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初中送报买农场! 1.12岁,在祖父的杂货店打工 1942年,沃伦·巴菲特12岁,他父亲当选为国会议员,全家搬到了首都华盛顿。 环境的变化令小沃伦难以适应,他思乡心切,郁郁寡欢,经常整夜无眠。 后来,他给祖父欧内斯特写信诉说了自己的抑郁心情。 祖父很快回信建议他搬回奥马哈,并读完8年级。 最终,父母同意了这个建议。 沃伦·巴菲特回到家乡,与祖父和爱丽丝姑姑一起生活,并参加到了祖父的巴菲特父子公司的繁忙工作中。 搬箱子、拉苏打水瓶、清扫垃圾箱…… “没有谁在店里闲荡,从早上第一个钟点开始一直到晚上,你都处于无比的繁忙之中。” 在这里他直接感受到了祖父节约每一分钱的美德。 同时,他的失眠症彻底被累治愈了。 用多丽丝姑姑的话说:“天哪,不,他睡得欢呢。” 查理·芒格小时候也曾每周六在巴菲特父子公司工作。 但他和沃伦·巴菲特的相遇,直到成年后才有缘一见。 这段时间,沃伦·巴菲特还经常到父亲的一位朋友家做客,并再次宣布他将在30岁前成为百万富翁。 当对方问他为什么想赚那么多钱时。 他说出了后来被广为流传的那句名言: “这倒不是我想要很多钱,我觉得赚钱来看着它慢慢增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2.13岁,开始伟大的送报事业 送报,曾经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工作,象征这个国家努力开创新局、不屈不挠、孜孜不倦的精神。 送报员负责订户报纸的进货、销售和递送。 而且他们通常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出门工作,甚至在天气严寒的季节,也是独自一人完成所有工作。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就是,送报员几乎都是未成年的孩子! 有本书叫《报童瑞恩:送报纸的巴菲特美国式直线创富法则》,其中揭示了报童是如何从送报的经验里学到教训,而这些教训最终使他们得以提早迈向成功之路,对于教育孩子来说,是个不错的读本。 13岁,沃伦·巴菲特回到华盛顿,同时也开始了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生意——送报。 开始是《华盛顿邮报》,但他认为光送一份报纸投入产出比低。 从这一刻起,沃伦·巴菲特的企业家思维开始闪烁光芒。 因为,投入基本是固定的,不管送几份,都要在一条线路上走一遍,那最简单、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品类。 于是,他又开拓了送《华盛顿时代先驱报》的业务。 并且,为了继续增加线路的产出,沃伦·巴菲特还在送报路线经过的公寓里兜售杂志。 这位小企业家还没有满足,他认为,既然一条线路可以赚钱,只要简单地复制线路就能大概率成倍赚钱。 说干就干,这就是小沃伦的风格,很快他就拥有了5条送报线路,每天早上5点20就得出发赶公交车,因为早上要送大约500份报纸。 后来,沃伦·巴菲特特别喜欢向别人讲述这个双重路线的送递故事。 在菲利普·格雷厄姆代表《华盛顿邮报》收购《华盛顿时代先驱报》之前,小沃伦就已经在送报路线上将它们合并了。 在他的精心运营下,送报业务成了一项大生意,每个月可以挣到175美元,相当于当时全天工作的年轻人的收入。 有人曾帮他计算过,20岁之前的他已经干了十几个行业,其中卖报纸一直是他最稳定、最喜欢的工作,同样,也是他最稳定的收入来源。 即便后来有了新的生意财源,他还是在卖报纸,直到研究生的暑假期间,他仍在卖报纸,当然,那时的规模更大。 甚至其父对他最有效的训诫是:如果学习成绩上不去,就不要送报了! 正是在送报过程中不断深入了解产品,沃伦·巴菲特注意到了报纸行业的利润丰厚。 1984年他这样写道:“一家具有主导地位的报纸,其经济价值是优秀的,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一类。”