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青年论文选读 | 主题聚焦,案例展示,经验分享——第六届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论坛综述

 新青年数学教师 2020-09-02

阅读提示


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成员在完成日常教学(教研)工作之余,潜心阅读与写作,每年发表一批有较高质量的数学教研论文。这是贯彻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四向”发展方针之“向内固本,提升工作室的研究力”的具体实践。

这些论文广泛涉及:数学课程与教材、数学教学、数学学习、数学解题(试题、命题)、数学竞赛与初等数学、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教育研究方法、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数学(教育)史与数学文化、数学科普与现代教育技术等领域。

本微信平台将长期开设“新青年论文选读”栏目,不定期推荐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成员的论文,供青年数学教师同行参考,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本期推荐:

何睦,郭旭彬,范世祥.主题聚焦,案例展示,经验分享——“第六届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论坛”综述[J].中学数学月刊,2020(6):63-65.


主题聚焦,案例展示,经验分享

——“第六届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论坛”综述

何睦(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郭旭彬(广州市第二中学)
范世祥(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2019年8月5日至6日,由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指导、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主办,常州九章书院、上海稷下学宫、无锡新领航学校协办的“第六届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南京师大)论坛暨数学教育实证研究暑期学校”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所大学、180多所中学或教研室、10多个校外教育机构的300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参加了论坛. 多位专家学者莅临论坛作学术报告,数位青年教师分享数学教育实证研究设计与数学教育研究案例.

1、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与学术活动简介

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成立于2006年,由刘祖希等6人共同发起创办,现已有骨干成员80余人,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致力于“为全国青年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做青年数学教师最好的专业成长伙伴”,简称“一为一做”宗旨. 

在这一宗旨的指引下,工作室从2014年开始举办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论坛,2017年开始更是出现了多个论坛并存的局面,历届活动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届次
举办时间
举办地点
论坛主题
1
2014年7月
江苏常州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青年教师数学解题与数学教学研讨会
2
2015年8月
四川成都极客数学帮
青少年数学创新思维教育研讨会
3
2016年7月
首都师范大学
数学教师工作室建设研讨会
4
2017年7月
华东师范大学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PM)暑期学校
2017年8月
陕西渭南高新中学
青年教师中考数学压轴题讲题比赛
5
2018年8月
贵州师范大学
全国数学教育研究
学术年会专题报告
2018年8月
陕西渭南高新中学
青年教师中考数学压轴题讲题比赛
2018年9月
吉林长春净月实验中学
青年教师中考数学压轴题教学研讨会
2018年10月
江苏常州九章书院
新青年数学学校筹备会议
6
2019年4月
广西柳州高级中学
高中数学课程基地建设与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研讨会
2019年8月
南京师范大学
数学教育实证研究暑期学校
2019年8月
江苏沭阳高级中学
青年教师高考数学压轴题讲题比赛
2、第六届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南京师大)论坛简介

本次论坛聚焦“数学教师如何开展数学教育研究”与“数学教师如何做好数学教育实证研究”两大议题,南京师范大学单墫教授、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喻平教授受邀在大会作了专题报告. 喻平教授作为本次“数学教育实证研究论坛”的首席专家,现场听取并点评了三场数学教育实证研究的案例汇报. 作为主办方,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推举了工作室的七位成员分享了自己的数学教育研究成果与研究经验.

2.1  如何开展数学教育研究

8月5日上午,单墫先生、郑毓信先生分别作大会主题报告. 单墫先生的报告主题是《漫谈数学学习与解题》,单先生全程使用纸笔讲课,他从小时候玩骰子、骨牌谈起,说明游戏可以促进数学学习,风趣幽默. 随后单先生结合自己从小学到大学的求学经历,分享了广泛阅读、反刍思考、勤奋写作、努力提高见识与眼光的学术经验,娓娓道来的故事情节透露着单先生对数学的痴迷,对数学教育的热爱,以及老一辈学者谦虚踏实的治学态度,令人敬仰. 郑毓信先生的报告主题是《数学教师应有的“文化担当”》,郑先生首先结合实际案例引发大家对数学教育的思考:“三会”是否可以被看成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自身工作的意义?所谓的“(数学)深度教学”究竟“深”在哪里?在随后展开的报告中,郑先生从文化与数学文化、数学教师的“文化担当”两方面提出自己的深刻见解. 郑先生还提出了自己对青年数学教师的热切期望:努力培养学生长时间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包括由“理性思维”逐步走向“理性精神”;努力帮助学生学会自学.

