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指瑕(中)

 海滨悦心书屋 2020-09-03

河北省黄骅市教研室陈金强

二、关于设问

1.设问不明确

【2013,8】简要分析(《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答案示例: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气氛;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夕阳西下”这一句范围所指不明——它是指“夕阳西下”,还是指“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赏析的对象与范围。

2.设问过于宽泛

【2014,17】选文(《 寂寞出学问》)在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所用事实论据选自古今中外,典型丰富;在事实论据的使用上,详略得当。

本题看起来容易,答起来并不容易。论据的选择和使用考生并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教材中并没有议论文阅读相关知识的交代,只是在写作时泛泛地谈了论据。从阅读层面看,论据的选择就是使用,无法将两者区分开。学生并不知道从哪个角度来回答——从真实、紧扣论点、多角度等方面说都是可以的。

【2018,20】选文(《回忆齐白石先生》)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①列举典型事件,突出齐白石先生的形象。②选材角度丰富。从生活、画画、教学三方面选材,写出齐白石先生作为家人、艺术家和老师的身份职业转换。③选材真实。作者用第一人称叙事抒情,使故事真实可信。

本题与上一题类似,从阅读的角度来分析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教材并没有明确的说明,只是在写作时提出了选材的典型性与真实性、新颖、围绕主旨选材等。但读与写并不完全相同,学生并不知道从哪个角度来回答。另外答案也值得商榷——我认为①与②应该合并,它们都属于选材的典型性。“从生活、画画、教学三方面选材”这样概括也不够严谨。“③选材真实”不能从第一人称角度来说——人称不属于选材特点。“使故事真实可信”能说是选材的特点吗?故事是否真实,我们作为读者知道吗?

【2012,22】选文(《儿时的恶作剧》)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平实质朴,自然流畅,有真情实感。

语言特点回答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它所指广泛——词语(句式)的选择、修辞、语体、情感……都可以归结为语言特点,学生答题时有一种老虎吞天的感觉。

3.题干存在语病

【2012,18】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对号,错误的打错号)

(1)为减少水分的散失,光棍树的叶子逐渐退化,用绿色的树枝进行光合作用。

(2)生长在墨西哥沙漠的仙人掌身躯巨大、贮水丰富,被称为“沙漠里的甘泉”。

(3)沙拐枣能充分吸收地面水分,是因为它的垂直根系和水平根系都很发达。

选项(1)显然是一个病句——主语缺失。本句应加上一个主语—— “为减少水分的散失,光棍树的叶子逐渐退化,(它只)用绿色的树枝进行光合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