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个孩子吊起来,不只是东北“怪俗”,在新疆同样存在

 史海烂柯人 2020-09-03

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说过东北的“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个大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长久以来,人们已经将这“三大怪”作为东北地区的标志性民俗。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比如“养个孩子吊起来”的民俗,除了东北以外,还出现在新疆地区。同样流行有这一“怪异”风俗的民族,就是从东北迁徙到新疆的锡伯族。



锡伯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先祖为拓跋鲜卑,最初生活于大兴安岭北段,靠游牧和狩猎为生。到明亡清兴之际,锡伯族大部归附了努尔哈赤,后又同科尔沁蒙古一同被编为旗兵,成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在康熙朝时又将锡伯族兵丁编入满洲八旗。至此,锡伯族成为了清军的主力之一。

在归附清朝后,锡伯族曾为国家统一和捍卫边疆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乾隆朝时,为了统一天山南北和加强伊利防务,曾从盛京等地抽调了一千余名锡伯官兵,连同这些官兵的四千多名亲属,一并迁往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地区屯垦戍边。

养个孩子吊起来,不只是东北“怪俗”,在新疆同样存在

锡伯族西迁

由于锡伯族人口原本就不多,经过乾隆朝的征调,使得原居东北的锡伯族,开始形成了东西分居的局面。而西迁到新疆的这部分锡伯族军民,也将东北的一些民俗带到了祖国的西北,其中便包括“吊养孩子”的习俗。

古代的锡伯族同满人一样,都是以渔猎为生的部落,长期在草原和密林中生活。当成人外出劳作或去捕猎时,为了防止野兽侵害婴儿,便常常将孩子暂时吊在房梁或树杈上,以保证孩子的安全。

养个孩子吊起来,不只是东北“怪俗”,在新疆同样存在

“吊养孩子”民俗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这些吊养孩子的布袋也不断进化,逐渐发展成了摇篮和吊床。在锡伯族西迁的过程中,这种吊养孩子的风俗也被带到了新疆,并得到了延续和推广。

在锡伯族人的意识中,将吊床看得十分重要,他们认为添人进口是家族的一件大事,而迎接孩子出生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准备好摇篮。

养个孩子吊起来,不只是东北“怪俗”,在新疆同样存在

吊有摇篮的锡伯族民居

锡伯族人制作摇篮时,多就地取材,或用杨木、松木,或用柳条或桑木,在吊床内填充以棉垫或兽皮,安放有适合婴儿使用的彩色枕头。摇篮制作、装饰好后,吊在横梁上,用于盛放婴儿。

在锡伯族人眼中,摇篮是可以沿袭使用的,而且使用的年代越久越好,尤其是那些沿用过几代且又没有婴儿夭折的摇篮,更会被视为传家之宝。如果当地谁家有这样的传家宝,邻居们也会借来使用,以求孩子能够茁壮成长。

养个孩子吊起来,不只是东北“怪俗”,在新疆同样存在

锡伯族传统摇篮

当婴儿被放入摇篮后,母亲会一边摇晃婴儿,一边轻声哼唱着小曲,以便让孩子安然入睡。锡伯族的摇篮曲也富有民族特色,它的曲调悠扬,歌词质朴。

尽管锡伯族西迁已久,很多风俗已经与当地融为一体,但吊养孩子的民俗却始终未曾改变。所以说,养个孩子吊起来,可不只是东北的“怪俗”,在新疆同样存在。

新疆的锡伯族,除了保持有吊养孩子的风俗外,还流传着富有民族特色的而与这一风俗相关的,还有锡伯族的摇篮曲。

在本文的最后,就摘录一段锡伯族的摇篮曲《巴伯哩》,供大家欣赏了解吧:

桑木做的摇篮,巴伯哩巴伯,
山羊皮的吊绳,巴伯哩巴伯,
额妮女女巴伯,巴伯哩巴伯,
尔迪得尔迪宝贝,巴伯哩巴伯。
青蛙皮样的尿片,蚊子皮似的吊绳,
额妮女女巴伯,尔迪得尔迪宝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