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说赵抃:琴鹤相随,宽简持政,一生清白的“铁面御史”!(下)

 沐阳说 2020-09-03

戏说赵抃:琴鹤相随,宽简持政,一生清白的“铁面御史”!(上)

赵扑虽有“铁面御史"称号,在他身上,却更多地杂糅了儒家思想与佛教释家情怀。他事事讲求原则,却又时时怀柔力慈。苏辙在其《太子少保赵公诗石记》一文中,仅寥寥数语,就清晰勾勒出了赵扑的真实“画像" ,“其容璀然以温,其气肃然以清。'在他的“铁面"底下,其实有一颗柔软的心。

因此,在他的诗作中,多有一些与形象以及“铁面御史”之称所不符合的清丽之词,

比如《暖风》:

薄袂攲云散,轻盘舞袖低。

簾疏荡楼阁,尘暗逐轮蹄。

絮乱垂杨道,香流种药畦。

春窗恼春思,一枕杜鹃啼。

又如《芳草》:

翠密驯文雉,丛深隐画轮。

离披金谷晓,寂寞茂陵春。

古渡班荆客,长堤走马人。

芊芊似袍绿,一雨一番新。

而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则认为赵抃的这类诗作“其诗谐婉多姿,乃不类其为人”,可见赵抃藏在铁面下的善意柔情,实在是鲜为人知了。

“铁面御史"倘一昧以“铁面"示人,难免令人敬而远之。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很多清官都给人留下不近人情、冷硬如铁之感。清官的舞台艺术形象也大多可敬有余,可亲不足。赵扑与旁人的不同,在于他虽“时出猛政",却“严而不残",“其在言责,不专于直。为国爱人,掩其疵疾"。也就是说,他一方面对贪官污吏穷追猛打毫不手软,一方面对同僚弱势示以充分的理解和力关爱,前文所述,均是极好的例证。

铁面无私自然难得,但侠骨柔情却更为动人,善意和暖意,是赵扑区别于很多清官的一个显在标志。

他在京做言官时是这样,在外主政一方也处处彰显善意。

07 / 宦海浮沉,中和之道

嘉裕元年九月,赵抃被刘沆排挤,出知睦州,政声在外。据《赵清献公神道碑》载:

睦岁为杭市羊,公移文却之;民籍有茶税而无荼地,公为奏蠲之,民至今称焉。

岁满,改为梓州路转运使,又改知益州。

第二次入蜀地,自然轻车熟路一些,赵抃时时以身作则,益州风气为之一变,据《宋史》记载:

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

古代官员尤其是地方官,习惯于将犯人多,牢狱满作为自己治理一方的政绩,而赵抃,恰恰相反,据冯梦龙《智囊》记载:

赵清献公出察青州,每念一人人狱,十人罢业;株连波及,更属无辜;且狱禁中夏有疫疾湿蒸,冬有皲瘃冻裂;或以小罪,经年桎梏;或以轻系,追就死亡;狱卒囚长,需索凌辱,尤可深痛。时令人马上飞吊监簿查勘,以狱囚多少,定有司之贤否。行之期年,郡州县属吏,无敢妄系一人者。

在赵抃看来,监狱里人满为患恰恰是社会不安定的体现,执政官员无能的表现,以拘捕作为业绩,而往往诸多冤狱,并且,也因此束缚了大量劳动力,使百姓陷人怨尤哀苦,直接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

赵抃主政一方,最不喜欢大权独揽。他充分放权,调动各地方官的积极性,广泛施行其“崇学校,礼师儒。民有可与与之,狱有可出出之"、“财利于事为轻,而民心得失为重"等的执政理念,以至于各地出现 “狱以屡空"、百姓安居的可喜局面。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赵抃可谓理解的透彻,宽而简的中和之政深得民心。

08 / 辞官不成,再守蜀郡

赵抃从蜀回京,按照旧例,将不再担任谏官,必然会到省府任职。

可当时恰逢神宗即位,大力赞扬赵抃简政的做法,仍然召赵抃为谏官,《宋史》中有记载:

神宗立,召知谏院。故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及谢,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未几,擢参知政事。抃感顾知遇,朝政有未协者,必密启闻,帝手诏褒答。

随后,王安石主政,大力实行变法,赵抃屡屡反对,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

经过变法时的朝堂之争后,或许是年事已高,又或许是心生倦怠,熙宁三年四月,赵抃第五次上奏章请辞,未如愿,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

赵抃为政宽厚之名早已远播,杭州境内盗贼横行,赵抃上位后,面对此况并不是放低原则的仁慈姑息,而是执法从严,重拳出击,“其情重者黔配他州, 盗遂遁去。

熙宁五年 ,成都戍卒又出现了不安定因素,朝廷深以为忧,意欲遣大臣前去镇抚。

赵抃当然是最佳人选,“为蜀人所爱信者皆莫如公”,可朝廷官员素来没有从省府到蜀地的先例,神宗召见赵抃询问意见,据《赵清献公神道碑》记载:

及见,上曰:近岁无自政府复往者,卿能为我行乎?

