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髓内钉的发展史

 医学镜界 2020-09-03

1939年德国G.kuntscher教授首次使用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以来,髓内钉以其手术操作简单、切口小、损伤少、可早期负重活动、避免局部及全身并发症等诸多优点,赢得了外科界的瞩目,并得到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

Russell教授将髓内钉技术分为3代。第1髓内钉以Kiintsrher教授不锈钢三叶草结构髓内钉为代表。由于不能锁定,抗旋转能力差,稳定性依靠骨折端相互嵌人,且操作技术比较困难(使用锥钻、可屈曲导针和外部操纵器械,易损坏扩髓钻),加上仅通过简单锻压和折弯而成,制造工艺粗糙,该钉在临床上仅适用于治疗占股骨背折2%-5%的稳定性股骨中段骨折。

目前广泛应用的各种交锁髓内钉都属于第2代髓内钉。其特点是具有锁定能力,由髓内钉、 骨和锁定螺钉连接成一体。提供骨折固定的稳定性,适用于粉碎性骨干骨折的治疗,效果比较好, 但对于干骺端骨折需采用双平面交叉锁定,这使螺钉断裂率增加,治疗效果不佳。交锁髓内钉固定骨折的手术技术基本与第1代髄内钉相同,只是增加了锁定螺钉的手术步骤。第2代髓内钉的制造工艺采用数控机床技术。Johnson ( 1984年) 报道应用第1、2代髓内钉和牵引技术治疗79例股骨粉碎骨折的随访结果:应用牵引方法治疗者失败率最高,达66% (继发成角、短缩畸形);应用第1代髓内钉和钢丝环扎者失败率其次,为39% (需二次手术、不愈合、短缩畸形和感染);应用Grosse-Kempf扩髓交锁钉治疗率失败率最低,仅4%(短缩畸形)。有鉴于此,第2代髓内钉在美国被认为是治疗股骨骨折的金标准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2代髓内钉在使用中仍存仵很多问题,如引起骨折畸形愈合或骨不连接;发生跛行、疼痛,导致功能丧失;手术中还有骨和肌肉组织的保护问题。Larsen等应用Grosse-Kempf交锁髓内钉治疗90例股骨干骨折,功能优良者仅为82%,而且这个结果从1984年以来一点没有得到改善。异位骨化是影响髋关节外展功能的一个因素,3级异位骨化可能使髋外展的肌力减弱8%-20%,所幸这些还不至于引起残疾或症状。Bain等发现,开放手术、自梨状肌窝插人股骨髓内钉时,术后常见并发症为疼痛、跛行和髋外展无力。Ricci等研究显示,应用交锁髓内钉固定股骨术后发生力线不正的病例有9%;如果骨折不稳定或位于股骨的近端、远端,成角畸形发生率増加。

第3代R-T髄内钉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 一般特点 

①经皮穿针、精确地进针点定位、精确扩髄,应用的是先进的微创外科技术;

 ②有多功能系列型号,适用于下肢骨折治疗;每一种钉可有多个适应证,使用灵活;

③生物力学性能良好,截面呈圆形设计,不影响骨内膜的血供,最适合钛合金特征,避免应力提升;髓内钉在设计中采用剖面系数修正,具有最佳生物相容性和疲劳寿命;

④采用改良的骨折复位技术及避免畸形愈合的策略。

(2) 生物力学特点 

①依靠弹性形变使髓内钉与骨的纵向界面贴合,从而维持骨折的稳定性;

②要求髓内钉与骨髓腔曲率匹配;

③单纯依靠髓内钉不能维持干骺端骨折的稳定;

④静力交锁时,锁定螺钉能控制骨骼的长度和旋转排列;

⑤阻挡螺钉可作为主钉施加复位力量的支点,控制成角和侧方移位,适用于干骺端骨折和髓内钉的直径与骨髓腔的直径不相匹配的病例。

(3) 技术要点

①锁定:开放性骨折病例首选静力交锁,而闭合性骨折除了轴向稳定型骨折采用动力交锁外,其他类型也都采用静力交锁;

②扩髓:建议使用深槽扩髓钻,以最低限度的压力扩髓;

③髓腔曲率不匹配:钉的直径应当比髓腔的矢状面直径小1~2mm;

④髓腔充填间隙应小于1〜2mm;

⑤锁钉的数量与安置:依据骨折的稳定性和骨折近、远端髓腔直径的差别来决定。

(4) 微创髓内钉插人技术(MINIT)  

常规顺行股骨髓内钉的进钉都采用梨状肌窝入路,但梨状肌窝位置深,进钉比较困难,且对软组织的损伤大,因此提出经大转子的进钉入路。此入路钉子容易插,能大大减少对软组织的损伤,还可以避免损伤股骨头的血供。缺点是进钉时会破坏股骨近端的骨质和肌腱的附着点。在大转子顶点上方2.5cm处切开皮肤,插人探针,不切开软组织即可准确抵达进钉的入口位置,使用像第3代隧道扩髓钻一样的特制器械保护大转子,防止扩髓钻破坏大粗隆,造成进钉口的骨丢失。Ricci(2004 )研究比较经大转子插人第3代髓内钉和以往的梨状肌窝入路,结果显示传统梨状肌窝入路的手术时间较大转子入路多21%,使用X线透视时间增加了61%

(5) 钉道控制技术

Ricci等(2001 )研究发现,股骨髓内钉术后力线不正的发生率为9%,但与骨折的部位密切相关。股骨近侧1/3骨折术后发生力线不正者多达30%,远侧1/3骨折发生者有10%,而股骨中段1/3骨折发生者只有2%。发生率还与骨折的类型有关。髓内钉固定术后,稳定性股骨骨折7%病例发生术后力线不正,而不稳定性骨折者则高达12%

造成畸形愈合的原因:进针点选择不佳;骨折复位不良,钉道控制丧失,进钉口扩髓时偏心,髓内钉所受牵制丧失。应用髓内钉固定骨折,首先必须建造一个通向骨髓腔的通道,让髓内钉沿着导针通过钉道到达股骨远端,因此必须有控制钉道的理念。如果钉道位置不正或入口扩大,就会造成畸形愈合。股骨近端松质骨是主钉和锁钉得以支撑、固定处,要控制钉道就要保护股骨近端松质骨。

股骨钉道控制技术包括:采用第3代大转子入路进钉,既容易又定位准确;应用第3代隧道扩髓钻保护大转子,防止被扩髓钻破坏;第3代髓内钉的复位器远端呈手指状,称为“the finger”,使复位器处在中心位置,能保证力线正确;确认导针位置在髓腔的中央之后再进行扩髓;应用阻挡螺钉技术。


在看点这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