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磁州窑白釉黑剔花龙纹瓶鉴定出手正规渠道

 新用户99079681 2020-09-02

  金代瓷器主要出土于金代的城址当中。内蒙古地区出土的金代磁州窑瓷器较多,器型种类也较丰富。磁州窑产品多为一些粗瓷器,胎质较粗,杂质较多,釉色单一。其中在一些筒状器物上有褐花或剔花装饰,有些黑釉瓷器装饰有褐色斑点或填涂的褐色斑块,另外还有一些黑釉或褐釉的结晶类瓷器,胎体厚重,施半釉,呈现油滴、虎皮、兔毫等斑纹。器型主要有碗、碟、盘、罐、瓶、炉、杯、洗、盏托与玩偶等,其中瓶、罐瓷器的把手、穿带部位以点彩为主要釉面装饰,同时结合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笔绘、贴塑、加彩和绞釉等装饰技法,完 美地体现胎釉的装饰风格与特征。总体上看,金代磁州窑瓷器的装饰纹样趋向于多样化,以折枝花卉、缠枝花卉、萱草、水波、鱼鸭、人物、婴戏莲、鸳鸯莲池纹、双鱼戏水纹、犀牛望月、虎头、双燕以及诗文为主要题材。

  在宋代,瓷器多以单色釉取胜,釉下彩还不是主流。但在磁州窑,不仅烧造白瓷、墨瓷、黄瓷、绿瓷、三彩,并在白瓷基础上烧出釉下彩绘,而且装饰手法极为丰富,成为磁州窑的代表作品,可以说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磁州窑的胎有两种:一种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红褐色。白釉普遍带奶白色,不太透明。均使用化装土,器内一般多挂釉。碗、盘一类采用叠烧法,器内留有五个条形支烧痕。在装饰工艺上除黑、褐、绿彩绘外还有划花、剔花和珍珠地划花等等。

  草野之间,代有遗才。磁州窑便是被“官窑”遗忘的一颗明珠,磁州窑系虽不能与五大官窑齐名,在“江湖”中的地位却不可小觑,瓷器史上“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中彭城便是指磁州窑。因磁州窑所有产品都直面市井大众,物美价廉的要求使磁州窑系在粗瓷黏土原料上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内功,众多品类风格清新,不受任何束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磁州窑系最擅长的“独门绝技”为釉下彩绘,又以釉下彩绘划花最为精绝,其纹饰潇洒自如,真切生动,浑然天成。磁州窑系卓然生存于民间,河北彭城、磁县两地为该窑系“宗主”, 窑址遍布于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其粗犷豪放的风格,简洁明快的线条风 一时,又因造型立足于生活实用,大方朴素,坚固耐用,主要窑址千年窑火升腾而不灭。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还往往使用化妆土施加在胎的表面,化妆土最早为白色优质瓷土制成的泥浆,是为了适应粗瓷细作,掩饰胎体表面的凹凸不平,从而提高瓷器的外观质量和釉的白度及光亮度。后又出现了有色化妆土。磁州窑巧妙利用化妆土,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使化妆土成为一种装饰艺术,并达到了高超的水平。

  磁州窑系瓷器胎釉较厚,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画风朴拙粗犷,题材包括山水、花卉、鸟兽、人物等,线条流畅,为一般城乡民众所喜闻乐见。龙凤纹是磁州窑瓷罐的常见装饰,在北京元大都遗址、内蒙古翁牛特旗等地都出土过龙凤纹罐,辽宁绥中沉船也发现过这类器物,可能是销往海外的。磁州窑系瓷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器物上题字,字数多少不一,少则一字,多则数十以至上百字,内容涵盖诗词、记事、格言、用途等等。

  磁州窑在色釉基础上,又创造了在已烧制的白瓷表面加彩,二次烧烤成色的世界上最早的釉上彩绘宋“红绿彩”。单以上两项技术成果与艺术成就,已确立了在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俗话说“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从北宋中期磁州窑就已经开创了,于南宋、元明清达到鼎盛。现在所说的磁州窑器,多指华北地区若干窑场烧造的作品,早年,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磁州窑品种类多,剔花是最典型的装饰技法之一,一般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常见。自上世纪初,引起了国外欧美和日本学者的青睐,在收藏界引起高度重视。磁州窑器多用于百姓生活中的器皿,在起初的产量并不少,但经过千年的历史变迁,能保留到现在完整的器型已经很稀 少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