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报纸不再居于垄断地位,其他媒体分食了报纸业那块广告大蛋糕。 1991年,沃伦·巴菲特说:“实际上,报纸、电视、杂志这类媒体开始像普通商品型企业一样运转,不再是特许经营权类型的企业了。” 在赚钱的同时,他还积蓄着每一分钱。 13岁时,他开始登记自己的收入并提交了纳税申报表。 1945年,14岁的沃伦·巴菲特已经拥有了1000美元以上的储蓄。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取出了1200美元,投资到了内布拉斯加的一块40英亩的农场上,并出租给农民。 他在高中时的自我介绍词是:“我是来自内布拉斯加的沃伦·巴菲特,在中西部拥有一块农地。” 3.不成功的离家出走 总的来说,初中时代,除了送报,沃伦·巴菲特一点都不开心。 在学校,他经常给老师找麻烦,学习成绩也平平,不合群,不修边幅,就连校长都找其母亲提醒要好好给他修整一番。 甚至,14岁时,他还伙同两位小伙伴一起离家出走,准备到宾州一个高尔夫球场当球童。 不过,这次出走并没有完全成功。 他们虽然到达了目的地,可是,第二天却在酒馆的房间里遭遇警察的盘问。 尽管沃伦·巴菲特的油嘴滑舌让他们蒙混过关,最后警察将他们放走,但三个人的热情被扑灭了,当天搭车回家! 不过,这次不成功的反叛,却改变了沃伦·巴菲特,他在学校突然用功起来,显得非常驯服。 六、高中,为本金而奋斗 1.开各种公司 上高中后,他还在不断寻找、尝试各种赚钱机会,并将自己的几项新买卖称为公司。 “巴菲特高尔夫球公司”——卖二手高尔夫球,6美元12个,他从芝加哥进货,进价是12个3.5美元,每卖12个高尔夫球,可以赚2.5美元。 这个生意是他早就做过的,还在奥马哈时,他曾号召半数邻居的小朋友们一起收集高尔夫球,然后他按品牌和价格分类整理出来,再让小伙伴拿出去叫卖,他给提成。后来生意实在太火,他们被职业贩子赶走了。 “巴菲特邮票公司”——向内布拉斯加以外的地区出售值得收藏的成套邮票。 “巴菲特光亮公司”——则从事汽车护理上光业务,后来,他放弃了这个生意,因为这事儿基本是个体力劳动,而且工作量大的惊人。 你想不到的是,他居然还撺掇朋友造假硬币,当然这个没成功。 2.经典之作——弹子球机租赁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他和朋友合伙,将25美元买来的二手弹子球机修好后,再租给理发店。 这样理发的客人在等待时可以投币玩游戏。 没想到这招很灵,第一天他们就用一台机器赚了14美元! 而且这个生意的扩张速度相当快,一个月就铺了三家理发店,后来又扩张到七家。 “后来,我们每周挣50美元,我从未梦想过生活会是如此美好。” 沃伦·巴菲特在这个生意中充分显示了他的资本和财务能力,他负责为机器筹措主要资金,朋友则发挥动手的能力负责修理 。 同时,沃伦·巴菲特还记账并打印每月的财务情况报表。 从这次的经验他学到一件重要的事:“资本会为主人工作。” 在高中毕业后,他已经存到大约5000美元。 这笔钱来自他送过的60万份报纸,来自他的弹子球游戏机出租生意,还有来自那块农场的佃户…… 这是沃伦·巴菲特人生的第一桶金。 3.延续儿时对赌马的喜好 预测艺术要以信息为基础,关键在于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信息,然后正确地分析,理性地使用。 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沃伦·巴菲特就在阿克萨本赛马场中首次进行了预测。 他的好朋友拉塞尔的母亲将他们带入赛马的天地。 因为两个人年纪太小,不能下注,所以他们就开展了一项“弯腰屈身运动”。 也就是去捡拾地上被人们丢弃的注票,也常常能发现中了奖但又不小心被扔掉带着“魔钱的票”。 