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第二次“新青年云论坛”于北京时间2020年4月11日晚上7:00进行。云论坛邀请华东师大博士生余庆纯主讲,云论坛由工作室副理事长陈飞主持、副秘书长樊惟媛记录,工作室30多位成员通过Zoom会议平台和微信群参加了云论坛。 举办“新青年数学教师云论坛”,是工作室线下品牌学术活动——“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论坛”的补充形式、变式拓展,旨在拓展工作室成员研究视野、展现工作室成员个人才华。2020年4月份拟举办四场,从5月份开始平均每月举办一场,实现常态化。 余庆纯,女,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生,2019年加入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余庆纯博士生的分享从研究源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总结展望四个方面展开,具体内容如下。HPM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樊惟媛根据余庆纯博士生讲座整理,并经本人审核确认) 余庆纯博士生通过时间轴,展现HPM历史的发展源流,从1976年“数学史与数学教学关系国际研究小组”正式隶属于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一直介绍到将于2021年在中国上海举行的ICME-14与在中国澳门的举行HPM卫星会议.HPM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主题:HPM理论探讨;教育取向的数学史研究;历史相似性的实证研究;数学史融入教学的实践;HPM与教师专业发展;数学史融入数学教材研究。基于云论坛之前的问卷调查,发现中学教师更多关注“数学史融入教学的实践”和“HPM与教师专业发展”。因此,余庆纯博士生从这两方面展开分享。数学史融入教学的实践可分为四环节:选题与准备—研讨与设计—实施与评价—整理与写作。中学教师可先进行第一版常规教学设计;然后依据科学性、可学性、有效性、趣味性、人文性等五个原则,进行第二版融入史料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后(含试讲、正式授课),根据学生的反馈与同行评议,对教学设计进行不断修改,在此过程中,可搜集师生相关的反馈资料,促进深入分析与撰写课例文章。余庆纯博士生介绍了HPM在丰富数学知识积累、丰富指向教学的数学知识、建立积极的数学与数学教学信念等方面对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帮助。HPM研究中,常见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研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叙事研究等。基于前期调查分析,余博士生从调查研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三个方面展开分享。余庆纯博士生以《基于HPM的教师教学需要的统计知识调查研究》(吴俊,赵锐,2014,《数学通报》)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的现状调查》(李保臻,孙名符,2013,《数学教育学报》)为例,解读了开展HPM调查研究的研究设计、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等。行动研究一般按照设计—行动—反馈—反思等四个环节循环进行。余庆纯博士生以《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行动研究》(张小明,汪晓勤,2009,《数学教育学报》)为例,对HPM的行动研究进行了详细解读。余庆纯博士生以《初中数学教师HPM教学的个案研究》(吴骏,汪晓勤,2016,《数学教育学报》)和《基于HPM教学的学生认知发展个案研究》(吴骏,2017,《数学教育学报》)两篇文献为例,解读如何挑选研究主题里的个案。报告总结展望环节,余庆纯博士生认为HPM研究者要注重史料学习、夯实理论基础、树立方法意识和加强实证研究。讲座结束后,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理事长刘祖希充分肯定了余庆纯博士生的分享。余庆纯博士生就参加本次云论坛的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成员提出的问题逐一做了回答,问题包括:HPM在不同场合使用的中文翻译有哪些?目前HPM研究已引入了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反过来,HPM研究有没有可能为数学教育研究贡献新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时,如何选取素材、如何融入?如何积累素材、积累经验?等等。主持人陈飞对第二次“新青年云论坛”做了小结,感谢余庆纯博士生的精心准备和精彩分享,并预告了第三次云论坛将由陈飞本人分享“数学教育文献研究之校勘、目录示例”。本次云论坛结束后,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成员纷纷表示余庆纯博士生的分享很精彩、很细致,方法清晰、案例丰富,大家收获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