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浮桥何日见真颜?

 jxyslza 2020-09-02


几天前到江西黎川县城一日游,回来发了4篇游记,其中专门写了黎川的两座廊桥。我的家乡有三座桥值得一说。其一:湖坊镇的廊桥——澄波桥——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其二:永平镇大义桥唐贞元年间(785-804)始建木桥,宋绍熙三年(1192)重修,清乾隆六年(1741)改建全部由花岗岩建造的石桥,使用至今。其三:河口镇的浮桥,它诞生于清光绪年间。
浮桥,指用船或浮箱代替桥墩,浮在水面的桥梁。军队采用制式器材拼组的军用浮桥,则称舟桥。浮桥的历史记载以中国为早。《诗经·大雅·大明记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记载了周文王姬昌于公元前1184年在渭河架浮桥。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公孙述在今湖北宜都、宜昌间架设长江浮桥。西晋武帝泰始十年(274年),杜预在今河南孟津附近的黄河架设河阳浮桥,曾持续使用达800多年。


上世纪80年代末,山西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从黄河里打捞出4只铸铁的牛。这是古代黄河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的遗物。这4只铁牛称为开元铁牛亦称唐代铁牛,原来位于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铸于唐开元十三年( 725),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元末桥毁,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打捞上来本来是好事,但怎么保存成了麻烦事。我看了电视上的介绍,现在那几只铁牛用粗粗的钢架支撑着,因为四条牛腿逐渐氧化腐朽,已经支撑不起铁牛庞大的身躯了。所以现在看上去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我的家乡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是明清和民国时期江西“四大名镇”之一。长江支流信江自东向西流经河口镇,注入鄱阳湖。一江两岸,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流经铅山县的信江之上没有桥梁,只有建于清末的浮桥连通两岸。


浮桥全长原有180余米,现在江面窄了,浮桥比过去短了一些。两根清朝光绪年间锻造的熟铁链至今基本没有锈蚀,漆黑光亮,生动的诠释了古代能工巧匠的“工匠精神”。铁链串起40来只木船,竖着架上两根木粱,然后横着铺上木板,大约4米来宽。在靠近南岸的一头,预留了通航帆船的缺口,由3块或两块跳板连接两头的浮桥,有帆船经过,管桥的人会撤去跳板,没有桅杆的小船或者竹筏、木筏可以从跳板下面无障碍通过。旧社会,来往的船工会给管桥人的一个小竹篮里扔一文钱,解放后政府接管了,过桥费也就免了。每当洪峰来临,信江水位暴涨,为了安全起见,浮桥会临时拆除,漂浮在信江两岸。待洪峰过后再复合。


七十年代末,木船也经历了没人管的“十年浩劫”,腐朽不堪,为了安全起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政府干脆拆除了浮桥。几年没有浮桥了,河口镇信江两岸的人们都不习惯,于是政府顺应民意,由交通部门投资,恢复了浮桥。遗憾的是,由于资金有限,架桥的船由木船改成了钢船。船牢固多了,但浮桥的古朴的韵味也丧失殆尽。这有点像永济市大铁牛的遭遇。我有点担忧,维系浮桥的那两条光绪年间的大铁链一旦腐朽,河口镇的浮桥还能不能存在?


时代沧桑,河口镇至今仍保存的浮桥除了它的实用价值之外,还有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河口镇标志性的建设。浮桥的存在,除了交通的便捷,还给河口镇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另外的好处。浮桥上可以垂钓,可以洗衣,可以沐浴,可以乘凉。这是老河口人抹不去的记忆。如果有条件的话,再把钢船换回木船,修旧如旧,浮桥的价值将得以回归。建议学学赣州市。赣州市的赣江上也有浮桥,长达400余米,至今大部分仍然使用木船,成为赣州一景。


铅山的旅游资源可以说是“富矿”,但欠账太多,久而久之,它的价值也就在逐渐递减了,这是很遗憾的事。去年听说将招商引来巨额投资,真的实现,河口会成为另一个乌镇或者周庄?或者像是湖南的凤凰县?我的愿景很简单,只要把浮桥变成木船就行,这样立竿见影的好事能花去所谓巨额投资的一个零头吗?投资商不是慈善家,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的兴趣不会是这座浮桥。

第628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