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窍门,大智慧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小窍门,大智慧      

——菜园小记之一 

作者丨于世忠     摄影  编辑丨茶醉  

种菜种庄稼有许多小窍门,可是这些小窍门却透着一些大智慧。不妨列举几例,供读者玩味。 

巧借东风

借东风是《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中讲的一个精彩情节,说的是诸葛亮于隆冬时节作法借得三昼夜东南风,助周瑜火攻破曹的故事。想不到这种大谋略、大智慧在我的小菜园里也派上了用场。

此法是一位地邻大嫂教会我的。她本是来城里看孙子的,但和我一样,在家劳动惯了,一有闲暇就喜欢开荒种菜,因此我们成了地友。起初,我看不起她,一个老娘们连锄头都拿不稳,还会种什么菜?结果,通过种韭菜一事,我却对她刮目相看了。

韭菜虽然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管理起来比较省事,但栽培初始,育苗却比较麻烦,因为它的种子对土壤质量要求高,对土壤湿度要求大。发芽时间又长。这样一来,在整个育苗过程中,为了保持土壤的湿度,需要经常浇水。而浇水之后,土地表层易于干结。韭菜叶芽又十分柔弱,如果土壤粘度大,就很难拱出地面了。因此就有了“韭好种,秧难育”的说法。

可巧,那年春天,我秧韭菜,她也秧韭菜。调畦、开沟、撒种、浇水、覆土,一道道工序可谓精细。两天后,大嫂才启动程序。整个过程和我一样,并无二致,只是韭菜种里,加了少量的油菜种子。我大惑不解,本来是种的韭菜,咋掺了油菜?她这是唱的哪门子戏?大嫂笑而不答,心里好像藏了一个秘密似的。不过她告诉我,我种的时候,如果她在场,也一定要我这样做。

几天之后,大嫂那边传来惊喜的叫喊声:哎呀,送信的来了,我的韭菜马上就要出土了。我赶紧跑过去看,真的,面前像拱土的蘑菇,抬起一垄垄泥片。再看我这边,虽然早种了两天,依然不见动静,并且有了风干的迹象。

又过几天,大嫂地里的韭菜秧苗全出齐了,油菜之下,黄黄嫩嫩,密密麻麻,全是韭芽。原来,最先发芽的是油菜,油菜不怕顶,把上边的那层硬土壳顶开,韭菜才得以很轻松地冒了出来。大嫂真会排兵布阵,让油菜做开路先锋,韭菜狐假虎威,随后蜂拥而出。借势造势,大嫂这不是唱的诸葛亮借东风的一出戏吗!韭芽出齐后,她用双指沿垄轻轻把油菜芽捏了,边捏还边说,谢谢了,路就带到这儿吧!

再看我这边,多浇了两遍水不说,韭芽出的星星点点,大部分还在土壤之下挣扎。我好不羞愧,因为没借东风,结果失了“荆州”。看来,自称“种地的能手”,远不如一个看孩子的老娘们。自此,我非常钦佩敬重这位地友了。 

粱菽攀亲 

小时候就听父亲讲过,一个说书人在一个地方整整说了三个月,心里的那些存货全都掏光了,可是,主家仍然大把票子供着,不让走。山穷水尽的地步,说书人犯愁了,再说什么呢?正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一次书间跑厕所,忽见一团芙根苗缠住几根芦苇草,顿时来了灵感,随口编撰了一部“苗小姐缠住芦相公”的经典爱情故事,一说又是三个月。

想不到,地邻大嫂的园子里竟然就上演了这种“爱情”的故事。

话得从春天说起。谷雨前后,点瓜种豆。那时节我不管不顾,抡起锄头,就围着园子点种了豆角。我哪里想到,种菜园子,往往都是四边扎了栅栏,栅栏底下点上丝瓜豆角,让秧蔓往上攀爬,这样既拓展了空间,又增加了产量,还有里有外,形成了遮挡。这下好了,豆角出来了,我却犯了难,到哪去弄树枝竹棍什么的来做架柴(方言,支架)呢?买吗,不现实,也不值得。直到现在,秧蔓老长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在地上恣意攀爬。

大嫂直笑我,因为我曾笑过她的。春上,我点种豆角的时候,她却在园子临沟的两面点种高粱。高粱是高杆作物,收入轻,这几年麻雀又多,没有人愿意种它。有疑问,我就问她。她把想法告诉我,当时我扑哧一声就笑了,我说:你想得美,用高粱代替架柴?不可能。高粱起棵慢,耽误豆角往上爬不说,秋后招致麻雀,你一粒也收不回家。当时我还调侃她,你这是乱点鸳鸯谱,把本来不相干的两种作物硬往一块儿撮。