在赛马场,沃伦·巴菲特学会了一点看马经,这为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预测赛马结果综合了他非常擅长的两件事:收集信息和数学计算。 除了赢家有4条腿、在跑道上奔跑之外, 赛马和玩21点时候的计数没什么不同。 很快,沃伦·巴菲特和小伙伴有了足够的了解并写出了自己的马经,他们灵机一动,将其称为《稳健之选》。 他们在家里的地下室用一台老式打字机将赛马的名次预测打印成稿。 然后跑到赛马场叫卖:“快来买《稳健之选》吧!” 不过,当时《蓝色马经》的销量最好,而且价格比较贵,赛马场会从中抽佣金。 而他们的《稳健之选》只卖25美分,属于打折商品。 但是,赛马场很快就不让他们卖了,“因为除了我们之外,他们对赛马场卖的所有东西都可以宰上一笔。” 不过沃伦·巴菲特的赌马情结并未结束,在父亲当上国会议员后,因为有权使用国会图书馆,所以他请求父亲:“爸爸,我就想要一样东西。我想你去国会图书馆把里面所有和赛马预测有关的书都借出来。” “于是,父亲就给我找了几百本关于赛马预测的书。” 看书、订阅杂志、实地考察,在前一天进行预测,第二天看是否有效,“我每天都测试自己的预测能力,测试我脑子里所有不同的系统方法。” 这让沃伦·巴菲特对赛马的认识大涨,而且总结了不少赌马中存在的规律,比如: 输了之后继续赌,直到输光为止。 而赛马场靠的就是人们不停歇地下注,直到他们输钱为止。 这不就是赌徒输光定律吗! 他开始思考,如果做一个出色的专业赌马人,并对上面的规律善加利用,是不是肯定能赢到钱呢? 高中时期,大概在16岁的时候,他暑假会回到奥马哈去阿克萨本赛马场赌马。 平时,还会找自己的高尔夫教练一起去西弗吉尼亚查尔斯顿的赛马场,甚至是请假不上课也要去。 而这位名为鲍勃·德韦尔的高尔夫教练被沃伦·巴菲特视为可以提高自己的赌马技术。 德韦尔教会了他如何高明地阅读最重要的马经——《每日赛讯》。 后来,他还和同学一起去赌马,投的赌金在6~10美元之间,有时候买得很准。 “沃伦只在独赚赔率很好的时候才下大赌注,但是,他会冒风险把送报赚的辛苦钱投到看中的赛马身上。” 这个风险就发生在他自己一个去查尔斯顿赌马。 他在第一轮比赛中输了,但他没有就此回家。 他不停地下注,又不停地输,直到他输的钱超过了175美元——差不多输了个精光。 后来,沃伦·巴菲特这样总结道: “我回到家,去了Hot Shoppe给自己点了他们提供的最大份的东西——一份巨大的奶油巧克力圣代冰激凌,这花掉了我剩下的所有钱。我一边吃,一边算我得送多少份报纸才能把我输掉的钱挣回来。我不得不工作一周多才能赚回这些钱,而我损失掉这些钱是因为一些愚蠢的原因。 我不应该每场比赛都下注。我犯了最严重的错误,输钱了,而我认为我那天能把输的钱赢回来。之前说过的第一条规则是第一轮比赛后,没有人就此罢手。第二条规则是你不必非得用输钱的方式把钱赢回来。你知道,这是非常基本的道理。” 他意识到自己作出了一个情绪化的决定吗? “噢,是的。噢,我觉得很恼火。那是我最后一次做这样的事!” 4.继续专心研究投资 除了做生意,沃伦·巴菲特还在专心地研究投资。 就像别的男孩在早饭看报纸时,会留意阅读体育版,而他却已经开始研究股票图表了。 并且他已经读了不下100本有关商业的书籍。 甚至关于他是股票投资专家的猜测传到了学校,就连老师们都千方百计想从他那里挖出一些关于股票的信息。 在其高中学校的年鉴中,对他的描述如下: 有着双明亮的、流露着渴望的眼睛,整齐中分的头发和温驯的笑靥。 标题上注明着“喜欢数学……是一个未来的股票经纪家”。 七、从小就热爱阅读,并从书中找方法找答案 沃伦·巴菲特是第五十三大街有名的书虫。 他被邻居们认为拥有照相术一般的记忆。 “我从没见过他扶犁耕过地,但是,他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布赖恩特夫人这样说道。 而且,沃伦·巴菲特有个特别好的习惯,那就是遇到不懂或想不通的事都会先阅读大量相关图书。 比如:如何获得财富、如何投资、如何赌马等。 下面,坤鹏论再讲几个与他读书相关的事情。 