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土木堡之变虽与英宗昏庸密不可分,但其祖辈埋下的隐患也不可不察

 夏目历史君 2020-09-02

热播剧《大明风华》进度如今已经到了英宗北伐的阶段,这让曾使得大明颜面尽失的“土木堡之变”再次直观的呈现在观众眼前。说起“土木堡之变”,相信大家都相当熟悉,在这场对战瓦剌的大战中,大明惨败,不仅精锐损失殆尽,就连御驾亲征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也在战乱中被擒。

土木堡之变虽与英宗昏庸密不可分,但其祖辈埋下的隐患也不可不察

对于这场战争失利的锅,很多人将其完全归咎于英宗。确实,单纯的从这场战役来分析,朱祁镇无论如何都无法洗白,毕竟自己指挥不当是客观事实。由于他过于骄傲自大,自恃军力,将打仗当作儿戏(任由太监王振肆意指挥军队,甚至随意改变行军路线),这才有了后来的惨败。

但从上帝视角来看,或许这口锅并不该由明英宗一个人来背,因为“土木堡之变”的隐患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到了英宗时期完全爆发了罢了。毕竟量变到质变一直都有个过程,而朱祁镇北伐个人认为就是引发质变的一个因子。通俗点来说,“土木堡之变”中明军惨败这口锅朱祁镇的祖辈们也要分担一些。

为何这样说呢?

从大局来讲的话,明军会惨败,我们可以分成两大点:一个就是明朝内部出了问题;再一个就是对手瓦剌壮大了。明朝内部出了问题,这个毫无疑问是怪朱祁镇的肆意妄为与其亲信太监王振的无脑指挥。但瓦剌的壮大却怪不到朱祁镇身上来。其实对手为何会壮大?这还要问问他的祖辈太宗、仁宗、宣宗了,因为瓦剌壮大这个隐患可以说是他们一手造成的。

土木堡之变虽与英宗昏庸密不可分,但其祖辈埋下的隐患也不可不察

接下来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一、明太宗朱棣时期北伐未均衡势力,导致蒙古部落走向整合。

我们都知道,明朝建立后,蒙古人逃回北边成立了一个北元政权,而到了朱棣的时候,北元已经走向分裂,以瓦剌、鞑靼两个部落为主体。开始的时候对于蒙古这些个部落,明朝采取的方式是在蒙古地区建立羁縻卫所,想以经济手段绥服蒙古,但成效并不是相当理想。而随着两个部落逐渐壮大,它甚至开始侵扰大明边疆。

于是朱棣先后率军五次北伐,征讨蒙古这些个部落。而由于当初鞑靼部最为强大,侵扰明朝边疆最为频繁,同时它也是当时蒙古大汗的正统所在,因此朱棣的北伐虽然对于蒙古诸部都有打击,但对于鞑靼部的打击是最为沉重的。尤其是在朱棣晚年,对于鞑靼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甚至不顾年迈选择亲征,以至于最终病死于回京途中。

土木堡之变虽与英宗昏庸密不可分,但其祖辈埋下的隐患也不可不察

然而朱棣的亲征虽然使得鞑靼部自此一蹶不振,但是却给了其他部落,也就是瓦剌部机会。瓦剌部乘着鞑靼部不断衰落,迅速整合一些小部落,不断蚕食鞑靼部的生产资料,势力逐渐大增,最终取代鞑靼成为了明朝在北方的大敌。

朱棣对于鞑靼穷追猛打的战略,在当时来看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在当时鞑靼才是心腹大患。但长远来看,确是弊大于利的,因为它在打击鞑靼的同时,也在扶植一个新的对手,即“瓦剌”。

朱棣的北伐虽胜,但最终的受益者并不是大明,而是瓦剌,因为明军长途跋涉北伐,对于蒙古草原环境并不是太适应的,很显然明军是无法在此长久驻扎的。也就是说打败鞑靼后,对于战后的“胜利果实”,明朝根本就是无福消受,而同为蒙古人的瓦剌就不一样了。

而晚年的朱棣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加上瓦剌侵扰边疆较少,于是对于瓦剌也没有过于去防范,对于此消彼长的势力也没有特意去调节均衡,于是蒙古各部在瓦剌的领导下逐渐整合成一个大势力。