现在看来,我想错了。大嫂早种高粱,晚种豆角,拉开了时间差。如今高粱差不多有一人高了,豆蔓也爬了大半截。高粱长一寸,豆蔓就缠一寸,有的还红杏出墙,从这棵缠到那棵,丝丝连连,缠缠绕绕,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把园子围了起来。这种充分发挥个体优势,又把个体优势转化为整体优势的种植模式,简直堪称一绝,我想任何高明的画家或者设计者,都无法完成这种新的创意。就像不同人种间的跨国奇缘,给人的感觉不但是浪漫更多的是惊艳。让人见了都有些嫉妒。我说,大嫂你真行,粱菽本不是一族,你硬是让它们攀了亲家,你的能耐可不低啊!她就笑,笑得前仰后合。

我说,可是……你的高粱恐怕收不回家,麻雀不会看着它慢慢成熟的。

她打着手势说,没关系,一粒都不会少。落花后,我就给它们穿上衣服。

啊,还穿婚纱?亏你想得出!我惊奇地张大了嘴巴。大嫂的手势让我明白,她所说的穿衣服是给高粱穗子套塑料袋。

惊奇之余,看看大嫂地里高粱豆角互相缠绵、蓬勃向上的样子,再看看我这边失恋般匍匐在地的豆角秧,我有点不好意思起来,脸都红了。 

冬瓜爬“山” 

在我的印象里,冬瓜和南瓜都属于葫芦科,是一年生蔓生植物,其栽培方法基本相同:留足空间,适当掐蔓,任其滋蔓……相比之下,南瓜的管理更严格一下,而冬瓜无需多少技术,出苗后任其恣意攀爬就是。起码,多少年来我是这样栽培的。

可是,一次眼见为实的经历,却让我改变了原来的做法,对冬瓜的栽培有了全新的认识。 

改变我做法的还是那位仅做了两年地邻的大嫂。大嫂做事总让我感觉有些不可思议,那年春天,冬瓜刚刚伸秧,她就从大田边抱来一些去年的棉柴,还拖来一些树枝干柴、别人开荒抛弃的荆条棵子,以及修公路挖掘机刨出来的几个张牙舞爪的大树墩子,堆放在了那几棵冬瓜秧之间,一堆一岭,小山似的。我纳闷,大嫂这又是唱的哪门子戏?人家菜园里有草都是往外弄,她咋还往里鼓捣?

大嫂一边把瓜秧往“柴山”上领,一边笑着回答我:这你又不懂了吧?你们读书人脑子都在书本里,对种地就不那么开窍了。告诉你吧,这冬瓜呀,它就喜欢爬山,山上光照好,通风透气,爬上来它能多结冬瓜,结大冬瓜。

我说:这就怪了,冬瓜和南瓜不是一样的吗,喜欢匍匐生长,只要有足够的场地,它就能生长。

嫂子说:不完全一样。这作物啊,跟人一样,有的喜阴,有的喜阳;有的怕冷,有的怕热……就说这冬瓜和南瓜吧,虽然都是地上爬的,可它们却差别大了去了,南瓜掐蔓、压蔓,喜欢匍匐在地上生长,不管爬多远,不能离开土壤,这样长起南瓜来才又大又多。这冬瓜啊,就不是了,它喜欢跳蔓,哪儿高,哪儿有草,哪儿有树枝,它就往哪儿爬。它受不得委屈,受不得压抑,喜欢透风透气透光……

嫂子讲的头头是道。讲完了,瓜蔓也引领完了。她拍拍手上的土,说:母鸡下蛋认窝,鹌鹑孵鸟找草窠,各有各的道,明白了吧?

我不甚明白,但我还是点点头表示明白。

真的,对这种打破传统种植模式的做法我不甚明白,也就是说,对大嫂的这种让冬瓜爬山的栽培方法没看到结果我不服气,我要等到秋天来验证她的这种做法是否正确。所以,每次进菜园子,我都怀着将信将疑的目光观察那几堆柴山。果然,柴山变绿山,绿山变白山,到了秋后,秧蔓塌架了,冬瓜显露了,山上山下,柴隙中,草丛间,或坐或躺,或托或挂,结满了一个个泛着白粉的大冬瓜。大嫂一次性摘了一三轮车。和我这边园子里那几棵比,明显多出了好几倍。

我服了。不但服了冬瓜爬山能增产这一种植技巧,更服了大嫂这个人。她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干啥都有研究的人。面对复杂的生活,她却驾轻就熟能走出一条成功的路子,真不简单。如此说来,两年的地邻,我从她那儿学来的岂止是一些种地的小窍门,更多的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大智慧。

作者简介:于世忠,东营河口人。教师出身,现已退休。内退后为了排解身边的孤独,一边侍弄菜园子,一边学码文字。不为名利,只为乐趣。他把这定性为文化养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