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刻画了很多痴情男子,段誉算其中最苦的一个。他出身大理皇室,按理来说,他想要什么女子,都应该唾手可得,明明倚靠着整个大理的势力,却偏偏“三千弱水我只取一瓢饮”。他爱上了王语嫣,是他命中的劫难,在他心里,他从来没想过能和王语嫣在一起,他只希望能够在后面,默默地看着王语嫣幸福就好。而段誉和王语嫣能够结缘,却是在姑苏氏的听香水榭。
段誉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了慕容家的听香水榭,在这里见到了阿朱和阿碧,才有的后来阿朱带段誉去曼陀山庄,见到王语嫣的故事。可以说,在这里,才是段誉劫难的开始。 原著对这段,只是简单描述了段誉喝碧螺春。不得不说,金庸先生的确博览群书,对碧螺春的别名“吓煞人香”都有所了解,但还是有一段与真实的历史不符。 在段誉所在的北宋哲宗年间,的确还未有碧螺春的称谓,但是金庸先生所描述的饮茶方式,却和历史是相违背的。原著中对这段的描述,是采用的“泡茶法”,不懂茶的人肯定没感觉,但其实,泡茶法是在元朝时期才有的饮茶方式。宋朝人民饮茶,用的是点茶法或者煎茶法,段誉是不可能懂得300多年后的饮茶方式的。 这个片段,在林志颖版的《天龙八部》电视剧中,也有所表现。小说可以娱乐大众,但是历史还是需要真实。下面让我科普一下我茶叶的起源,和们各个朝代的饮茶方式的变更吧。 一、茶叶的起源中国是茶叶之乡,因此,茶叶起源于中国古代,是公认的事实。 而茶叶的存在,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这段历史虽然没有记载,但是第一个发现茶叶的人,却在《神农本草经》中曾有记载:
神农尝百草,是大家都知道的历史,但是神农是发现茶叶的第一人,却鲜有人知晓。相传神农氏长年累月地尝食各种草药,胃里早已积累了72这种毒素,偶然吃了茶叶,才解了毒。 这段虽然有些传神,但是我觉得可能性很大,神农氏发现茶叶,被多数人接受,依据就是神农氏被称为“茶的祖先”,甚至在当代的某些地区,还有神农发现茶的雕像,用来纪念这一历史,这就是茶叶的起源。 二、唐朝以前,人们喝茶的方式,类似“喝汤”自茶叶问世以来,人们就开始学会享受茶叶的美妙滋味,但是碍于古代的设备落后,人们喝茶的方式就很粗糙。 在商周时期,茶叶在上流贵族之中,很流行。在商朝的《诗经》中有记载:
而这时的茶叶,并非是饮用,而是用手放入口中咀嚼,品尝茶叶的味道,用“吃茶”来形容更为贴切。即便是如此粗糙的“品茶方式”,也是贵族们的专利,在寻常百姓之中,是没机会享受到的。 后来渐渐发展到了三国时期,人们的饮茶方式,从干嚼过渡到了烹煮。 魏国张辑在《广雅》上说:
三国时期的人们,懂得将茶叶采摘回来,制成饼状方便储存。在烹煮方式上,却何如今大不相同,甚至难以接受。在三国时期,人们饮茶方式,就像是在喝汤,人们煮茶,不仅仅是放茶叶和热水,里面还要加入葱、姜等调味品,也许还会加入别的菜品,来丰富味道,在那时饮茶不是一种风俗,而像一道“黑暗料理”。即便如此,人们仍然乐此不疲。 三、从唐朝开始,人们饮茶方式才渐渐“正常”起来在亘古的历史长河之中,隋唐时期,是人们饮茶文化的巅峰。 因为“茶圣”陆羽,诞生在伟大的唐朝,他所编写的《茶经》,在总结了前人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大量理解,后代的饮茶方式,大多都是延续陆羽的《茶经》。 而在唐朝时期,人们喝茶的方式,就是使用的陆羽《茶经》中的“煎茶法”。 根据《茶经》煎茶法的记载:
“煎茶法”,是人们采摘的茶叶制成饼茶,放在火上烤烤,冷却之后煮沸,还要加盐调味。而在分茶的时候,前三碗的味道最佳,趁热饮用最是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人们饮茶就已经开始使用茶器了,不管味道如何,唐朝人民的仪式感还是很足的! 后来就发展到了“段誉所处的北宋哲宗年间”,饮茶方式以“点茶法”为主。 宋代蔡襄《茶录》中记载“点茶法”:
“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这句描述很有意思,茶放多放少,不仅带来的景象不同,味道也会有所偏颇,描述的很直观。而“点茶”,和之前饮茶方式较为不同,取缔了煮茶,采用了碎茶放在碗中,用热水冲煮,为了方便入味,还发明了“茶筅”用来搅拌。
这足以证明,点茶在宋朝已经成为人民饮茶方式的主流了。 四、元明清时期,饮茶方式以“泡茶法”为主自元朝开始,人们饮茶方式以“泡茶法”为主。 茶人发明了“撮泡”、“壶泡”等方法,茶叶用沸水泡在碗中,以茶盖封其香味,这与段誉当时的饮茶方式极其类似,因为这是元朝之后,特有的饮茶方式。 而且茶室的建立,就是在明清才开始流行的。 屠隆《茶说》的“茶寮”记载:
明清时期的人们饮茶,早就不在乎其味道,反而更加注重那份意境,在茶水的烟火气之下,是充满了幸福的满足感。 这种“泡茶法”传承至今,基本成了现在饮茶方式的主流,因为方式简单而得到广泛喜爱。 在这种种饮茶方式里,包含了中国文化的不断改进和传承,饮茶方式至今,基本延续了前人的总结。现在这个急管繁弦的社会,饮茶其实是想谋求心中的一份宁静,很多人谈生意,也愿意在茶室,就是为了寻求外界没有的安静感觉。也有很多人就是衷于此道,从水到茶具,无一不是精心准备,只是为了那入喉的满足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