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之五:《万叶集》2 万叶中期包括公元7 世纪后期到8 世纪初叶的70年间。这是一个作家辈出、名作迭起的时期。社会相对稳定,诗歌也兴旺隆盛。这时期的诗歌富于浪漫色彩,题材多样,构思趋于成熟,表现手法也洗练,朝着抒情诗方向发展,从民间歌谣的范畴进入了文学的领域。优秀的作家有柿本人麻吕、大伴旅人、山上忆良、山部赤人等。 柿本人麻吕,生卒年及经历不详,曾当过六品以下的小官,《万叶集》中收录他的长歌20首,短歌70首。他的诗歌庄严却不呆板,缠绵而不轻佻,是《万叶集》中第一位抒情诗人。他在诗歌艺术上对词的运用和押韵方面都有贡献。 向晚湖波急,千鸟聚近江; 鸣声动古意,游子欲断肠。 这是诗人咏日本第一大湖琵琶湖之作。近江一带昔日繁华景象已为眼前的荒凉所替代,更有哀鸣海鸟,格外悲凉。柿本人麻吕可以说是一个" 挽歌诗人" ,作品充满着悲剧色彩。他的艺术地位较高,技巧纯熟,格调畅达,具有卓越的才能。 大伴旅人(公元695-731 年)是奈良朝的武将和著名诗人,出身名门,有很深的汉文化和佛学修养,虽一生荣华,因晚年丧妻又加宦途失意,因而诗中有老庄况味。但歌风明白晓畅,构思新颖,感情充沛: 还故乡抵家作歌三首 客中露宿无此苦,人去楼空心恻怆。 其二 庭园与妹共营建,林木挺矗已成荫。 其三 吾妹手植此梅树,每睹心酸涕泗流。 悼念亡妻,其情切切,触景更添悲情,回家不如逆旅。 大伴旅人的《赞酒歌》因其构思与笔法的独特,而成名作。 山部赤人(公元 -736年)被视为自然诗人,他以短歌叙景咏物,颇有造诣,他把对自然的情感化作诗句,充满温情,如歌咏富士山: 步入田儿浦,富士入明眼, 高峰成洁白,飞雪落纷纷。 自古咏富士山诗成千上万,此被赞为" 千古绝唱" ,最为出于自然而不雕琢。他的自然诗大多清新淡雅,把满腔的热情蕴含在山川树木之中,耐人寻味。 万叶末期是指公元8 世纪中叶的三十年间。这时期的万叶歌风已渐趋没落,内容大多模仿前人,缺乏创造力和生命力,在形式上过份纤巧与雕琢,出现某种颓废倾向。假如有什么可取的话,那就是抒情更为细腻,更遁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大伴家持(公元 -785年)是大伴旅人之子,自幼受诗歌熏陶,颇有诗才,《万叶集》中收他的诗最多,长歌46首,短歌432 首。他的诗感伤纤巧有余,真情流露不足,是万叶末期的典型代表。只有为防人所作的诗比较有生气。万叶早期的朴素自然诗风发展到此,走入了矫饰做作的僻径,也是社会没落的结果。 山上忆良(公元660-733 年),在这些有名诗人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他是《万叶集》中最具进步思想和积极意义的诗人。他曾随" 遣唐使" 到过中国。由于门第卑微,官职低下,一生坎坷不平,所以能够推己及人,了解社会矛盾,同情民间疾苦,创作了许多反映民生艰难的作品。他诗歌的主题几乎都是老、贫、病、死,著名的有《思子歌》、《贫穷问答歌》等。 食瓜忆吾儿,嚼粟更增思。 未知因何缘,生而为吾子。 眼前姿常在,岂有安眠时。 此歌为山上忆良69岁所作,饮食常思亡儿,难以下咽,不能安寝,表现了老年失子的孤苦心情。 在《贫穷问答歌》中,以一个贫穷的文士和一个更为贫穷的农民的相互问答的形式,诉说充满忧患的遭遇。这个农民虽年年辛勤耕作,但是住的是" 东倒西歪的矮屋" ,穿的是" 褴褛不堪" 的衣服,现在更是" 灶里没烟冒,锅中结蛛网,饭该怎么做,早已忘记了" ,他孤苦无告地哀叹道: 都道天地广,无处可容身。 都道日月明,不来照我影。 就是在这种饥寒交迫的状况下,里长手执" 笞杖" 又前来讨租派差,农民发出" 没法活啊这世界" 的悲鸣。山上忆良以同情之心较真实地反映了受压迫剥削的农民的悲惨遭遇,在题材和思想方面开拓了万叶其他诗人未涉足的新境地,也达到新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