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聊,焦虑,想上班,疫情之下,你还好吗?

 沐阳说 2020-09-03

病毒肆虐数日,疫情仍未缓释。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交通管制,越来越多的社区进行封闭管理,少出门不聚集作为普通人抗击疫情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囿于家中。

几乎所有人的社交和外出活动都被主动失去,假期延长,复工推迟,每天清晨手机定时推送的全国疫情动态,病例增多,手机屏幕上的中国地图,像滴上一点红墨,从湖北省的坐标,慢慢浸染开来。

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随着疫情蔓延的,还有各种各样的敏感情绪,而这些情绪不光存在于抗击一线的“战士”心中,更在于千家万户,久居在家无所事事的我们身上。

有的人极度敏感,看到疫情动态,看到新闻报道,都会忍不住落泪。

有的人过度恐惧,体温不停的测,甚至害怕暴露在空气之下,认为病毒无孔不入,无处不在。

还有的人甚至产生强迫症状,高频率的洗手消毒,害怕接触一切可能携带病毒的东西,成天担惊受怕,不停回想不断排查。

还有的人会因此陷入各种矛盾,家中老人小孩不顾规劝频繁外出,同一只口罩三番五次的戴。

同在屋檐下,有人过度小心,有人全然无所谓。所有种种,尽是焦虑。

久居在家不出门,又为何会感到焦虑?

当然,这种焦虑并不全来自于疫情,折射出更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是来自于对“失控感”的恐惧。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弗里斯顿等人提出了“无法容忍不确定的程度”的概念,它被认为影响着“不确定”和“焦虑”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确定性越大时,我们的焦虑程度就越高。

当我们面对的情形是未知、不确定或者是模糊不清的时候,这会带给我们一种不在掌控之中的感觉,让我们觉得不安全。而面对一种潜在的失控,或不安全,我们所感到的焦虑,其实是人潜意识中的恐惧,甚至是危及生存的恐惧。

疫情之下我们的状态也是如此。

首先是病毒,尽管电视和网络中铺天盖地的科普信息,但新型冠状病毒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仍然是未知的、不确定的东西,以至于不少人会觉得打开窗,病毒便会随着风飘进屋里。

再则是疫情,实时更新图文并茂的疫情动态依然无法让人预测到真正的“拐点”,何时能松一口气,城市何时恢复往日生机,何时能毫无顾忌的外出,这一切都是未知。

在这场危及我们每个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和我们生活片片面面都息息相关的疫情中,我们久居在家,长期“无所事事”的状态使得对自我的失控感也越来越强,一些负面的焦虑情绪便自然而然的涌流而出。

除此之外,这种焦虑还来自于我们“心理防御机制”的失效。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最早提出“心理防御”的概念,简单说,是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压力时,自我发展出的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缓和冲突对自身的威胁,使现实允许,超我接受,本我满足。

很多时候,我们大吃一顿,大吼一声、大喝一宿,我们转移注意力到其他事情上,为了不多想而让自己陷入忙碌,这些,都是一种防御方式。

而心理防御方式失效,或许可以和失眠状态做类比分析。

试想一下,一个人的晚上,关上手机,关上灯,夜深人静一片漆黑,这个时候,我们没有更多的方式去防御,而不得不和自己的内心短兵相接,所有潜意识的不安、焦虑,所有负面的情绪从四处袭来。

不难发现,将这种失眠状态放大,和如今疫情之下的我们,有颇多相似。

在平时,我们外出工作,各种社交活动,聚会购物,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防御方式大多发生在白天。

而如今,我们响应号召防控疫情,不得不“困足在家”,就像是防御失效的黑夜。

如前所说,有些焦虑并不全来自于疫情,突如其来的疫情在一定程度上触发了原本就存在于我们潜意识中的焦虑。

因为每个人个性不同,潜意识也有所不同,所以表现方式不一样,就像前文所说,有的人恐惧,有的人敏感,有的人产生强迫症状,这很容易理解。

而那些潜意识中的焦虑通常来自于以下几方面:

1、对死亡的恐惧

死亡,直指生命的终点,存在主义认为,人一切焦虑都源于此。

而这场关乎每个人健康甚至是生死的疫情,刚好触发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于是乎,很多人害怕被感染、害怕死亡,担心疫情持续时间长、食物储备不够,抢购口罩、药品等,甚至出现强迫性地洗手、强迫性地长时间刷疫情信息等。

还有的人将这种情绪转变为愤怒,他们谩骂病患,恶语攻击,甚至抵触医护人员和医院。

某疾控中心自开通热线以来,尤其是附近出现确诊病例后,电话就没停过,大都是附近居民打来要求公开患者的姓名和住址。

不仅如此,在郑州一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在业主群中征求业主意见,是否让租住在小区内的两名医务人员进入。在南阳,一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的护士下班回小区时,遭到物业阻拦。