8月5日晚上,青年数学教育工作者论坛如期举行,华中师范大学彭翕成博士带来了题为《向量是数形结合的桥梁?!》的精彩讲座,他从“向量是数形结合的桥梁?!”这一话题出发,向大家展示了“点几何”的解题魅力,以及张景中院士开创的“教育数学”学科的勃勃生机.

8月6日上午,举行了新青年数学教育研究系列报告会. 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6的位成员分别介绍了研究成果与经验. 张国治老师的报告是《第九届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活动评课心得交流》,他介绍了:赛事的由来及自己参加此次活动的缘由、评委的构成及前期的准备工作、评课的视角及现场评委的工作、反思总结及给青年教师的几点建议. 何睦老师的报告是《高中数学章节起始课的研究与设计》,他结合已出版的同名专著介绍了该研究的缘起、设计、结论、展望,并给出了青年数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良好建议:以一条主线(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学科能力)开展多项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和项目建设进一步推动数学教育教学的研究. 陈飞老师的报告是《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常态化实践》,他分享了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常态化的资料来源、活动形式等关键因素,以及对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作用. 范世祥老师的报告是《数学高考复习“三循环、四渗透”模式》,他通过长期高三数学复习教学实践,提炼了“三循环、四渗透”模式,“三循环”是指练内功、修教法、精诊断,“四渗透”是指渗透数学知识和结构、渗透数学方法和过程、渗透数学思想和文化、渗透数学经验和情感. 杨续亮、储百六老师的报告是《初等数学研究的来路与去路》,报告分为:初等代数的几个观点、初等几何的研究对象、初等数学的发展历史、近年来初等数学的研究概况、初等数学的研究方法等几个部分. 宋书华老师的报告是《初高中数学深度学习辅导平台研发与应用》,他结合当前深度学习理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介绍了初高中数学深度学习辅导平台的研发与应用,帮助大家了解新时代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2.2  如何做好数学教育实证研究

8月5日下午,喻平教授作为本次“数学教育实证研究暑期学校”特邀“校长”与授课专家,为全体参会学员详细讲授如何做数学教育实证研究. 喻平教授从什么是实证研究,为什么要做实证研究,如何做实证研究三方面展开讲座. 他结合多个实证研究案例,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实证研究的方法和研究设计. 从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的处理,到研究论文的写作和修改等方面的讲解,帮助大家拨开了实证研究的迷雾,搭建了清晰的研究框架. 喻平教授的讲课给予全体与会学员极大的启发和思考,极具操作性的指引更是激发了大家对实证研究的兴趣.

在数学教育研究实证案例展示环节,孔德鹏、樊惟媛、马峰三位老师分别进行了案例展示. 孔德鹏老师展示的案例是《高三年级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与数学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案例通过规范的实证研究,得出了若干有价值的结论:(1)高三年级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与数学学业成绩之间存在密切联系;(2)高三年级学生的逻辑推理水平对数学学业成绩有预测作用,逻辑推理能力对学业成绩有直接的影响作用;(3)文科和理科的学生在逻辑推理能力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男生和女生在逻辑推理能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5)高三年级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成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6)类比、归纳和演绎三个维度的推理能力都与学业成绩显著相关,但相关系数不高. 男女生在类比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归纳维度在0.01水平有显著差异,演绎维度在0.05水平有显著差异. 马峰老师展示的案例是《IB数学内部评价的实施情况调研及其借鉴意义》,案例通过对IB课程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于IB数学内部评价的反馈意见,反馈的数据一方面用来建议IB组织进一步改进IB内部评价的方式,另一方面,对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要求的数学课题研究活动的实施,具有前瞻性的借鉴意义,包括对教师由此产生的工作时间和学生为课题研究投入时间的合理预估,对师生的数学学术写作的培训需求等.樊惟媛老师展示的案例是《2019年高考中的数学文化类试题统计与分析》,案例通过对2019年全国各套高考试卷中的数学文化类试题的分布、特征、理念等维度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和建议. 喻平教授应邀对三个案例进行了点评,既肯定了案例已取得的研究进展,也提出了修改意见,比如有的需要进一步聚焦研究的问题,有的需要进一步优化研究的方案.

