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东营时间【我与东营共成长】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我的东营时间

  作者丨申学利     摄影丨曹新庆

 我的户籍地不在东营,也就是说我不是名义上的东营人,但是我对东营的感情,一点儿也不比东营本地人差。

        我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东营谋事业,至今已经快30年了。我对东营的一草一木一街一巷,都充满了喜爱和迷恋之情。相比之下,对家乡的村落和县城却充斥着陌生感和距离感。

      可以毫不可气地说,我来东营的这30来年,见证了东营的大开发大发展大进步。要说东营的巨变和腾飞,十天十夜也说不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我还是以我的切身经历做个切入点最佳,以小见大,我觉得这样更有说服力,更有故事性和趣味性。话题就是来东营这么多年我的大大小小的N次搬家,越搬越兴旺,越搬越高档。

      1990年,我第一次离家来东营,那可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大搬家,不但是物质上的,更有精神上的,对家的恋恋不舍,对父母的无限牵挂。让自己最终下定决心义无反顾的还是对前途的美好向往和对新兴油城的热烈期盼。

      那时乡村没有大型汽车,我雇了一辆带斗拖拉机把生活用品运到了东营。当时利津黄河上还没有如今的美丽壮观的黄河大桥,我们车辆走的是坑坑洼洼高低起伏晃晃悠悠的浮桥。几年后,利津就建起了像彩虹般的钢索斜拉桥。天堑变通途,回家再也不走费工费时的浮桥了。利津黄河大桥变成了东营的一大标志,成了东营的西大门。

      初到东营,第一个租住地就选在了中王屋村,每天骑脚蹬三轮去石大老市场。那时中王屋村四周一片荒凉,盐碱地上只有零星的芦苇和龙须菜在迎风摇曳。往南能看见几里地外的东赵村,西看就是胜华路今天的西二路西侧的胜动家属院,孤零零的几座小白楼;北边小水泥路旁是一排低矮的出租屋,小饭店和收破烂的;靠中王屋最近的就是东边的一院墙之隔的原胜利油田教育学院。

      从住进中王屋起,我算在东营扎下了小根儿。在每天的忙碌中,逐渐走进了东营时间。我的财富一点点积累,东营的面貌一天天改变。

      首先是村北的下雨就成河的低洼石子路拓宽提升改造,变成了笔直平整的柏油路,再去市场又快又顺当。一晃几年,就在我生意红火事业升腾时,不知不觉赖以栖身的中王屋村,在周边的相继开发中变成了城中村,城中村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旧村改造,中王屋要拆迁就地盖住宅小区。于是我不得不搬家,另寻住处。

      此时听说,东赵商贸园的房子出租出售。稍有积蓄的我干脆倾囊而出买了一处,装修后入住。自认为从租房到买房,自己的创业实现了飞跃,真正在东营扎下了根。形势发展一日千里,机遇瞬息万变,也就两年光景,东赵商贸园也不赶形势了,早期的建筑排水系统总体布局楼层设计均存重大缺陷。东赵商贸园走到了历史尽头,我又一次面临了搬家的问题。

      我虽然再次搬家,可这次买房没有赔钱,而是得到了相应的补偿。此后由于我从卖菜改行开起了商店,从东赵商贸园退出之后,我没有再单独租房,而是住进了商店二楼,上住宿下营业,一举两得。多余的家具我没舍得扔,而是放进我另租的仓库里,以备将来还能派上用场。

     孩子是我到东营的第三年秋后出生的,如果说我是半个东营人的话,那儿子应算整个的东营人了。他在东营上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学得一嘴的东营话。以致过年回老家爷爷笑着说,我孙子长得随我,就是说话不随我。

 在农贸市场开商店,随农贸市场而迁徙。石大老市场由于北二路的改造而搬迁至太行山路南首。几年过去了,农贸市场周边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起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与当初的荒芜不可同日而语。最标志性的建筑就是东赵大厦和万达广场,宏伟气派,大都市风范。

      既来之则安之。如今30多年过去了,我从没离开过东营。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今非昔比。去年我在金大地附近正儿八经买了三室两厅两卫的商品房,再也不用为搬家发愁了。儿子大学毕业后,在东营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刚刚过去的正月,带着新年的余馨儿子结婚了,亲朋好友齐聚东营,我打扮一新,站在酒店前迎接四方来客,不胜荣幸,我真正做了一回东营东道主。往事历历在目,百感交集,在东营的七八次搬家,真是搬出了奇迹。

我的东营时间,我做主。

编辑丨张旋

作者简介:申学利,在东营市太行山路石大市场经营红岩副食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