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秋节中所蕴含的月崇拜文化,由来已久,随时代变迁被赋予新含义

 夏目历史君 2020-09-02

中秋节,虽说它完全成型的时间是比较晚——是一直到宋朝才算真正成型。但是成型时间晚并不代表着它的历史短,中秋节的源头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正因为其有如此悠长的历史,这才使得其成为我国的一个官方传统节日。而在历史变迁之中,它承载着的传统文化与先进文明逐渐凝结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情感,而这种情感反映在我们中秋节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月文化,或者可以说是月崇拜。

中秋节中所蕴含的月崇拜文化,由来已久,随时代变迁被赋予新含义

其实自远古开始,人们就对月充满着崇拜之感,他们觉得月亮是生命之神,于是会在月圆的时候会举办歌舞庆典,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得归结于当时那个时候的人类文明还依旧处在萌芽阶段。

而正因为他们处于文明萌芽阶段,这使得他们在当时根本没有历法的概念,只能够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粗略的测算出“年”这个概念(年这个字在古汉语里和“稔”是相通的,现在我们还常用“熟稔”这词,最早的时候“稔”这个字其实就是谷类成熟的意思)。

在远古时期,一次谷熟即是一年,而秋天正是谷熟之时。古人不像现代人,他们不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他们认为春种秋收是来自上天的恩赐,于是会在丰收之时祭拜上天,也会全民狂欢来庆贺丰收。而就是在这种“敬天”背景之下,月亮和太阳,自然而然会成为人类最早所能注意,并且认知到的天体。

中秋节中所蕴含的月崇拜文化,由来已久,随时代变迁被赋予新含义

而月亮与太阳又有不同,在没有先进生产工具的蛮荒时代,月亮往往代表的是祥和与宁静,只要有月亮,那么至少是不会被狂风暴雨等自然现象所威胁,在一定的程度上而言,月亮在远古人们心中是保护神形象的存在。而且月亮和太阳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太阳虽然能够带来温暖,但是也会带来大旱,月亮则不同。总而言之,正是因为这些,先人对于月亮总体来说是更加有好感的。

其实除了这些个因素外,月亮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阴晴圆缺,在现代,我们知道,月亮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太阳月亮和地球这三个星体的位置不同,但是远古的先民并不知道,他们以为月亮的这种阴晴圆缺其实是一种死而复生的现象。

人类都是崇尚生而厌弃死亡的,而由于月亮的这种现象,他们开始崇拜月亮,觉得月亮是生命之神,于是开始祭拜月亮,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日子里,这可以说是在节日里人们对月崇拜的最早雏形。

中秋节中所蕴含的月崇拜文化,由来已久,随时代变迁被赋予新含义

而随着时代变迁,曾经在一年之中出现了四个特定节日与月崇拜有关,除却中秋以外,还有上元、中元和下元三个日子,中元和下元在时代的发展变迁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祈月含义,已经变成了一个主要以祭拜祖先为目的的节日,只有中秋还有一个上元还保留着祈月的含义在。自然,因为一直没有被丢弃,使得月崇拜作为中秋所保留的一个特色得以更加的根深蒂固。

月崇拜由来以久,在随着中秋节开始走向成熟,月崇拜也因时代因素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而纵观历史,中秋节所体现的月崇拜时代内涵主要是表现在文娱方面之上。

至于其中原因并不难理解——在当时天人感应学说早已深入人心,封建统治者往往想尽办法把自己与天联系起来,比如自称为天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自然而然也会相当推崇天象之一的月亮,而最能够让人接受的不是强硬,而是潜移默化的灌输进百姓的文娱活动之中;而统治者因素之外,随着市民阶层扩大,世俗化的蔓延趋势逐渐攀升,一些与月崇拜的东西其实也是越来越容易推广。而就在这样一上一下的作用力下,以月为主体的文娱活动得以全面展开。

中秋节中所蕴含的月崇拜文化,由来已久,随时代变迁被赋予新含义

简单说了下原因,接着我们继续奔入主题。文娱,顾名思义是文化与娱乐相结合。

一、而在以月崇拜为主题的文娱活动中,有一个方面就是诗词。这在唐宋之际尤为突出——文人们玩月,赏月,写月,在娱乐的过程里慢慢写诗作词,写那些赏月的人,写那些赏月中发生的事情,而这其实也是我们如今中秋诗词的由来。不过,如果将中秋诗词再细分的话,唐朝的中秋词的特色主要是清冷孤寂,而宋代及其以后的应该更加热闹一些。

当时唐朝统治者为了深化自己形象,甚至于连杨贵妃都变为了月神,而唐明皇自己也去游了月宫。文人都是追求浪漫的,他们自然不能放过这些浪漫的故事,于是将其写下来,并集装成册,之后广为流传。

中秋节中所蕴含的月崇拜文化,由来已久,随时代变迁被赋予新含义

二、当然,诗词其实只是一个小方面,因为受众没有那么广——毕竟认字在当时显然是无法普及的。那什么方式普及最简单呢?毫无疑问就是传说故事了。因此,文娱上的月崇拜最为主要是体现在广为流传的传说故事之上,比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这三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在这三个神话传说之中,我们都能够见识到里面所蕴含的共同元素,那就是月亮。

嫦娥奔月、玉兔捣药与吴刚伐桂

嫦娥奔月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它其中包含了很多人类对于自由美满的向往。嫦娥奔月在《全上古文》之中,因为作者对嫦娥盗药的不屑和鄙夷,直接让嫦娥变成了蟾蜍,以丑化她这一形象。蟾蜍在很多人眼中是恶心,是恶的象征,这和月亮的皎洁有着不可协调的差距,而且嫦娥作为月宫的女仙,和月宫是一体的,因而后人就逐渐将原本被丑化的嫦娥重新变为原本的美丽形象。

而为了让月亮的代表人物嫦娥在月宫之中不要太过于寂寞,人们还增添了玉兔和桂花树的细节,这也就衍生出了有玉兔捣药与吴刚伐桂传说。

中秋节中所蕴含的月崇拜文化,由来已久,随时代变迁被赋予新含义

关于玉兔,是因为古人没有办法去解释月亮为什么会阴晴圆缺,但前文有提到阴晴圆缺是被先人认为是死而复生的现象,于是先人便编撰了月中有不死药的神话故事,月兔在月亮上所捣的便是不死药;而至于吴刚受罚到了月亮上后 ,日日要砍伐一棵永远不会倒下的月桂树——月桂一旦出现创口就会复合,这种现象也是吻合古人对月亮死而复生的猜测的。

在这三则故事,我们不难发现,这里面其实体现了人们对月亮两种不同含义的月崇拜。比如嫦娥奔月中是体现了月的皎洁美好,而玉兔捣药与吴刚伐桂则是表现了月其中死而复生的含义。

中秋节中所蕴含的月崇拜文化,由来已久,随时代变迁被赋予新含义

总结

在中国,节日和神话两者一直是不可分割的,神话为节日提供神秘色彩,增添浪漫气氛,中秋节自然也不例外,而它的神话无一例外都与月亮有关。

虽然中秋节的月崇拜在每个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形式可能不尽相同,但它原本最初所拥有的意义还是会一直存在的——它代表着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将一切期望做到的在这一天交给月亮,这也是我们如今还在进行的祭月、拜月风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