这些现象层出不穷,在面对来自死亡的恐惧时,不少人做出了最自私的选择。

2、对无聊的焦虑

无聊,这种体验所有人都不会陌生,很多时候,甚至觉得这种状态无关痛痒,无非就是无所事事的“该着”,有些人将这当作是难得的闲适,按常理来说,这种主观性很强的心理状态,似乎并不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但事实并非如此。

疫情发展至今,丝毫未见颓势,大街小巷,开门营业的店铺和企业依然鲜有,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人依然没有开始工作。

开始的几天,情况还好,而在这几天,不少人开始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无聊和难受,甚至希望能早点复工。

这种现象不难解释,工作本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它占用了我们近乎一半的时间,而在工作中取得的价值感和归属感,可以极好的转移和消化一些不良情绪。

相反,当无所事事时,无聊所带来的无价值感便足够引起人的焦虑。

心理学中对无聊的阐释为,你的注意力和你的价值观不符合时的一种心理体验。

简单的说,如今你不得不宅在家里,你的注意力只能局限于住宅,而你的价值观认为,你应该去工作,去社交,在家里玩手机看电视是没有意义,那么此时,你就会感到无聊。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所讲,大多数人的人生就是在无聊与焦虑的循环中度过的。无法与自己的内心相处,只好靠外界的刺激去打发无聊,然后在无聊中焦虑。

这也就揭示了为什么久居在家的我们,为什么会感到焦虑。

我们从心底对无聊产生排斥,但又不得不处于无聊之中,于是坐立难安,满心焦虑。

3、对孤独的逃避

孤独的具体处境有很多,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将孤独划分成了三类:

其中第一类是“人际孤独”,这种最为普遍,主要是指与他人的分离,无法外出的我们错失了很多情感上的连接,平常同事朋友间的迎来送往在此时显得尤其薄弱。

但需要注意的是,就算是平常,在当今社会,这种孤独感也普遍存在。

通讯录中几千人,没有几个可以在无聊时打电话的人。

疫情当前,只是将这种孤独感无限放大,有的人学会接纳和拥抱孤独,构建起自己的精神世界,不管是“做凉皮”,还是“电饭锅蛋糕”,总能找到新鲜的事情。而有的人却深陷孤独的漩涡,越惧怕,越想逃避,就越焦虑。

焦虑的本质,是对失控感的恐惧以及心理防御的失效。那么,在特殊时期,我们又该如何缓解焦虑呢?

1、处理恐惧情绪

(1)通过神经调节和干预

慢跑,瑜伽,这些在室内可以 做的运动,依然可以增加大脑的多巴胺和内啡肽,让我们平静、放松下来。而通过运动,大脑中积极情绪的回路也会增多,帮助我们抵抗恐惧。

许多临床试验和研究显示,正念对焦虑的干预作用尤其明显。

所谓正念,即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

类似于冥想,同样强调的是觉察和意识。研究数据显示,2周以上的正念,可以增加内心的平静感与幸福感,改善人的睡眠质量,8周的正念,对人脑部的功能也有显著的改变。

研究人员扫描正念前后,被试者的大脑发现,负责注意力和综合情绪的皮层变厚,与焦虑、恐惧及心理压力有关的杏仁核区脑灰质变薄了。

(2)接纳自己的情绪

接纳自己,从来都是说起来容易,而做起来却非常困难。

与其说是接纳自己的情绪,倒不如先接纳自己对这种情绪的恐惧。

简单的说,觉察负面情绪并适时倾诉,很大程度的心理疾病都来自于“憋着不说”。

2、重获“控制感”,重建“心理防御”

失控感引起恐惧,在这一层面上进行调整,也不失为良策。

(1)具体化

我们感到恐惧,我们恐惧的对象往往是模糊的、混沌的。

而具体化,则是将这个模糊的事物,描述得清晰可见。

N95、气溶胶、ECMO、核酸检测……突然袭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让许多人努力地吸收着晦涩难懂的医学专业词汇,这其实是一种好的现象,人们都在试图更全面的了解这些陌生的东西,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越了解,整个局面就越清晰,也更不容易对其产生恐惧。

(2)聚焦

一般焦虑的人,脑子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在一个时间会同时想很多事。当所有事情一起想,一起做的时候,常常会变得焦头烂额。

这个时候,你需要对所有你想要做的事情,进行一个优先级的排序。先专注完成一件事,然后再做其他的。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多任务处理的情况,同样地,哪怕是在家里,依然可以选定“优先级”,将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能够完成的事情上,比如锻炼,充电,或者是追剧。

这也是对心理防御方式的重建,不但会让你有在完成任务时有一种成就感,正向激励着自己,还能帮助缓解焦虑情绪。

破病毒,更需要破“心毒”,克疫病,更需要破“心病”!

特殊时期,我们不妨过的简单一些,隔绝负面信息,小心照顾情绪,心怀感恩,理性且平和,若有余力,也去照顾别人。

勤消毒,多洗手,少出门,不聚集,作为普通人,这是对病毒最有力的抗击。

请满怀希望,因为我们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国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