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井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老      井

作者丨王明亮     编辑丨张旋

       我的故乡在黄河岸边,这里有一个不大却美丽的村庄——小王村。

       幼时,祖父时常跟我讲小王村因“七十二井”而著称,祖辈们在我们的村里村外先后打下七十二眼井。在我的记忆中,具体有多少沿井,不得而知,但是感觉确实很多。

上世纪八十年代黄河灌溉的工程中,无情的黄河水,一股脑吞噬了我们村中所有的老井。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村东头,古柳下的老井。那口老井不知道是哪朝哪代挖掘的?听说有十多米深,井口直径半米多,圆形的井口,井底到井口周围都镶嵌着一块块条石,井口上还套着一圆柱形的石箍。每年雨季时,井里的水很满,成年人用手伸进石箍就能轻松提上水。雨季过后,井里的水就开始慢慢下降了,去井里挑水,就不得不用一只系有绳子的小水桶。有个有趣的现象,我发现井里的水上午要满些,一到下午特别是傍晚,水就下沉到井底去了,远远望去,有些吓人。用水多的季节,有的人很早就起床,去井边排队。身处黄河三角洲,别的村子里的井水大多比较浑浊,甚至有时候有小虫子在水面游动。但我们这里的井水要干净得多。  

每年盛夏时,井都要清洗一次,由三四个人负责洗井。下井人蹲在大水桶里,水桶系在一根又粗又长的绳子上,其他几个人拉着绳子将下井人慢慢地往井里放。接近井底时,下井人就将井底的淤泥杂物装进大桶里,然后由守候在井口的人将绳子慢慢往上拉,就这样一桶一桶地清理井底的污泥杂物。洗井时,井底一般会有各种材质的水桶,那是村民在打水时,绳子断了或是没有拉住绳子掉下去的。洗井完毕,大家都会各自把它们拿回家。

       几代人都依靠着这口井,一代一代地生活着……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用水量也增大了。有的人开始在自己家门口挖井,这样去老井里挑水的人也就渐渐少了。再后来,家家安上了自来水,老井就自然被冷落了。

但时常在我的梦里,依然有这样的画面——天还没亮,井边就传来一阵阵吱呦、吱呦的声音,响声一直持续到天亮,这是家里的劳力挨家挨户趁着天没亮,给家中的缸瓮里挑满水,保障了一家老少一天的做饭、洗衣用水。挑水的人络绎不绝,川流不息。扁担发出的吱呦声,交织成了乡村动听的交响曲;水桶中嘀嗒的水,滴落在地面上,形成了一幅乡村悦耳的五线谱。

      老井的水,清澈,甘甜。春节前,周边村庄的村民,也会到老井来,用桶挑水,用手推车推水。用他们的话说,过年了,让家里的亲人和亲朋好友喝点好水。

      老井,用自己古老的身躯,无怨无悔,奉献着自己那甘甜的乳汁。她这种不计个人得失,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不正是乡亲们的品格吗?

作者简介:王明亮,出生于垦利董集镇,教师,自幼酷爱书法和创作。曾有多篇文章在省市区发表。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致力于讴歌赞美农村的新生活和亲身感悟的经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