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乡记忆|那岁月深处的白云中学食堂

 文乡枞阳 2020-09-01

2008年国庆节前夕,应白云中学唐校长之邀,我踅进阔别36年多的白云中学,为了寻找读书时的青春踪影,建议不妨在学校食堂就餐,再一次感受学生时代的生活。

可是,我们走进的是窗明几净,桌椅摆得整整齐齐,冰柜、保鲜橱摆满新鲜鸡鸭鱼肉的豪华餐厅。当年的学生食堂不见踪影,荡然无存,眼前是后勤化管理的食堂。

坐在灯光璀璨的餐厅里,见到的是厨房案板上摆着的美味佳肴。看到同学们三五人围在一起,尽情享受丰盛的晚餐时,倏地,思绪万千,心情异样涌动……

目睹餐厅,时光仿佛在逆流。倏地,我的眼前闪烁当年读书时白云中学的食堂。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白云中学读首届高中(七二届),那时师生一般都在学校食堂就餐。也有家在附近的学生走读,回家吃饭。食堂坐东朝西北,是一栋前面有走廊、砖瓦结构、低矮的房子。北边是教师餐厅,中间几间是食堂的厨房,南边是售菜饭票的窗口和米库。食堂临水而建,前面的门一律开在走廊里,后门正对着一口水塘,学生的寝室距食堂有几百米之遥。

古语云:日求三餐,夜求一宿。民以食为天,吃饭是民生问题,食堂顾名思义是师生解决一日三餐温饱的地方。教师餐厅摆放着两张餐桌供教师就餐,学生没有餐厅,有的打好饭菜端到寝室里去吃,有的就站在食堂前面的广场上,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一顿的温饱。

餐厅与食堂厨房的隔墙是教师打饭菜的窗口,同学们很少光顾。厨房中间是一排烧煤的灶台,上面有四口大焖子锅,每口锅上罩着70多公分高的木焖子,用来煮饭和烧开水的,还有两口大平锅是用来炒菜的,六口大锅一字形排列在灶台上。厨房的屋顶上一排烟囱成天到晚烟熏火燎的,一会儿有气无力地“吐”着一缕缕白烟,一会儿浓烟滚滚如几条乌龙在天空盘旋,在很远的地方就闻到煤烟的焦味。食堂里几位工友凌晨四五点就起床用大焖子锅熬稀饭,晚上要忙到八九点才歇息。

在通往学校食堂的小路上,每到早中晚开饭的时间热闹非凡,同学们边走边用勺子敲着搪瓷缸,叮叮哐哐……一路奔向厨房学生打饭的窗口。食堂每天按两稀一干向师生供应一日三餐,在很远的地方就闻到厨房饭菜的飘香。教师在教师餐厅的窗口打饭菜,与学生分开。

厨房三道门,一旦开饭就是学生打饭菜的窗口。门外横放一张条桌不让学生进入,一个一米多高的木头饭桶挡放在门口,两个打饭的窗口一个面向男生,一个面向女生,一个是打菜的。学生窗口的菜一般是青菜、豆腐渣、咸菜等。

食堂工友容光焕发,大腹便便,一旦开饭时忙得不亦乐乎!开饭时食堂工友胸前挂一个似地图油迹斑斑的大围裙,抽烟的工友嘴唇叼一支玉猫牌香烟,坐在高櫈上,翘着二郎腿,左手拿个长柄铁勺子,右手拿个打饭的碗,学生依次排队打饭。

学生一般早晚二两米的稀饭,中餐四两米的干饭,饭量大的同学也可多吃几两。那时90%的同学一天吃八两,同学们便开玩笑的说“我们是一天吃八大两的”。

一旦开饭搪瓷缸里放几勺咸菜,排队打饭,端到厨房前面的广场上吃,吃好后将碗拿到厨房后面塘里洗一洗,顺便在食堂木桶里舀半碗温开水带回寝室里解渴。也有一些男同学占着人高马大的优势插队打饭,一些矮个子力气小的同学就提出抗议,小摩擦时有发生。

一旦窗口乱成一锅粥,工友就停止打饭看热闹。工友手拿长柄饭勺,站在一旁眯着三角眼冷笑着:“挤挤挤,我看你们是不饿吧,什么时候把队站好了老子才打饭呢……”后来,学校派教师和学生干部佩戴红袖章值日,维持学生打饭的秩序。

那时,食堂里个别工友三只眼睛看人打饭菜,看到熟人或老乡四两米饭打得满满的,压得板板的,打菜时自然就多一点。也有个别工友一看到形貌昳丽的女同学,顿时眉笑眼开,那手上的长柄铁勺子抖几下,饭菜打得比其他同学就多一点啰!那时,高初中六个班三百多人,男生多,女生少,看到女生窗口暂时没有人打饭,一些男生跑到女生窗口打饭,工友僵持不打,就与工友发生争执。

学校食堂既是非营利性的,又是师生对菜饭质量敏感的地方。同学们总觉得饭菜数量不足,吃不饱,也吃不好,食堂不仅存在短斤少两、克扣饭菜的现象,而且食堂存在卫生不达标的问题。于是,学生会派学生代表经常向学校领导反映食堂工友“打人情饭菜”,强烈要求食堂改善学生伙食,提高饭菜质量和改善服务态度。在学校召开的师生大会上,食堂负责人站在台上,扯着嗓子说:“我向同学们保证,一定让同学们吃得好,吃得饱,吃得巧……”可是,在现实面前似乎就走样了,避免不了学生常与食堂工友发生不愉快的事。

