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苍龟探穴针法联合悬吊疗法治疗慢性腰痛临床观察

 369蓝田书院 2020-09-02

苍龟探穴针法联合悬吊疗法治疗

慢性腰痛临床观察


王  旭1,朱峻松2*


(1鄂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湖北鄂州436000;

2武汉市普仁医院疼痛科,湖北武汉430081)

腰痛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臀、骶部疼痛及酸胀,可伴不同程度活动受限、下肢放射疼痛,重者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使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慢性腰痛具有就诊率高、易复发的特点,超过60%的急性腰痛可转变为慢性腰痛。悬吊疗法可强化躯干深部肌力,提升身体高速运动平衡、控制能力及运动链力量传导,对防治腰背部损伤、缓解疼痛有积极意义,但存在见效慢、针对性弱等缺陷。中医认为本病与气血瘀滞有关,治应行气通经、疏通经络。针灸治疗腰痛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等优势。苍龟探穴针法属典型“通经接气”法,系补益、行气结合之法,如乌龟入土探穴,钻剔四方,其刺激点多、范围广,可疏通经络之血、行气催运、松解粘连。本研究以单纯悬吊疗法为对照,观察苍龟探穴针法联合悬吊疗法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鄂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00例慢性腰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本试验通过鄂州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20170112142)。


1.2  诊断标准


符合《实用骨科学》中慢性腰痛的诊断标准:腰部活动明显受限或肌紧张表现,存在反复发作腰骶部疼痛,未见神经根压迫;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局部压痛阳性。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慢性腰痛诊断标准;②年龄20~50岁;  ③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生命体征稳定;④病程超过3个月,入组前4周未接受任何治疗;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存在神经系统阳性征或运动缺陷者;②脊柱侧凸、椎管狭窄或脊椎滑脱者,合并感染性腰椎疾病者;③有腰椎脱位或手术史者;④合并心、肝、肾、肺器质性功能障碍者或脏器功能障碍所致腰痛者;⑤合并严重神经系统疾患者;⑥近4周有腰痛治疗或干预史者;⑦过敏体质者;⑧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⑨存在悬吊运动或针刺禁忌证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悬吊疗法,每次治疗前均进行10 min热身。根据患者运动能力选取训练动作,包括腰部放松训练、俯卧腰部稳定性训练、俯卧搭桥训练、侧卧单腿悬挂、仰卧单腿悬挂提髋、俯卧单腿悬挂等,训练强度以患者有肌肉酸痛感或疲劳感为宜。每个动作进行3组,每组5次,进行下一组时休息60~120 s。每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悬吊训练均由专业康复治疗师完成。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苍龟探穴针法。根据经络辨证取穴,取穴:大肠俞、委中、气海俞、肾俞、阿是穴。操作: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周围皮肤常规消毒,选用0.25 mm×40 mm或0.25 mm×50 mm一次性针灸针。医者左手拇指指甲掐切固定针刺穴位皮肤,针尖紧靠指甲缘快速垂直刺入15~25 mm,具体深度以患者得气为宜,施以平补平泻手法20~30 s;自穴位地部退至天部,倾斜针尖15°~30°向四周斜刺30~35 mm,由浅入深,按天部、人部、地部循序刺入,进入地部后退至天部,重复2~3次,最后直刺留针20~30 min。每天1次,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间隔1 d,共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均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定。


(1)症状体征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制定评定标准,包括压痛程度、压痛点数目、腰部活动度、病变局部皮肤温度、病变局部皮肤颜色、肿胀程度6项指标,每项计0~3分,评分越高表示腰痛症状及体征越严重。

(2)疼痛评分:采用McGill疼痛量表(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定患者疼痛程度,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现时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部分。PRI分为感觉(11个条目)和情感(4个条目)两部分,每个条目0~3分;PPI为0~5分;VAS为0~10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

(3)腰部本体感觉及躯干等速肌力:采用Con-trex等速反馈式生物力学测试系统 (德国菲兹曼公司)。患者直立站于升降踏板上,躯干动力仪轴心对准患者L5~S1,垂直位开始测试。仪器靠背与肩胛骨贴合,嘱患者膝关节微屈,佩戴眼罩、耳塞减少干扰,目标角度前屈60°、后伸15°,重复3次,熟悉目标角度后恢复直立位,感觉恢复至目标位置时停止。记录实际角度,重复3次取均值。计算绝对误差角度(absolute error,AE),即目标角度与实际角度误差,AE值越小表示腰部本体感觉越好,关节位置觉越好。行躯干等速肌力测试,患者身体固定同前,采用等速向心力测试,测试角速度60°/s,在全范围内做屈曲、伸展运动,完成连续5次腰屈伸动作,计算机自动获取数据,以等速向心肌力选取各肌群峰值力矩(peak torque,PT)、峰力矩体质量比(peak torque/body weight,PT/BW)、屈/伸肌峰值力矩比(flexor/extensor,F/E)评定肌力,PT及PT/BW数值越高、F/E数值越低表示躯干等速肌力越好。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腰痛消失,无压痛,腰椎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显效:腰痛基本消失,患侧无明显压痛感,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腰痛明显减轻,患侧有轻度压痛感,功能轻微受限,劳累后有不适感;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3.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0~50岁,平均(36±6)岁;病程3~15个月,平均(8.7±4.3)个月;体质量43~80 kg,平均(65.9±10.4)kg;身高150~182 cm,平均(168.9±10.4)cm。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1~49岁,平均(36±6)岁;病程3~16个月,平均(8.6±4.1)个月;体质量44~79 kg,平均(65.7±10.5)kg;身高151~181 cm,平均(168.7±10.8)cm。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身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压痛程度、压痛点数目、腰部活动度、局部皮肤温度、局部皮肤颜色、肿胀程度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各项症状体征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RI、PPI、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PRI、PP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躯干等速肌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T、PT/BW、F/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屈肌PT、伸肌PT、伸肌PT/BW均升高,F/E均降低(P<0.05);观察组屈肌PT、伸肌PT、伸肌PT/BW均高于对照组,F/E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部本体感觉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前屈、后伸A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前屈、后伸AE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观察组前屈、后伸AE均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4。