自从10岁开始对股票发生浓厚兴趣后,沃伦·巴菲特每个周末都认真阅读《巴伦》杂志的交易专栏,在将父亲书架上的所有书籍看完后,又读完了当地图书馆里所有关于投资的图书。 而且他的投资之路和一般人类似,也曾琢磨过旁门左道,热衷奇门遁甲。 只不过他在30岁前就已经走完这条歧路,而很多人在这个年龄才刚入市。 在大学毕业回到奥马哈后,沃伦·巴菲特开始研究技术分析。 “我把所有这些书读了一遍又一遍。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加菲尔德·德鲁写的那本关于零股交易的经典著作,我整整读了三遍。我也读了爱德华和迈吉写的那本技术分析圣经《股市趋势技术分析》。我会跑到图书馆,把这些书一口气读完。” 而且,他并不是光看书,还会每天画图表,分析股票走势,试图发现哪一个技术手段真的有用。 一天,他在当地图书馆看书,发现了刚出版的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新书《聪明的投资者》。 他描述当年的情景:“就像看到了一道光!” 格雷厄姆与大卫·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对于求知若渴的沃伦·巴菲特而言,如逢甘霖。 他不仅读书,还要到格雷厄姆身边聆听教诲。 他毅然离开奥马哈前往纽约,加入了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课程。 作为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主任,大卫·多德的课《证券管理和证券分析》以《证券分析》为基础。 这本书,大卫·多德是起草和架构组织者,自然对书的内容非常熟悉。 那么,有比书作者还要熟悉书的内容的人吗? 有! 那就是沃伦·巴菲特。 “事实就是,我比多德更了解教材。我可以引述书里的任何一段内容。这本书差不多有五百页,我知道里面的每一个例子,我已经把内容全都吸收了。有如此喜爱他的人,你可以想象一下这对多德有怎样的影响。” 很快,沃伦·巴菲特就成为班上最聪明的学生。 每当格雷厄姆发问,甚至问题还没有说完, 巴菲特就已经举起了手。 和里克·卡尼夫一起创建红杉基金的比尔·鲁安也在同一个班级。 他说在沃伦·巴菲特和格雷厄姆之间有着瞬间的化学反应般的默契,而其他的同学们基本上是观众。 沃伦·巴菲特的最终成绩是A+,这是格雷厄姆执教22年以来给出的第一个A+。 当他开始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时,让他一战成名的联合电车公司和可可豆交易, 他首先研究了格雷厄姆公司的所有材料,不放过一页纸。 为了找到有价值的“烟蒂”公司,厚达10000页的《穆迪手册》,他翻了好几遍。 为了真正判断出公司的价值,他直接跑到待评估公司去实地调查。 他所主导的这两个项目,是符合格雷厄姆公司的操作标准的,他为公司赚了很多钱。 但是,他的计算和调查表明,更大胆的行动,可以赚的更多。 在他用自己资产进行的交易中,确实赚的更多,事实上他破纪录了。 这两笔交易为他赚了3.5万美元。 除了投资之外,沃伦·巴菲特遇到其他问题也会首先想到从书中找方法。 比如高中时,他的同学关系并不好,社交能力不强。 正巧他看到祖父的书架上有本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这本书讲述了与人相处的基本法则,包括“不当面批评人”等等。 沃伦·巴菲特如获至宝,马上拿同学进行实验,并列出表格记录,如果按照这些原则做会是什么效果。 他发现方法很灵,没过多久,他的人缘扭转了,而且这本书还让他专门上演讲课,锻炼演讲能力,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和演讲者。 可以说,沃伦·巴菲特将阅读发挥到了极致,从六七岁从看父亲的图书开始,阅读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他一生中的所有的关键节点背后都有阅读的身影。 