有几次,下大雨中午,几百名学生挤在走廊里排队打饭,由于人多排队秩序混乱,食堂工友与学生发生冲突。堵在窗口的学生把饭桶挤得团团转差点掀翻,工友见势招架不住,竟然拿来一米多长掏煤的铁钩子来对付学生,把几位男生的裤子都撕破了。工友的做法显然激怒了全体学生,引起一片哗然。为了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几位个子高力气大的同学拽住工友不放,要讨个说法和赔偿,结果闹到校长那里,那工友受到严厉批评才平息事态。

在那物资匮乏贫穷的年代,学生生活不仅极其艰苦,而且管理比较严格。学校规定星期天上晚自习,学生必须在下午五点左右风雨无阻赶到学校。那年代生产队是凭工分称人口粮,星期天同学们一般回家挣工分,下午做半下午的工,四五点不约而同提着米袋,拎着菜筒风尘仆仆赶到学校。踏进校园首先到食堂交米,再买一个星期的饭票。一些大同学在家多带斤把米,悄悄的拿到街上去买,弄到几角钱去买菜票,偶尔买点菜吃吃。

食堂里的稀饭煮得很有“水平”,熬得“一面见人”,吃稀饭时根本不用筷子或勺子,喝就能解决问题。一到上午第三节课和下午最后一节课,同学们就饿得心里发慌,两腿发软,口漫酸水,只好勒紧裤带子。有一位学生赋打油诗一首: “二两稀饭浪打浪,鼻风吹得二条沟。一勺咸菜沉碗底,一口能喝底朝天”。有的同学为了节约饭票,早餐刚喝下二两稀饭,又顺便打二两米的稀饭带回寝室中午吃,这样可以节省二两米的饭票。

午餐同学们先排队打四两米的饭,再到打菜窗口排队打两分钱有盐无油的青菜。家庭条件好的同学隔三差五或偶尔去教师窗口,花毛把钱打点荤菜尝尝,那毛把钱的荤菜对家庭条件差的同学简直是奢欲,想都不敢想。

虽然是一日三餐,顿顿只有一点发霉的咸菜,没有半点油水进胃,肚子天天闹饥荒。晚餐太阳还挂在西边,二两稀饭就下肚,下晚自习时肚子饿得咕咕叫,体质差点的同学饿得呕吐黄水。虽说是四两米的干饭,泡泡的一浅碗,没有可口的菜,哪能喂得饱正在青春期发育的学生肚皮呢,营养不良,每天在温饱线上徘徊。

家境稍好点的同学,备点干粮偶尔填填肚皮。有时食堂饭不够就卖锅巴,那锅巴是焖子锅用大糠火熯的,黄而不焦,脆香爽口,是白云中学食堂一大“特色”,特别的好吃。俗话说,一碗锅巴两碗饭,锅巴特别涨肚子,如果吃二两米的锅巴,喝点热水,一上午都不晓得饿呢!一般的情况下锅巴不对外卖,那些与厨房工友熟悉的同学,找工友走后门用饭票买点锅巴,下晚自习时充充饥。那脆香的锅巴嚼得蹦蹦响,令那些饥肠辘辘的同学只咽口水呢!

那时,学校提倡学生勤工俭学,各班有菜地,开荒种些蔬菜,收获时卖给学校食堂,挣点微乎其微的班费,元旦发几角钱的菜票加餐打牙祭。项铺是小吃一条街,离教室仅一条塘埂之隔,清晨街上早点飘香诱人,在教室门前就能闻到炸油锅的香味,一角钱就可以解馋,可是没有去尝过早点的味道。街上的小酒肆饭店比比皆是,我在白云中学读两年却没有踏进半步,橱窗里美食对我们来说只是一道美食风景,唯有观赏,闻香知味,垂涎欲滴,毫无品尝之份。

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回眸四十六年前,在白云中学读书拎米袋菜筒进校园,虽然生活苦不堪言,令人不堪回首,但也孕育着我们那一代人勤俭节约的品德。那食堂一日三餐虽然食不果腹,令人终身难忘,但也培育着我们那一代人不铺张浪费的品质。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回得去的母校,觅不到当年的学校食堂。那1958年建校时的食堂,不知什么年代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可那学生时代食堂一日三餐仍然记忆犹新,令人挥之不去。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可我仍然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从不奢侈浪费,没有“吞云吐雾”,酗琼浆,“筑方城”的习惯。之所以我没有浪费奢侈的陋习,或许是受学生时代艰苦生活的磨练吧!

长按二维码,关注文乡枞阳公众号

 作者简介 

张振中,中共党员,小学语文教师,高级职称。系安庆市、铜陵市、枞阳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教育文汇》《发展论坛》《安庆日报》《安庆晚报》《铜陵日报》《皖江博览》《振风》《新安晚报》《枞阳杂志》《铜陵日报·枞阳新闻》以及各大公众号。教育教学论文获国家、省、市、县教育部门颁发的获奖荣誉证书。著有《初创》《岁月如歌》《张振中教育教学论文选》。2017年散文集《初创》被黄镇图书馆收藏,并颁发“收藏证”。


推荐阅读:

文乡采风|【探索●发现】探访狂狮河漂流项目

文乡摄影 |【汪华君】千年古镇——陵阳

文乡故事|月明春江

文乡情怀|白云中学校园中的那棵老柏树

大美枞阳|白云悠悠项镇铺

【新春记者行】项铺镇柳西村:村民自发建设美丽家园

文乡情怀|时光深处的那一块钟山表

文乡情怀|父亲去世十周年祭

文乡故事|凄婉,斑鸠为什么总是叫“是……姑姑”

文乡美食|舌尖上的珍馐——剜头鸡

文乡往事|远去的木趿声声

美食故事|老祖母晒酱
亲历 | 看吴琼演黄梅戏《女驸马》

文乡美食|辣椒鲊·辣椒油·辣椒糊

欢迎关注文乡枞阳,更多精彩与您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