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搬 家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搬  家                

——纪念改革开放40年

作者|矫公本  摄影|秋天的单车  编辑|茶醉

1975年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在寻找接收单位时,领导问我有什么要求,我回答:“做什么工作无所谓,能给我一个栖身之地就行。”领导回答更干脆“帮你找个媳妇没问题,给你搞套住房那是不可能的!”走了几个单位都是这个腔调。后来听说在郊区的某输油公司是新建单位,正在招收职工,而且新建了两栋职工住宅楼,于是我便慕名前往。到那里一看,单位坐落在一个山沟里;工程还没完全竣工,但两栋住宅楼已赫然矗立在离厂区不远的山脚下。看到房子,我决心已定,于是找到人事部门,毛遂自荐。人事部门听了我的介绍,原部队干部、中共党员、年富力强,于是欣然接受了我的进入请求。当问我有什么要求时,我说需要住房。接待我的领导没加思索便回答“两栋楼还没进住职工,你随便挑选。”当我回家和爱人一说,把爱人乐得不知说啥好了,因为此前爱人一直租住在只有几平米的小屋里,夏天漏雨、冬天漏风,住房成了我们最大的心病。

1975年收获的季节,我搬进了崭新的楼房。虽然房子只有28平方米的套间,但在国民经济还不发达的当时,民众的住房都很困难。在市内,老少三代同住十几平方的房子并不鲜见。特别在那山沟里,能住上大楼,让周围的群众更是羡慕不已,而做为我一个无房客,更自豪的无以言表。当时决心好好工作,报答企业对我的体贴和关爱。在后来的工作中,我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并被提拔为科级干部。

1984年,上级又批建了一栋家属楼,按照我的家庭条件又分到一处面积几乎大了一倍的新房。不仅面积扩大了,设计也更好了,南北通透的两个卧室,还有一个独立的厨房带餐厅。住进去,心情那个爽呀!

1993年,为了改善职工子女的读书环境,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上级又批准在丹东市内建家属基地。我随大批职工一起,于1994年秋告别了山沟里20年的住宅,搬进了城内崭新的楼房。不仅房子面积又增加了近20平方米,而且子女上学、购物、出行都极为方便了,真没想到竟进城了!全家人高兴得真是无以言表。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2000年为进一步改善职工的居住条件,上级又批建一栋扩大面积的楼房。我按条件又分到一套130多平方米的住宅。新房的卧室、客厅、餐厅、厨房、阳台,规划得非常合理,阳光透过宽大的落地窗把客厅照耀的透明瓦亮。而且房子经过了装修,住在里面,真如住宾馆一般,我们全家乐得真有点合不拢嘴了。

在这个单位工作了三十年,我住了四处新楼房,面积越住越大,条件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我知足、我感恩。虽然我已退休多年,不能为企业直接做贡献了,但我仍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个石油人,不忘企业对我的恩赐。所以多年来,我积极参加基地社区的各项公益活动,被社区和街道委员会多次评为优秀党员,2016年被振安区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并被选为社区的党总支委员,为群众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回顾在石油企业的三十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没有国家的改革开放,没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唯有将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与企业、国家的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国家更富强,我们才能更幸福。为此我从心底感恩党、感恩优越的社会制度。我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而继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矫公本,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