3、论坛开展的启示与思考

经过6年的发展,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已初步构建了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论坛“1+X”格局,即力争每年举办一场高校论坛、若干场中小学论坛. 其中高校论坛每年聚焦一个当下数学教育的热门主题,以大会主题报告与案例展示相结合作为其基本形式. 大会主题报告由国内外知名的数学教育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嘉宾,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 案例展示环节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围绕大会主题的案例汇报,另一部分则是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案例展示,这两部分均由中学一线教师担任主讲,论坛为青年数学教师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与机会.

时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地的培训活动也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培训活动也大都一改培训者说教式的、培训者权威型的知识传递的方式,转变为“聚焦主题、案例展示、经验分享”型的培训方式,这样的培训无论从组织形式、组织流程抑或是具体的培训效果来看,对一线教师的指导、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无疑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论坛是众多培训活动中较为有效的培训方式,多年来也得到了高校教师的支持、中小学教师的认可和欢迎.

当然,培训活动更多的是理念的更新,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成为培训的一个重要目标,但若受训者脱离教学实践,不将更新后的理念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那也很难凸显培训活动的成效,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培训“听听激动、回去之后一动不动”的培训局面. 虽然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较为复杂,但教师观念确实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影响,二者的一致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1]. 因此,如若要提升培训活动的有效性,受训教师要自觉从理论走向实践,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进一步提升反思的有效性?以下结合自身的实践与体会,给出一些建议.

首先,要不断提升反思的自觉性.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和推动者,教师的反思能力与反思习惯将会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成败,改革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 优秀的教师是自己反思出来的,而不是教或评出来的. 因此,要让教师真正认识到进行专业的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要努力提升反思的自觉性和主体能动性.

其次,要不断明确反思的目的. 教师进行反思是对数学教育教学的理性思考与分析,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进步. 反思的目的是为了重构教学,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数学教学,因此教师要不断明确反思的目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科教育的良性发展.

最后,要不断提高反思的能力. 教师如何提高反思的能力?笔者认为反思能力的提升得益于经验的积累、专业的阅读和专业的思考.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从已有的实践和经验中得到从事新的实践活动的重要生长点,教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和艺术,因此经验的积累很重要. 同时,任何人都是借助一定的理论、工具或概念框架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的,因此教师要进行专业的阅读和专业的思考,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培训资源,加强学科教育的理论学习,运用理论指导反思行为,不断拓展反思的内容、拓宽反思的视角、提高反思的能力,提升反思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吴晓红. 教师培训何以回潮[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9):26-28.

阅读链接:

第一届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论坛会议简讯
第二届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论坛会议纪要
第三届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论坛会议纪要
第四届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东部)论坛会议纪要
第四届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西部)论坛会议纪要
第五届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南部)论坛会议纪要
第五届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西部)论坛会议纪要
第五届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北方)论坛会议简讯
第五届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东部)论坛会议简讯
第六届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论坛(广西柳州)暨高中数学课程基地建设与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研讨会议纪要
第六届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论坛(南京师大)暨数学教育实证研究暑期学校会议纪要
第六届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论坛(江苏沭阳)暨2019年青年教师高考数学压轴题讲题比赛会议纪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