(Sarasvati Sindhu《吠陀/印度河)文明、语言和文字》)。他们认为《吠陀》的年代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之间。

许多现代吠陀学者并不同意这个OIT(本地的雅利安人?来自旧印度和伊朗的文本证据》)。他们指出,缺乏积极的证据,且有OIT的支持者的政治倾向。当然,OIT极大地有利于印度民族主义组织sangh parivar的支持者。一些作家,如Rajaram,去制造证据以支持他们的理论。事实上,OIT的支持者们似乎也犯了同样的毛病,他们指责穆勒和其他学者,为了迎合他们的意识形态而书写历史。

Michael Witzel教授(《吠陀时代》)根据以下内容给出了梨俱吠陀时代在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200年之间的日期。

  • 《梨俱吠陀》是大班智达(包括阿富汗部分地区)的铁器时代前(铜/青铜)时代的文字。比《梨俱吠陀》稍晚的《娑摩吠陀》提到了铁。这为《梨俱吠陀》定下了约1200年的晚期,即印度最早的铁器。

  • 印度河文明的消亡日期为公元前1900年左右。《梨俱吠陀》是印度河文明之后。

  • 印度雅利安人类型的战车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乌拉尔山以西和以东地区。

  • 公元前1700年以前,南亚确实没有马的踪迹

《娑摩吠陀》

虽然,《吠陀》被认为是印度音乐的源头,然而不应该被认为是古典音乐在其那时的形式是充分发展的。事实上,Raga,Tala,Shruti甚至Nava Rasas的概念只是后来才出现的。 

除了《娑摩吠陀》之外,所有的吠陀都只使用三个音符,Anudaatta(低)、Udaatta(中)和Svarita(高)来演唱。今天《梨俱吠陀》使用的Anudaatta,Udaatta和Svarita svaras,可以等同于北印度Kafi音阶的Ni,Sa,和Ri的(Kharaharapriya的Carnatic)。在早期的《梨俱吠陀》手抄本中,文字是和重音一起写的。Anudaatta用下划线标记,Svarita用音节上方的小竖线标记,Udaatta则没有标记。

《娑摩吠陀》由大约1900个经文组成,称为samans。《娑摩吠陀》中95%的经文都在《梨俱吠陀》Samhita中。从《娑摩吠陀》颂文中可以看出,其中的诵读符号比相应的《梨俱吠陀》颂文中的诵读符号要复杂得多。《娑摩吠陀》是使用所有七个音符(prathama,dvitheeya,tritheeya,chathurtha,panchama,shashta和sapthama),按降序,Vaidika音阶(或sama gana的)来吟唱的,这些音符在后来的古典梵文文本如《NaradiyaShiksha》中被等同于Laukika或Gandhara音阶的(Ma,Ga,Ri,Sa,Dha,Ni,Pa)。

《梨俱吠陀》赞美诗是针对神灵的,在祭祀时吟唱以取悦他们。可能是认为神灵喜欢音乐,如果赞美诗是唱的,而不仅仅是吟唱,会更容易取悦他们。因此,许多《梨俱吠陀》赞美诗都被配上音乐而唱,被称为Samans,而不仅仅是赞美诗(Rik)。吟唱的《娑摩吠陀》赞美诗或Samans被认为具有超自然的特质,能够向控制宇宙力量的神灵请愿甚至支持。由于《梨俱吠陀》赞美诗只是仪表,他们不能使用所有的七个音符唱。因此,开始了插入一些看似 '无意义 '的词或音节(stobha)以达到音乐和抒情效果的传统,如o、hau、hoyi、va等。正是这些stobha音节被祭司们在《娑摩吠陀》音阶的不同音符上用长音延长,他们有特殊的功能,通过使用这些音调的朗读(单音)来召唤神灵参加庆祝活动,认为它们具有神奇的特性。在祭祀期间,主祭者(即主祭者、婆罗门)的妻子会演奏Vina。

精确的Samans唱法在三个不同的流派中建立并保存下来,分别是Kauthumas、Ranayaniyas和最古老的Jaiminiyas。每个人都保持了一个独特的风格,与元音延长,插入和重复的stobha,节奏,语音和音阶的数量。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热衷于保持《娑摩吠陀》唱法的连续性,以避免误用或修改。由于书面文本没有使用,事实上是禁止的,祭司记住了在口音和旋律的帮助下的赞歌,并通过这一传统口头流传下来,从一代到下一代超过三千年(印度教和音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