对于阅读,他说:“每天读500页。然后你就体会到知识的威力。知识的增长就像是复利。” 即便晚年,当记者问他如何能够跟上时代的时候,他的回答依然是:阅读。 这就是学习机器的威力:它消灭了偶然! 八、巴菲特的成功建议:爱自己,持续学习,与智者同行 这是坤鹏论看过的一段巴菲特采访视频,早先就将其记录下来,正好在写这篇文章时把它捡进来,做为最后的结尾。 问:你如何定义真正的成功? 答:我之前说过很多次了,如果你能活到65岁或70岁或更久,成功的定义就是:你想要到得一个人的爱,而你能够得到。 做到这一点,你就成功了。 我从来没见过哪个在我这个年纪的人,当然我不是说那些非常贫穷,非常痛苦或怎样的人,但我真的没有见过哪个处在我这个年龄段的人,他身边有很多爱他的人,但他却不成功的…… 当然,反面典型也不是没有,我也见过很多非常非常富有的人,人们会为这些人举办功绩宴会,会用他们的名字去命名学校等等,但他们身边没有爱他们的人,你懂的。 他们自己的孩子都会说:“我对我爸这个人没啥可说的。”真这样可就悲催了。 问:对于那些想在商业中成功的人来说,你的三个建议是什么? 答:到目前为止,最好的投资还是投资你自己。 我的意思是,比如:一个人的沟通技巧,我告诉那些学生们当他们毕业走出校园后,他们在校园里学到的商业课程,各种公式这些东西,如果你能够好好学习一下包括人际与书面两个方面在内的沟通技巧,那你至少能够提升你50%的价值。 我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跟别人很好地交流,这就相当于黑灯瞎火的时候你给妹子抛媚眼。你啥也弄不成,真的。 你必须能够把你的想法都表达出来,这个还是挺容易的,我自己是通过戴尔·卡内基课程做到这点的。 不管怎么说,投资你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能够对你自己进行投资,没有任何人能够拿走。 第二个建议是,我自己常常因为这个事情(以喜好吃垃圾食品著称)被人家批评,我想告诉那些学生们的是,假如我送了辆车给你,而这辆车是你这辈子唯一的车,那你肯定会对它百般呵护。 一有剐蹭,你会立刻去修好,你会仔细地阅读产品手册,你会把车放在车库存放好,用尽一切方法去保护它,同理,你的身体和你的思维也都是独一份的,但你总不能到你50岁的时候才去保护它们吧。 你要不能未雨绸缪,等你老了,你的身体可就彻底废了。 所以,你应该确保的一件事是,你要记得你会带着你唯一的一具身躯和一个大脑度过一生。 并且对它们物尽所用。 问:人生的建议又是怎样的呢? 答:最重要的事情其实是,除了我刚才说过的事情外,还有一件事很重要,就是你选择与什么样的人为伍。 你应该选择比你优秀的人为伍,当你与这些优秀的人为伍时,你会发现自己也在变优秀的路上了。 你想要身边有那些对的人,如果你想要努力赶上某个人,那这个你作为标杆的人必须得选好。 很显然,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父母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影响,但我们在这件事上毫无选择。 但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可以有别的选择。 你可以选择你崇拜的人,选择你想要效仿的人,还有最重要的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决定的关键在于选择好自己的另一半,当然,选对商业伙伴也非常重要啦。 但选择对人生伴侣才是最重要的,你最好选个比你稍微优秀一点的另一半,当然你肯定希望你的另一半不要太快发现你的这个小心思。 投资自己,永远是投资的第一选择,没有任何人可以抢去。 保护好身体,就像你保护你的企业一样。 与智者同行,择善而从。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