公日:陛下有言即法也,岂旷有例哉?

年过花甲,赵抃再守成都,到蜀之后,赵扦仍以宽简为治。

默为经略而燕劳闲暇如他日,兵民晏然。蜀地在赵抃的治理下重归平静,蕃兵叛乱很快平息。

两年之后,赵抃向朝廷请求改知东南州郡,在归休致仕前夕,顺利治理越州灾荒,曾巩为此还专门作《越州救灾记》来歌颂 他的功绩。

1072年,赵抃在杭州致仕,又赶上杭州旱蝗,人民深受其害,赵抃以宽简为本,得到杭人的拥护,后人也给予很高的评价,在《名臣言行录》中有记载:

赵清献再守杭,天下剧郡,清献从容为之,其政本于孝悌,不严而肃,民莫敢犯。

这样的评价恐怕并不夸张,赵抃致仕六年后,在其子赵虮的陪同下重游杭州,“杭人德公,逆者如见父母”。这般深入民心,于古于今,并不多见。

09 / 遍历名山,悠游卒岁

1079年,七十二岁的赵抃终于如愿告老,加太子少保衔。

余生的夕阳岁月,赵抃在儿子的陪同下游山玩水,遍历名山,不少歌咏东南名胜的诗篇都写于此时,如《题八咏楼》、《登黄云山》、《过天姥岭示男虮》、《初入天台示帆》等。

赵抃对于这种天伦兼山林之乐颇为满意,曾不无自得地夸耀“路逢白发老翁问,父子同游有几人”。

也时常回首自己的仕宦生活,“三岁尝叼二国钧”,几十载沉浮已 经“只是南柯一梦中”。

牵动赵抃的只有那些曾经镇抚治理过的土地和人民,“我车出蜀十年强,感旧情怀未尽忘。有问老衰师为道,心如冰雪鬓如霜”。

尤其是蜀地,赵抃的政治声誉大半由治蜀而来,大概还有不少的父老、故人会怀念自己吧?

元丰七年,赵抃安然而逝,一生正式画上句号:

晨起如平日,虮侍侧,公与之诀,词色不乱, 安坐而终。

神宗闻讯后,深感悲恸,辍朝一日,在《赵清献公神道碑》记载:天子辍视朝一日,赠太子少师。十二月乙酉葬于西安莲花山,谥曰:“清献”。

同年十二月,赵抃葬于西安莲花山。

10 / 琴鹤随身,清白传世

赵抃终其一生,历三朝为官,四十多年都在外宦游,他三任知县、七任知府、三任转运使,辗转大半个中国。

而每每转任之时,身边只有一琴一鹤相随,毫无疑问,赵抃清廉如斯,这“一琴一鹤",首先当指其为官之廉、为政之和。苏轼曾在《题李伯时画赵景仁琴鹤图》上欣然题诗,赞扬赵抃的清廉:清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家传。

而其次,琴鹤作为文人常挂于口的雅词,亦是古代文人的雅趣,因此,“一琴一鹤”还代表着赵抃的情趣,赵扑所处的北宋,士大夫生活极为优越奢靡,赵抃虽精神物质上严格自律,但他也并非苦行僧,他不拒绝必要的休闲娱乐。但与一般士大夫不同,他自有一套声色"娱己的办法,即是“一琴一鹤'。

在《宋史》中对赵抃有这样的描述:王事间歇,时弹古曲以和平其心志。不难想见,勤政之余,赵抃也靠着一琴一鹤自我排解和消遣。

他为政宽松有度,严而不残,他谏言不避权贵,却又体现出极高的人文情怀,中和之政为静,时而猛政为动,抚琴为静,养鹤为动,这一静一动,使得赵抃人格更为饱满,也是他对于仕途,对于生活的诗意留白。

千年之后,我们思及赵抃,或许会忽略他的黑脸,而最清晰的则是他留给我们“一琴一鹤”的背影。

这背影虽已千古,却没有在历史的烟尘中模糊远去。

高古清妙的琴声仿佛正穿越时空而来,白鹤也似载着一位一袭白衣面目黝黑的老者,翩然振翅,唳声不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