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刚刚学写诗的时候,还是在大学时代。那时候流行新诗,我们“文艺青年”们写的都是新诗,我们班上有七八个同学都有此爱好,结成非正式诗社。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班上有不少人不参加考研,于是编印了班刊《克拉斯梅特奏鸣曲》,刻印了四期,毕业后还出了一期。 (上图:班刊里蜡纸油印) 那时候,对于古诗词我也是爱读的。从大一开始,与中文系的古典文献专业同学共修古代汉语课,用的教材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大三时,我还选修过中文系陈贻焮教授、葛晓音助教讲授的《王维孟浩然诗选》。 那时候我读了不少古诗,但常常是只重注释、诗意,以为一首诗只要把它翻译为白话文,弄懂意思就行了,就算把这首诗掌握了,却对平仄没有怎么注意,从而失去了感受古典诗歌音韵美的机会。否则从那时学诗,现在也该是位老资格的诗人了吧? 出了北大燕园的西南门不远,就是海淀街了。我用节省下来的微薄的助学金(那时并无奖学金)在书店里买了不少的古诗文集阅读,以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五角丛书”为最多,如《绝句三百首》《唐诗一百首》《宋诗一百首》等。 (上图:四五毛钱一册的书,只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有了吧?下图:唐太宗李世民的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平仄为- - - 1 1,1 1 1- - ,“识”在古音里为仄声。) 2008年4月,我开始了人生的一段新的生活:学写诗。最初是4月清明前,回了一趟老家,在家里住了十来日,一口气写了10余首诗,用短信发给同学。它们都是古体,像是打油诗,但是记录了我的真情实感。 四月下旬,我在外面的打字社把这些诗打印了出来,选了其中的五六首,装进了几个信封,准备向报刊社投稿。可是把信拿在邮筒边时,我停住了,我忽然想到:我的诗不太合律,能否发表呢?我犹豫了,最终没有投出。 随后的几天,我反复地想了想,还是自己发表了吧,于是我想到了一种网络的形式:博客。一开始是在博客网,后来又在新浪博客、搜狐博客、百度空间、腾讯空间里,陆续地复制了我最初的博客内容。 六月起,我已感觉到写诗遇到了“瓶颈”,文思枯竭了,必须多看多读了,于是把家里藏书中的几十本旧体诗集又拿了出来,仔细地阅读学习。又从网上下载了旧诗写法,认真钻研平仄格律。用荧光笔(橘红色与金黄色)分把诗中的平声和仄声字标示出来,细心体会诗歌的平仄韵律。一月后,我终于学会了格律诗。此后,我一直坚持按此创作,以七绝为主,到2018年时,十年间一共写了一千余首诗和近百篇随。其间,我还把我学诗时的那个笔记叫《萧园学绝句》在网上作了分享。(部分博文因去年网审时其中文字链接触发某些关键词而被网站删除和加密,侵犯了作者权益,这是网络时代的新课题,值得深思) 其实格律诗,把它简单化了也很容易的,也就是四个律句而已。严格地说,是五个,还有一个叫作“准律句”。 五绝、五律的律句是: 1 1 - - 1 (仄仄平平仄) - - 1 1 - (平平仄仄平) - - - 1 1 (平平平仄仄) 1 1 1 - - (仄仄仄平平) 准律句是: - - - 1 1 (平平平仄仄)的变体: - - 1 - 1(平平仄平仄) 如:那堪正飘泊,何时倚虚幌,明朝有封事,明朝望乡处,无为在岐路,何时一尊酒,停船暂相问,曾为大梁客,遥怜故园菊,悠悠洛阳去,床头一壶酒,年年越溪女,芳心向春尽……(上述皆古音,“泊”“菊”为古仄声字) 七绝、七律的律句是: - - 1 1 - - 1 (平平仄仄平平仄) 1 1 - - 1 1 - (仄仄平平仄仄平) 1 1 - - - 1 1 (仄仄平平平仄仄) - - 1 1 1 - -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准律句一般出现在律待的第七句或绝句的第三句,格式是由1 1 - - - 1 1 (仄仄平平平仄仄)变化而来的:1 1 - - 1 - 1 (仄仄平平仄平仄),只是替代或变通。 例如: 正是江南好风景,千载琵琶作胡语,庾信平生最萧瑟,为问元戎窦车骑,行到中庭数花朵,直到相思了无益,休问梁园旧宾客,羌笛何须怨杨柳(笛为古仄声)…… 我们写诗的人,一定要把这四个或者五个基本的律句掌握,这样呢,在写诗的时候自觉地去运用,可以大大地增强诗的韵律美了。 唐诗中的律句,举不胜举。那么,宋词、元曲就不讲究律句了吗?恰恰相反,词曲的平仄更加讲究,宋词里面的七字句、五字句,95%以上都是律句。不信您可以去体会一下。宋词音乐失传,已不知当时是怎样唱的了。不像现在人唱歌,可以把平生字唱得很高亢、激越,能把仄声字唱得很低沉、平缓。 对对联也是有平仄讲究的,好的对联完全都是律句构成。另外,一般是上联仄收即尾字用仄声字,下联平收即尾字用平声字。 我希望学写旧体诗的人,一定要打好平仄基本功,也就是把律句的平仄记住,并且在诗中的运用规律都掌握,其实它的规律很简单的,就是一句内第二四六字平仄错开,下句(或者叫对联)中第二四六字与上句的平仄相反。 古人在南朝齐梁时已经发现四声(平上去入)问题了,到唐朝时逐步定型下来,简化为平仄两类,并出现了当时流行的诗体,称“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平声(今音第一声阴平“萧”、第二声阳平“园”“学”“习”)和仄声(今音如第三声上声“很“有”、第四声去声“趣”“味”)交替运用,的确能增加诗的和谐美感。唐以后(具体是盛唐以后)诗人写近体诗(格律诗),都是很讲充平仄的。只是唐时五言绝句中,还是保留了许多古绝的特色,或押仄声韵的,著名的如《春晓》《江雪》等。宋以后甚本上古绝已很少很少了。 我有一个感觉,古诗里的名言、妙句或者格言,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是律句。 格律诗有规定的格式,须严格地按平仄要求来写。即使不严格按平仄的古体诗,里面的律句也很多,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后半部分),高适的《燕歌行》(尤以对仗句为多),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等。 我自己写诗的时候,一般是要严格遵守格律的。在对对联的时候,也是先看人家的出句是否是个律句,在对的时候尽量地考虑到平仄。 |
|