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着,只是活着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活着,只是活着

   作者丨骆久红   

摄影丨李金峰

2019年读的第一本小说,是余华的《活着》。完稿于1992年,2008年首次出版,面世的这十年,我与之擦肩而过多次,略有遗憾,此刻方知,在恰当的时间读到正确的书,是件难得的事。

余华的文字冷酷得像一把刀,把生活中的苦难、不堪、荒唐,一刀刀割得血淋淋地,展现给读者,使你感到压抑得几乎窒息甚至落泪,正如他在中文版自序里说到的,“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个愤怒而冷漠的作家,”也许,有着被读者误解的顾虑,余华在韩文版自序里这样描述自己的作品,《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有着跟自己命运截然相反的名字,福贵。也不全是这样,在他吃喝嫖赌把家当败完之前,的确是个富贵少爷。人的一生,会因为某个事件的发生,际遇来个难以预测的转弯,好比骑着一头失去理智的野马,向着不可控制的方向飞奔。

福贵的败家,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盒子,霉运一件件接踵而来。

曾经有着百亩良田的地主老爷父亲,在替儿子还完赌债后,猝死在上厕所的粪缸前;福贵在被抓了几年壮丁后回到家里后,才知最疼爱自己的娘亲已病逝,女儿凤霞因病成了哑巴;儿子有庆上五年级时,学校组织献血救县长的老婆,抽血过多死亡;女儿凤霞嫁人后,生孩子时难产而死;不到三个月后,常年有病的妻子家珍也病逝;女婿二喜在施工时,被砸成了肉泥;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在吃了福贵煮的不能常吃到的豆子后,撑死了………福贵成了孤家寡人。一般人即使不被悲催的命运击垮,至少也会抱怨生活之艰辛吧?面对这比黄连还苦的遭遇,福贵是咋想的呢?

“我有时想想也伤心,有时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

“那些风光的人,只是风光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余华的高明之处在于,明明是写《活着》,人物却在一个个死去,死因各不相同。龙二这个人着墨不多,却至关重要。他是福贵悲催命运的直接缔造者,巧取豪夺了福贵的家产,导致其由荣到衰的命运分水岭,但自己也因为地主的身份在运动中被枪毙。龙二行刑前,对着人群中的福贵喊:我这是替你去死啊!这个场景小说电影各有精彩。祸兮福之所倚,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余华的高明之处还在于,活着的主题融于字里行间,福贵经历了从荣华富贵到贫穷潦倒,从阖家欢乐到家破人亡后,依然平和乐观地活着,没有悲观绝望,没有放弃生命,单纯地为活着而活着。他让我们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先看小说还是先看电影,哪个启动模式更有利于对作品的解读,一直是个困惑。有些电影的改编,可谓锦上添花,有些则是狗尾续貂。《活着》应该属于前者。

《活着》被称为张艺谋拍的最成功的电影。演员阵容不可小觑。在看之前,我很好奇,会是哪个演员扮演福贵?当看见葛优那个光头出现时,暗自赞叹导演绝了,这个角色被演绎得活灵活现,葛优也借此被评为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我认为福贵是葛优的登峰造极之作,2019年的春晚,葛优穿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风衣,在小品中扮演一个骗子,有人感慨,他怎么可以火那么多年?在我看来,和《活着》里的表演相比,稍欠火候,略微有些造作。

电影在某些地方做了较大幅度的较为成功的改编,有效利用了电影语言更好地表达主题。

有庆死亡的原因由因抽血过多失血而死,改编成被撞倒的墙砸死,减少了政治上的尖锐性,福贵揭开儿子血淋淋的裹尸布那一幕,更加突出了福贵命运悲剧的色调。

福贵赖以生存的方式从租田耕地变成了唱皮影戏,且贯穿电影始终。装道具的箱子,即使在兵荒马乱,性命堪忧的情况下,福贵自始至终都带在身边。这个意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又或者,那是福贵苟延残喘的精神支柱?

改动最大的地方是结尾。小说的结尾,一个孤寡老人,和被叫着“福贵”的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老人不断地和牛说话,把逝去家人的名字一一叫着,总结一天耕作的成绩,慢慢消失在田野中。此刻,炊烟升起,夕阳西下,大地正慢慢地沉睡,他会一直这样活下去。

电影保持小说的悲剧基调,在结尾处寄予了对新生活的希望。福贵、家珍、二喜、馒头(小说中的苦根),一家三代四口人,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减弱了小说的悲剧程度,符合中国人大团圆的意愿。

小说电影异曲同工之处在于“活着”,小说不论美好与否都要活着,电影是为了美好生活而活着,两者最终传达的主题就是“活着”。

《活着》把一个小人物的命运,置身在上世纪中国四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前夕的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中,明暗两条线,福贵的起起落落的人生经历,与中国社会经历的内战、土地改革、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历史进程息息相关,在一次次经历苦痛之后,不去想活着的意义,不去想遭遇的不幸,在别人眼里的悲苦命运,自己反而不觉得,总是以自己的方式迈过生活的坎坷,这是福贵的生存智慧。

经历一点小挫折,就哭天喊地;遭遇一些不公正,就愤世嫉俗;遇到一个小难关,就抑郁自杀……如若这样,福贵早就死了不知多少回了。他平淡而艰苦地活着,卑微如草芥,却像胡杨一样活着。他用平凡甚至平庸的一生诠释了活着就是硬道理。

作者简介

骆久红:一个喜欢写文、跳舞、旅游的老师。在泥土里生活,在云端里读诗。

点击欣赏作者近期作品:

不合时宜的苏轼 妙趣横生的东坡

人狼情未了

荷 缘

雪花的思绪

惜别芳华

行摄生活

秋日思语

心安处是吾乡

东营微文化编辑部

顾问:陈谨之  橄榄绿   鲁北   清泉

主编:郝立霞

副主编:张永君   郝立新 

编辑:任晓娣   吕娟娟   茶醉   文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