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枞阳文史|钱铺镇虎栈村鲍涧石桥是怎样建成的?

 文乡枞阳 2020-09-01


看港珠澳大桥的雄姿,感受到国家基建能力的强大。然而,现代大桥有大桥的风采,当年小桥也有小桥的传奇,回顾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枞阳县钱铺乡虎栈村通往将军的鲍涧大桥的建成,就是一个传奇!

此桥建于1962年,地处虎栈村民南行必经之要道。当年,村民出行常被大水挡住去路,特别是大雨天过鲍涧,安全就成了问题,多少年来,这个难以解决的大难题,一直被时任虎栈村书记王本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王本成,曾是新四军第22旅55团特务连连长,抗战后期调任陈瑶湖剿匪时,因叛徒出卖,被土匪残害扔进了水井。幸运的是他在特务连时学习到水下功夫,在井下沉浸了两天,才偷偷爬出来,回到部队一干又是十年。新中国建设初期他被调到枞阳汤沟镇任武装部长,请求退休后,又被上级任命为虎栈村书记。

这位德才兼备的老干部,一心想为虎栈村解决大水拦路的问题,他先后组织村委经过几次大讨论,决定在鲍涧修建一座利民的石桥。

一时找不到建桥师,只好到处贴发通知面向全县及周边招标。这一招标,真还有能人接下了此工程,只是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师傅不是枞阳县的,而是邻县庐江县石桥镇人,他的名字叫李杰。

这位李师傅家族几代都是石匠,祖传下很多技术,他来到虎栈村首先见过王本成,说明开建石桥需要寻找适合的大石头。

王本成先派人带他到了虎栈村的大茶山红岩,因为红岩山上全是巨形岩石,可李杰师傅看了此山石头,直摇头:不行,嫩了。年龄火候还不够!

这些人只好把他带到平顶山,一看这石头太散更不行。他们只好沿着山道向北走到红旗山山顶,这上面的石头虽多,可全是小块,找不到大块可切割石条的。

他们只好沿山路向下往回走。大家到了山脚,一看下面有个大水库,前面就是肖湾组,这个水库就叫肖湾水库。这大半天,他们爬过了好几座大山,穿越了数片树林,汗水湿透了衣裳,见到水库便快步来到水边想洗下手,顺便喝点山泉水解渴。

李杰师傅突然精神一振向一边走去,大家一齐随同李师傅的目光看过去,就见水库尾梢处有块巨大的石头!李杰师傅高兴地说,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就选定它了!石头年龄虽然还嫩了点,但可以切割应用,再过几十年这石龄就合格了。

定下目标后李杰师傅回到老家石桥镇,请来了八位师傅,和徒弟们一齐来切割石条。这些石条长度定在一丈三,正立方一尺五。从此每天吃过早饭,这些师傅们各提篮子,里面有一尺来长的铁钎和三寸来长的铁刹,还有锤子。

来到肖湾水库后面,他们便一个个拿出锤子、铁钎,一锤一锤把那个大石头外围的鼓肚处给锤凿下来。但见小石片纷飞,一会工夫,一个光滑的平面石头就出来了。

接着他们在石头的下面一尺五之处,每隔六寸用铁钎一个约五寸深的洞。再在石头正上方一尺五宽之处,弹上一根一丈三长的墨线,然后顺着这条线往下开一条一尺五寸深的石沟,再在一丈三长的石头前面开个约正立方一尺五寸深的石槽,最后在下面每个小洞里放进约五寸长的铁刹……

几个人一齐抡起锤子敲打铁刹,要求力气均匀,不能把哪一锤打的太轻或太重,几番锤子打下来,就听那石头咔嚓一声巨响,一根一丈三长的大石条就从原巨石上分解了下来。他们接着把分解下来的石条再用锤钎削平,一根完美的长石条就这样完成了。