土木堡之变虽与英宗昏庸密不可分,但其祖辈埋下的隐患也不可不察

二、明仁宗朱高炽时期偏向内部发展,放任北边瓦剌走向壮大

在朱棣之后,继位的是皇太子朱高炽。虽然这个庙号仁宗的皇帝在位还未满一年就去世了,但他却给大明开了一个盛世的好头。由于其父亲朱棣北伐,长途跋涉,军费耗资巨大,导致明朝国库空虚严重。于是朱高炽继位后,为了解决财政入不敷出的局面,他一反父亲的对外征伐政策,选择修养生息,把一门心思都放在了民生之上。

其实即便明朝财政不紧张,朱高炽仍旧可能会选择这么做,因为朱高炽为人仁厚,不喜武力,对于攻伐之事向来是能避免就尽量避免。而且相对北边大敌瓦剌来说,当时朱高炽的重心更多的是在南边,也就是安南(今越南)。对于安南,当时的朱高炽一直都期盼着能够平定其内部叛乱。

土木堡之变虽与英宗昏庸密不可分,但其祖辈埋下的隐患也不可不察

总之,朱高炽对于瓦剌更多的是选择放任不管,他从来没想过去主动进攻瓦剌,只是满足明军守住长城要塞,以防瓦剌的入侵。而这种转攻为守的对敌政策,给予了瓦剌壮大的机会。

其实,休养生息的仁政虽好,但适当的发展军备也是相当有必要的。适当的对外攻伐,若挫败对手自然能够削弱对手势力,若不能挫败对手,也能够达到震慑敌人,宣扬国威的目的。久而久之,对手自然也会有所忌惮。纵观历史,对外策略,向来是讲究刚柔并济,单纯的怀柔只会助长对手气焰,使得其愈发的嚣张。

三、明宣宗朱瞻基时期专注守势,使得瓦剌势力自此达到鼎盛

如果说仁宗时期是明朝对外政策由攻转守的过渡期,那么宣宗时期就是守势的真正确立的时期。早年的朱瞻基曾多次跟随朱棣征战,深知停战修养才是民心所向,于是他继承了父亲发展盛世的遗愿,继续实施父亲的“仁政”,放弃对外用兵,于是有了为后世所称赞的“仁宣之治”,朱瞻基自己也被史学家们拿来与成康、文景等相提并论。

但有利就有弊,盛世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节省钱财发展经济,朱瞻基不仅放弃了安南,还甚至主动放弃了开平卫的前沿戍区。

土木堡之变虽与英宗昏庸密不可分,但其祖辈埋下的隐患也不可不察

说到开平卫,或许大家并不陌生,它是朱元璋时期建立起来的,是明朝北边防御体系的主干区域,一直都是明军进攻草原的跳板。而前沿戍区的放弃,就注定了北边防御体系会向内缩水大半。在这种将大片前沿土地暴露给对手的情况下,明军将领对敌战略的可操作性大幅度降低,只会越来越采取守势。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为何由于节省财政就要放弃开平卫的前沿戍区呢?当时主动放弃前沿戍区的主要目的就是缩短供应线。为何要缩短供应线呢?除了能够让补给更加及时之外,就是缩短流程,降低运输物资的成本。

总之,放弃开平卫前沿戍区,导致明朝守势已成定局。瓦剌在仁宗时期还不敢侵扰大明,但在宣宗时期野心是逐渐攀涨了起来,而看着大明朝对瓦剌也处于守势上,蒙古的一些小部族自然不敢对其有过多反抗,自此瓦剌整合再也没有了阻碍,可以为所欲为的扩张势力范围,这则为瓦剌势力最终达到鼎盛提供了便利。

土木堡之变虽与英宗昏庸密不可分,但其祖辈埋下的隐患也不可不察

四、总结

土木堡之变,虽说最为直接的祸首是英宗朱祁镇,但这个锅不能全部他背,因为朱棣,朱高炽,乃至其父亲朱瞻基时期的对外政策都给予了瓦剌发展壮大的机会。

其实朱祁镇北伐的主要缘由还是在于瓦剌壮大后,屡次侵扰大明疆土。若要是瓦剌当时不够强大,没有实力能够侵犯大明,想必朱祁镇也不用北伐,而“土木堡之变”这场让大明精锐损失殆尽的仗也就不会发生了。

因此,“土木堡之变”这个锅,朱祁镇前面的三位明君也一定程度上要来分担一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