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都的秋如此之美,郁达夫竟愿为它折寿三分之二

 元元的天下 2020-09-02

民国文坛的大咖之一郁达夫,和杭州美人王映霞的喧嚣情事,为今人津津乐道之外,小说又有"少儿不宜"之语,郁达夫最出色的应是他的散文了。

故都的秋如此之美,郁达夫竟愿为它折寿三分之二

郁达夫雕像

孔子曰:郁郁乎文哉!出身富阳书香之家郁达夫,原名就叫郁文,这与他的气质倒颇为般配,若说豁达大丈夫,情事荒唐算不得,唯苏门答腊岛舍身成仁,为国捐躯之死,爱国士子之心方合意"达夫"一名。

然而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笔下下的古都北平,着实令人喜欢:一如老舍《济南的冬天》,朱自清的《春》,在四季里文人最伤感的萧瑟季节,虽有常叹枯藤老树昏鸦,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凄凉,偏偏将古都的神韵,渲染成了一幅秋意盎然的工笔重彩画,又兼有水粉的明媚动人之姿来了。

故都的秋如此之美,郁达夫竟愿为它折寿三分之二

在1922年,郁达夫曾去北大讲统计学,在北平呆了一年多。到了1934年7月,郁达夫又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之秋韵,恋恋不忘写下了《故都的秋》这篇著名的散文。全文不过1500多字,却用了42个秋字来,描绘出了古都独特的清静和悲凉,悲而不伤之秋色。

因此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眼里的秋,处处浸透了他的情绪之秋,表达其审美取向和文学气质,以及人生态度的秋

故都的秋如此之美,郁达夫竟愿为它折寿三分之二

北京的老房子

女子伤感春花易逝,男子悲叹秋叶凋零,伤春悲秋原是中国传文学最常见的主题。《故都的秋》中流露出的悲凉美感,自然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但也跟郁达夫的身处背景和性格也有关。

那种真诚的向往,深深的眷恋之情,一一让人在流淌的文字中被感动。在他的笔下古都的秋天是如此迷人,染上了郁达夫的忧郁,未见过北平秋天的人,纷纷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

故都的秋如此之美,郁达夫竟愿为它折寿三分之二

北京角楼

郁达夫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在他看来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老北京酣畅淋漓而醇和的秋景,都有哪些呢?上世纪《故乡是北京》一歌中的唱词有:

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古城,静静的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不说那天坛的明月,北海的风芦沟桥的狮子,潭柘寺的松。红墙碧瓦的太和殿,十里长街卧彩虹,只看那紫藤古槐四合院便觉的甜丝丝,脆生生,京腔京韵自多情……

听这首歌的时候,会觉得词作者一定是读过,并喜欢郁达夫《故都的秋》的,才会有如此神似的歌词。

故都的秋如此之美,郁达夫竟愿为它折寿三分之二

潭柘寺

他沒有以游人的心态,去写那些名声在外的景致,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只一笔带来,而以老北京平民的感受,故人细细喃语般地品尝秋之滋味: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看破壁腰上的牵牛衬着秋草。早晨脚踏满地的槐蕊,伴着秋蝉渐残的鸣叫,梧桐树下的落寞,与南方缠绵门迥乎不同的秋雨,下得别有味道。古都闲人岐韵的京腔里,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故都的秋如此之美,郁达夫竟愿为它折寿三分之二

齐白石的柿子图

清秋之所以是佳日,在于果树的丰盛,枣子、柿子、葡萄成熟,正是一年中的黄金季节。并无常见秋士的颓废之叹。

他说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郁达夫也写过《北平的四季》,但北平的秋色无疑最令他沉醉。他说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故都的秋如此之美,郁达夫竟愿为它折寿三分之二

秋天的槐树

生于南方的郁达夫,此生愿作古都人,不仅因为其秋韵色美,更是山河破碎之际,一个满怀赤子之心的作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天下太平安宁的期望,所以才打动了无数人,也记住了《故都的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