师傅们每天在李杰的带领下,重复着这样的工作,当他们切割下第十五根石条时,巧合又奇怪的是那块大巨石也完了,再也找不到能切割长石条的了。余下的石块师傅们把它削成小方块或刀片、斧头等块形的。

等建桥的石头预算够了,李杰师傅松了口气。有人笑着说,李师傅,这块巨石与你有缘啊,一定是你前世的三生石,不然怎的建桥石头够了它就没了呢!大家高兴的说说笑笑。

这正是:

书记建桥引众贤,

三生石上系君缘。

李家祖艺传千古,

便利行人万万年。

转过年来一切俱备。这十五根长石条全打磨好了,可是怎么才能运到鲍涧建桥的地方呢?那时没有起重机,更没有载重大卡车,就是有车也没有道路。村委只好组织人员从肖湾队修了一条两米多宽的道路到达肖湾水库梢处,然后组织八十多位青壮劳力,每两人带上一根半腕粗的长麻辫,抬一根竹杠子。每根石条由八对十六个人抬着,一步一步走向鲍涧。

此时鲍涧这边早有人清理好了桥基,用小方石块垒砌起了四个约三米高的桥墩,等长石条抬运来正好方便压上去。桥墩是石刀斧形的,迎水面是刀片形,大水来时可削分开水流;渐渐往后是厚实方块形的。十五根石条压放上去大桥就成形了。

虎栈村民们无不为之高兴,村委决定在大桥通行当天举行一个庆祝典礼。而此时夜灯下正忙碌着一个人,他就是虎栈村名震八方的大书法家、老先生王凤标,王凤标老先生在油灯下干什么呢?他受虎栈村委委托,为鲍涧大桥写一篇碑文。一夜天明,老先生的碑文如下:

六十年代虎栈大队鲍涧大桥桥碑碑文

王凤标 题

谚曰:隔山易,隔水难,隔陡水犹难。唯鲍家涧是我大队社员举步必经之所,亦南北交通之要道。每逢大雨降临,山洪陡发,波涛汹湧,如倒海翻江,行人止步,咨嗟无法以渡,仰天长叹!

今我大队蒙政府之善政,承公社之支持,聘请石工李师傅精心筹划,建造石桥,全队社员踊跃从事,仅两月而桥成。

真是黄龙横涧落,天险变平途!

从此,世世歌功,代代颂美。是为记。

因为老先生年岁已高,这篇碑文由他最得意的学生王礼方用毛笔书写好,再一字一字地刻在一块大碑上面。老先生过目后,添上了一笔:“六八老人王凤标”。可叹最后一笔下去,一个传奇的故事发生了,老先生随之病故。后人解说因为桥碑碑文上刻下了老先生的名字,他的灵魂已归许了这座石桥,老先生成了桥神,世代监守着这座石桥。这成了虎栈村鲍涧大桥的传说。

这座桥碑,承载着虎栈村鲍涧大桥的桥史,可惜文革时被无知的造反派砸了搬到一处当了垫脚石,桥碑石刻碑文就这样消失了……鲍涧大桥,经受过无数次的洪水冲刷,依然牢固。直到1998年因交通需要,经枞阳县委县政府批准,由虎栈村王邦青先生承担,在原石桥下方约五十米处,重新修建了一座适合现代车辆通行的大桥。

鲍涧石桥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王本成、李杰、王凤标三人的名字都随此桥载入了虎栈村的历史。

  这正是:

成就传奇数百人,

感恩书记苦为民。

当歌李杰多功德,

应颂先生入正神。

--END--

来源:文乡枞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王立新,笔名后来

枞阳诗词学会会员

爱好诗词

推荐阅读

文乡传真 | 乌金渡,枞阳首个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将在这里建成!

文乡记忆|在枞阳老牛集,找汤郎中疗伤
枞阳话 | 讲故事:我是一条“农”

文乡情怀|又到雪飘时(附图:请您欣赏枞阳的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