(6)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6.0%(P<0.05),见表5。




4  讨论


慢性腰痛的发生与腰背肌功能密切相关,神经肌肉控制能力、脊柱周围肌肉组织肌力及协调性降低是引起慢性腰痛的主要病因,而腰椎本体感觉则为维持神经-肌肉控制正常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对慢性腰痛的报道多集中于躯干屈伸肌肌力方面,而围绕腰部本体感觉的研究较少。

本体感觉为感觉运动系统的构成部分,分布于关节囊、肌腱、韧带、肌肉等力学感受器,通过游离神经末梢反馈中枢神经系统传输信息,控制神经肌肉运动,感知关节运动、关节肌肉力量,各感受器经脊髓反射、脑干活动、认知程度等途径产生运动回应,维持所属关节动力性稳定,为感觉信息录入的来源,同时在维持腰椎稳定性方面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发现,慢性腰痛患者前屈、后伸AE均较大,高于潘星安等测定的非慢性腰痛群体,与国外报道结论一致,提示慢性腰痛患者腰部本体感觉低于正常人。其原因可能与慢性腰痛后本体感受器受损有关,本体感觉信息传递受到影响,导致腰椎运动精确性质、动态控制能力及稳定性降低,故呈现腰椎运动空间位置、姿势及运动感觉异常。

慢性腰痛的治疗尚缺乏特效药,常用疗法包括止痛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物理疗法、运动训练、针灸疗法等,其中抗炎、非甾体类药物抗炎镇痛效果好,可快速改善腰腿痛症状,但不良反应大,不宜长期服用;物理疗法无不良反应,但起效相对慢。悬吊疗法强调运动感觉综合训练,通过刺激神经肌肉、提升核心稳定性及躯干控制能力,激活休眠的局部稳定肌,重建神经肌肉控制路径。悬吊疗法早期多用于治疗髋关节障碍等骨科疾患,随后逐渐扩展至运动损伤康复训练、颈腰椎疾病治疗中。研究发现悬吊疗法可充分激活局部稳定肌,重建肌肉运动控制模式,训练感觉运动功能。

慢性腰痛属中医“痹症”“腰脊痛”范畴,发病与长期负重、外伤、劳损、闪挫等引起的局部气血瘀滞有关;或肝肾亏虚、风寒邪湿侵袭、闭阻筋脉均可导致局部气血瘀滞,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故治疗上需重视除痹止痛、疏通经络。苍龟探穴针法主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及阿是穴,其中委中位于腘横纹中央,为从腰背部而来的足太阳经两条支脉会合处,针刺委中可泻四肢热,疏通腰背经脉气血,壮腰益肾;肾俞位于腰部,可益肾、助阳、强腰;大肠俞可缓解腹胀及腰痛,疏通经脉气血;气海俞主治腰痛;阿是穴系以压痛或反应点而取的部位,针刺可直达压痛点。诸穴合用,共达舒筋活络、止痛行气、疏通经脉、壮腰益肾之效。配合苍龟探穴针法,一退三进,钻剔四方,得气后行针,针似龟入土状,循序渐进,四方探之,可发挥强刺激效应,确保气至病所、针感扩散、引气深入,共御外邪。

本研究结果显示,苍龟探穴针法联合悬吊疗法治疗慢性腰痛,可有效改善患者腰痛症状及体征、疼痛程度、腰部本体感觉及躯干等速肌力,表明其可明显减轻腰背肌疼痛所致肌肉反射性抑制,提升背伸肌肌力,恢复躯干腰背屈/伸肌群协调性,促进腰部本体感觉恢复。其中悬吊疗法可提升腰部稳定性,唤醒、激活整体肌,重建核心稳定性;而配合苍龟探穴针法可进一步行气止痛,舒筋通络,壮腰益肾,改善症状,故苍龟探穴针法联合悬吊疗法对各指标的改善作用及总体疗效优于单纯悬吊疗法。两组对屈肌PT/BW无明显改善,可能是由于慢性腰痛患者肌力降低主要与疼痛反射性抑制肌纤维募集率降低有关,即以腰背肌更显著,突出表现为背伸肌肌群力量降低,而屈肌肌力变化不明显。

综上,苍龟探穴针法联合悬吊疗法可改善慢性腰痛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疼痛,提升腰部本体感觉、改善肌力,关于后期随访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转自《中国针灸》杂志2020-7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